新课程理念下的农村语文教学体会
2012-06-24杨露英刘忠钿
杨露英 刘忠钿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基础教育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笔者有幸在农村从事语文教学。在两年多的教学实践中,对新课程标准、语文学科的定位、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及新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笔者获得了以下一些体会。
一、利用资源,加强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课程,教师应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通过大量的语文实践来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如七年级赵丽宏老师的《为你打开一扇门》就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让学生进入文学的奇妙世界。以此为契机,笔者在班上举行了一次以“我爱文学”为主题的阅读名著活动。笔者先列出100部名著的书单,并重点推荐了一些名著,然后要求每位学生购买其中一本。这样班上四十多位学生,总共有四十多部名著。每位学生先阅读自己买的书,看完之后再和其他同学交换。在三年时间内,学生的阅读量远远超过了260万字,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使实践活动落到了实处。
二、注重建构,强化效果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所谓知识建构,是指教师并不能单独传授知识,而必须通过学生自身(包括个体和群体)已有的经验、方式和信念,在作为认识主体的学生与作为认识客体的知识之间进行互动,从而以主动、积极的建构方式获得知识。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从以“知识建构”为核心的教育理论中找到正确的教学方法,合理地进行教学设计,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也不是书本知识的获得,而是一种现实意义的建构,是学生以其独特的经验和方法,加工和改造并赋予现实以独特意义的一种建构,是学生在面对新的信息时,在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等诸方面进行“同化”“顺应”,并建立新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价值等诸方面的过程。比如在教学《水调歌头》时,笔者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中秋节的认识和月亮所代表的意义;然后,让学生朗读这首词;最后,再让学生谈谈对这首词的感悟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词主要表现了作者的思念之情。”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词表现了作者的离别之情。”还有的学生认为:“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乐观态度。”通过这种方式,既使学生明白了这首词的大意,培养了他们的情感,又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
三、形式多样,有效体验
新课程改革以来,许多教师基本形成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模式,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并不适合所有课堂的教学,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选择教学模式。《语文新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是:能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过程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它着重强调了体验性,因为体验是知识的内化、经验的升华,是个性化的知识,也是自得自悟的生命活动状态。因此,笔者经常采用课本剧表演这种轻松、活泼的教学形式,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
四、营造氛围,培养精神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建构的主体是学生,学生是主动、积极、能动的知识建构者,并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他们理所应当地处于教学的中心地位。为了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必须创设和谐的教学情境,多角度、全方位地营造教学氛围,让轻松、愉快、民主的教学氛围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使学生愿意亲近教师,与教师沟通和交流,增进师生感情,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
(作者单位:杨露英 江西省南康市第三中学;刘忠钿 江西省南康市平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