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小学生语感的策略
2012-06-24刘晓明
刘晓明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重理性分析,轻感性体会的现象,具体表现在:①诵读不足,分析介入太快;②咀嚼不足,结论得出太快;③欣赏不足,理性说明太快。久而久之,会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为了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把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上。
一、在朗读中培养语感
每一篇教材都饱含着作者深厚的感情,学生只有通过抑扬顿挫的朗读,感觉语言文字的意境美、韵律美和人文美,才能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产生心灵震撼。朗读是培养语感的第一步,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培养学生的语感:
1.朗读形式要灵活多样
小学生年龄小,没有足够的耐性反复阅读课文。因此,教师可以运用朗读、默读、诵读穿插,自由读、齐读、个人读、集体读交替等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此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听读、品读、演读、引读、对比读、分角色读和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范读不可少
在阅读教学中,多次朗读能使学生逐步掌握课文的语言、句式,领悟课文的遣词造句方法以及蕴含的情感,但一味地反复朗读并不一定能加深学生的理解。要提高学生的朗读实效,教师还需要注意朗读的质量,指导学生分层次朗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声情并茂地进行范读,让学生在语感的熏陶下,掌握重音、停顿、语调、节奏等朗读技巧,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例如笔者曾经听过一堂《彩色的翅膀》的公开课,教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3~18自然段,但是学生没能入情入景地朗读,于是这位教师作了示范,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她饱含感情地朗读了这篇课文,学生和其他听课老师都陶醉在其中。在这位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下,学生也能声情并茂地朗读了。可见,教师的示范朗读作用不可忽视。
3.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读想结合
没有想象,就不能真切地感受和理解语言。要达到“以声传情”的朗读效果,就要在朗读时发挥想象力,在头脑中形象地勾画出课文内容。例如《山雨》第3自然段“走进这片树林……流淌”是语言最丰厚、感情最饱满的一处。笔者抓住“交换眼神”“望着”“呼唤”这三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想象林间欢乐、祥和的氛围,以领悟“我爱山中众友,众友爱我”的深刻内涵。
二、在欣赏中培养语感
选入教材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经过了作者的精雕细琢。在学生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教师要抓住重点和中心词句,指导学生揣摩、咀嚼和欣赏课文的内涵,从而形成语感。
三、在体验中培养语感
教育家叶圣陶指出,要培养语感的敏锐性,不能只从语言和文字上揣摩,还应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和文字中去,唯有从生活中去体验,才能形成深刻的见解。如《月光曲》中“清幽”一词,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秀丽而幽静”的意思。可如何理解“清幽的月光”呢?笔者先引导学生回忆见过的平静的湖水和淡淡的、清亮亮的泉水,然后再回忆去过的一些“幽静”的地方,如人烟稀少的山林、无人的小路、月下的小河等等,从而感受清幽的意境。
四、在积累中培养语感
语感的培养必须经过长期、大量地积累语言材料,才能实现。通过背诵,可以使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达方法等技巧,积淀语感。同时,教师还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以弥补阅读量的不足。例如学习了《鲁滨孙漂流记》和《汤姆·索亚历险记》之后,笔者要求学生去阅读这两本完整的书,做好读书笔记,摘抄文中的好词妙句,并写下读后感等。
积累材料,是为了具体地运用,两者的转化条件就是语文实践。学生只有运用语言表情达意、叙事状物,才能逐渐增强语感。形成良好的语感是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语感培养应该贯穿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只有对语言文字诵读得法,认真揣摩玩味,运用独特的生活经历体会感悟,并灵活运用,才能提高语感,提高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