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9例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2012-06-20栾金凤
栾金凤
(吉林省辽源矿业(集团)公司总医院 吉林辽源 136200)
VSD是一种处理各种复杂创面和用于深部引流的全新方法。VSD即在临床传统的负压引流方法的基础上创面置引流管,引流管不与创面组织直接接触,创面用生物半透性薄膜封闭,形成一个密闭的引流系统,从而防止外界细菌入侵,改善创面血运,达到创面快速愈合的效果。Chen[1]等研究发现,负压封闭引流能扩张创面毛细血管口径,增加血流量,减少血管通透性,防止组织水肿,改善创面微循环,有利于创面愈合。亦可用于治疗急慢性创面感染[2]。我院2007年5月至2011年6月应用VSD技术救治病人69例,效果比较满意。本文对应用VSD的病人的护理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涉及急诊科,骨科,烧伤整形科,康复科等科室。69例病人中男41例,女28例,年龄最大76岁,最小15岁。新鲜创面46例,陈旧性创面23例,其中感染性创面37例(菌培养阳性)。创面最小3cm×5cm,最大15cm×25cm。其原发病病种如下:急性创伤组织缺损24例,骨髓炎9例,溃疡、压疮17例,大面积植皮13例,骨筋膜室综合征6例。
1.2 方法
患者采用武汉维斯第医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生物半透性薄膜及一次性封闭负压引流敷料,敷料成分为聚乙烯乙醇水化海藻盐分子泡沫材料,内有多侧孔引流管。24h持续负压,对于皮下脂肪创面及植皮的压力大约是-40Kpa。对于骨外露的创面,压力大约是-60Kpa。
2 结果
负压封闭引流时间5~14d,平均时间8d。创面缩小,肉芽组织平坦,新鲜无水肿,感染创面经细菌培养均为阴性。69例病例中植皮均成功,创面二期缝合15例,局部转移皮瓣关闭23例,中厚皮片植皮关闭18例。
3 护理
3.1 引流的观察与护理
引流液常规每4小时清倒1次,并记录量、颜色、性质;引流瓶低于创面,每天常规更换。引流物应为淡红或淡黄色,引流物粘稠、有凝血块时易发生堵塞,若引流不畅可用20mL注射器向外抽吸或用甲硝唑10~20mL冲洗管道,必要时予更换引流管。
3.2 负压的参数的调整与护理
持续有效的负压是畅通引流的关键:有效负压的可靠标志是泡沫材料明显收缩变硬,如塌陷的泡沫材料再恢复原状,薄膜下有液体积聚,提示负压失效,应给予处理;如负压引流作用停止可考虑以下几种情况:停电、中心负压源障碍或压力不够;负压引流管被患者的体重压迫而发生折叠,持续负压状态中断;中断引流时间过长。及时观察引流是否通畅,若发现医用泡沫膨胀,则提示半透膜密闭不良,有漏气;可在漏气处以半透膜重新加覆。应根据引流的具体情况在适当的范围内调整负压的大小。过大负压会造成局部疼痛及过多蛋白流失。
3.3 观察创缘皮肤情况
局部过度牵拉可造成张力性水泡,膜下积液处理不及时可造成毛囊炎。及时更换生物膜。
3.4 指导功能锻炼
进行局部的肌肉收缩运动和远端关节的功能锻炼,可有效防止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对于神经、肌肉损伤过重,肢体萎缩,关节运动受限的病人,尽早指导其行适当的功能练习[3]。
3.5 注意观察肢体循环情况
肢体有无僵硬、苍白、肿胀;动脉搏动;温度。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医生。
3.6 负压系统管道的管理
保持各管道接头连接紧密、稳固,并定期检查。接口松动常发生在近关节大创面及复杂创面,如会阴、手足等处。不可随意在管道上加药等。尽量保持整个通路的密闭式,若需要冲洗,需二人合作,关机且近端管道夹紧,防液体倒吸。
3.7 并发症的护理
3.7.1 低蛋白血症 每天吸出的渗出物中含大量蛋白,应防止发生负氮平衡。鼓励患者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以促进创面内肉芽组织的生长,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3.7.2 出血 创面大、深负压过大或紧贴血管而增加了出血的危险。本组中出血较多的有6例。给予间歇性负压治疗,使用5min停止3min,每天治疗6~8h,可减少出血。必要时补充全血或输成分血。
4 小结
VSD是我国近十几年来开展的新技术,避免了一期修复技术要求高,软组织坏死感染率高和术后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的风险,增加了植皮的成功率,为二期手术创造条件。该技术的成功实施使治疗时间明显缩短,减少病人痛苦,并减轻工作量。VSD的最佳护理模式还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和总结。
[1]Chen S Z,Li J,Li X Y,et al.Effects of assisted closure on wound microcirculation:an experimental study[J].Asian J Surg,2005,3:211~217.
[2]裘华德,王彦峰.负压封闭引流技术介绍[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8,4:223~224.
[3]邓秋萍.负压封闭引流治疗GustiloⅢ度损伤的护理[J].护理研究杂志,2009,23(12C):3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