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2012-06-20马楚钿郭晓成
马楚钿 郭晓成
(广东省汕头潮南民生医院 广东汕头 515144)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嗜心肌病毒感染引起的以心肌非特异性间质性炎症为主要病变的心肌炎。其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变的广泛程度和严重性。多数呈亚临床型,患者可无自觉症状,常规心电图检查可有心律失常,以房早、室早多建,重者可能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中药黄芪是一种补气药,已知它的有效成分有抗病毒、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内皮细胞生长及正性肌力的作用[1]。作者用黄芪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结合常规支持治疗,取得比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06年12月至2010年7月在我院就诊,经临床诊断为病毒心肌炎患者25例,其中男20例,女5例,年龄15~42岁,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心电图及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1.2 治疗方法
1.2.1 基础治疗 维生素C5g+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极化液治疗,每日1次,疗程1周,辅酶Q10片10mg口服,每日3次,疗程1个月。
1.2.2 黄芪治疗 黄芪20g+5%葡萄糖液500mL静滴,每日1次,共1周。后继以黄芪口服液(每支含生药黄芪15g),每日2次,每次1支,疗程3个月。
1.3 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测
分别于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心电图检查采用MAC1200ST心电图机,心功能检查用HPSONO5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头频率为2.0~4.0MHz。每项指标均测量5个心动周期,取其均值。以上操作均由同一人在同一超声仪上完成。
1.4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3.1 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
25例患者中治疗前共有23例(92%)有心律失常,其中18例(72%)为期前早搏,主要为室早,4例(16%)为房室传导阻滞,1例(12%)为ST-T改变。治疗3个月后复查心电图仍有4例(16%)心律失常,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P<0.05)。其中1例(12%)为ST-T改变,3例(13%)为房室传导阻滞。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s)
表1 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时间 每搏量(mL)心排量(L/min)心脏指数(L/min)治疗前 54.61±15.04 4.22±0.92 3.13±0.42治疗后 62.65±13.48 4.78±0.97 3.48±0.45
3.2 患者治疗后心功能的变化(表1)
4 讨论
由于病毒性心肌炎实验动物模型和培养搏动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病毒致心肌病变模型的简历,其发病机制逐渐阐明,尤其在免疫方面取得很大发展,目前对病毒本身及免疫反应这两方面在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比较明确[2]。
病毒本身所致溶细胞作用,动物实验证明感染柯萨奇B病毒72h后,病毒滴度明显增高,并可出现心肌坏死,病毒感染机体后所致病变主要靠机体细胞受体,先吸附于心肌细胞膜上的受体,开始脱衣壳,进入心肌细胞复制和释放病毒。复制过程破坏心肌细胞,于感染后6~7d达到高峰[3]。
细胞介导免疫致心肌损伤,小鼠感染柯萨奇病毒6~7d,由脾产生的溶细胞性T淋巴细胞,自然杀伤细胞作为抗病毒防线,保护机体免受病毒感染,它作为免疫效应细胞,对感染病毒的细胞攻击杀伤,是造成心肌坏死的机制之一。
实验表明,黄芪有抗病毒及调节免疫功能,将感染柯萨奇B病毒1h后加黄芪培养5d的大鼠心肌细胞,细胞内或上清液中病毒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如果接种病毒量少,接种后1h加黄芪培养无病毒滴度测得。对于柯萨奇B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症状持续未愈者,有外周血中自然杀伤细胞活力低下,给予黄芪治疗后自然杀伤细胞活力明显高于治疗前。上述实验支持黄芪有一定的免疫调节作用[4]。
综上所述,黄芪可能通过其抗病毒作用及免疫调节作用,使患者不易反复遭受病毒感染,使机体免疫状态得以改善,改善心肌正性肌力的作用。鉴于目前对病毒性心肌炎的治疗尚无良好对策,黄芪不失为一种有用的综合治疗药物,值得使用。
[1]候云德.黄芪某些生物活性的有效部分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
[2]杨英珍.大鼠搏动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病毒后起微结构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1985.
[3]杨英珍.免疫脾细胞及柯萨奇B病毒对小鼠心肌细胞起微结构的影响[J].上海医科大学报,1987.
[4]杨英珍.病毒性心肌炎[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