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环境教育实践研究
2012-06-24卢成芳曾峰海
卢成芳 曾峰海
一、引言
目前,众多学者对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的教育目标、课程建设、授课形式、教材建设、师资力量等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然而,对于师范院校环境教育的研究仍停留在整个环境教育的层面,提出的建议没有针对性。本文在长期的实践教学基础上,对师范院校的环境教育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二、现状及分析
目前,虽然师范院校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素质整体偏低,但是他们具有较强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长期的教学调查、分析和研究中,笔者发现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非环境专业学生的环境素质:
(一)学生个体环境素质方面
1.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不高
学生较少主动思考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以及深层次的影响,对环境有关问题的关注度和敏感度不高,即使有些学生“经常”关注环境问题,但他们的关注范围和深度仅停留于一些较为零散、简单的环境问题。
2.以积极正确的态度对待环境,但环境行为的主动性不强
学生普遍都能以积极、正确的态度来对待环境保护,然而在环境保护行动上却自觉性不高,在参与学校环境教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也略显一般。
(二)课堂环境教育方面
1.环境课程数量偏少,结构不合理
虽然环境类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不能决定环境教育中课堂教学的好坏,但是它能直接影响环境教育课程发展目标的实现以及学生对课程的选择范围。另外,自然科学类与社会科学类的环境类课程设置的比例不协调、结构不合理,这也是影响学生环境素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2.课堂教学乏味,学生的积极性不高
学生普遍认为环境类选修课的教学缺乏生机。一方面,教师的授课方式单一,以启发式讲授为主,知识灌输和书面考试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多媒体授课方式受到教学素材不足的限制,不能完全发挥它的优势。
3.缺乏合适生动的教材
目前,环境类选修课的课程资料多是选自参考书、教师自编讲义和网络资源。然而,由于教师个体水平的差异性,不能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
(三)课外环境教育
1.环境教育活动较多,但流于形式
由于学校缺乏活动经费和组织人员,通常只有在重大环境节日时,如3月12日植树节、6月5日环境日,学校才会组织大型的纪念活动,但形式大于效果,无法长期持续下去。
2.活动方式多样,但创新性不够
当前,师范类院校的环境教育活动形式较多,如社团活动、媒体宣传、专题讲座、开设课程、参观调查等,但是活动方式单调,创新力度不够,活动的效果不显著。
3.环境教育重视程度较高,但体制仍需完善
目前,师范类院校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环境教育体制,开设了多样化的选修课。然而,课程内容重复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不利于对师范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环境教育。
三、建议和对策
(一)课堂内,综合多种教学方法
在教学环境科学的基础知识时,教师可采用启发式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并结合教学内容采用环境现状调查法、户外教学法、野外考察法等方法,让学生融入环境,加深对环境基础知识的了解。对于有争议的环境问题,教师可以采用发现法、价值澄清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讨论争议,消除不恰当的价值观,确认恰当的价值观;通过综合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亲自参与和感悟中掌握环境知识和技能,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课堂外,加强环境教育的实践活动
学校必须加大创新力度,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环境教育实践活动,并且按照教学计划,定期和不定期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环境教育活动。如在校园开展环保宣传、专题讲座,举办环保辩论赛、演讲赛,以及在大型环境纪念日开展相关的主题环境保护活动,使环境教育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
(三)结合相关专业开展环境教育
师范类院校的不同专业对于环境教育的要求也有明显的差异,如对于历史、地理等专业的学生的环境教育方面要求就高。因此,对这些专业的学生所开展的环境教育活动就要比较全面一些。
(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