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肾健脾清肺法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析
2012-06-18曾红梅
曾红梅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临床症状。多发于老年人,反复发作,逐年加重,严重时甚至不能平卧。病情缓慢进展,如果不能得到及时正规的治疗,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预后不良。本研究在传统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肾健脾清肺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9年11月-2012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60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观察组80例,男58例,女22例;年龄52~81岁,平均68.3岁;病程最长20年,最短2年。对照组80例,男51例,女29例;年龄50~79岁,平均66.8岁;病程最长17年,最短3年。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组成及病程长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根据《内科学》关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1]: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作持续3个月,并持续2年或者2年以上。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并且具有除外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头孢呋辛钠0.5 g口服,2次/d;溴己新16 mg口服,3次/d;有喘息者加服氨茶碱0.1 g口服,3次/d。喘息严重者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观察组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予以中医辨证治疗,基本方使用自行研制的补健清肺汤:麻黄6 g、白果10 g、杏仁10 g、炙甘草6 g、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10 g、茯苓10 g、淫羊藿10 g、巴戟天10 g。以咳嗽为主,喘息不重,痰白量多者予:桔梗10 g、百部10 g、白前10 g、款冬花10 g、荆芥10 g、陈皮10 g。以喘息为主,咳嗽不重者予:陈皮10 g、法半夏10 g、苏子10 g、白芥子10 g、莱菔子10 g。咳嗽、喘息、痰多黏黄稠为主者予:石膏20 g、桑白皮10 g、黄芩10 g。若喘息不得卧、心悸、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予以肾气丸加减:干地黄10 g、山茱萸10 g、山药10 g、泽泻10 g、丹皮10 g、猪苓10 g。以上中药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用。
1.4 疗效标准 根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评价[1],临床治愈:咳嗽、咳痰、喘息基本消失,肺部啰音基本消失或者减轻;显效:咳嗽、咳痰、喘息明显好转,肺部啰音明显减轻;无效:咳嗽、咳痰、喘息和肺部啰音无改变,或者减轻不明显,以及症状加重。
1.5 统计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3 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学的“咳嗽”、“痰饮”、“喘证”范畴。该病的发病多与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体虚久病、脏腑阴阳失调等因素有关。《素问·咳论篇》:“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说明内伤咳嗽多与脏腑功能有关。慢性支气管炎辨证多侧重于肺、脾、肾三脏。肺为生气之主,主治节,为贮痰之器,若肺失治节,则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脾脏阴阳失调,则以咳痰为主;肾为气之根,主纳气,为生痰之本,肾气失调则以喘息为主。咳嗽、咳痰日久不愈,肾脏失去后天的水谷精微补养而使其阳虚,阳虚而不纳气出现喘息[2]。治疗时,根据《医贯》关于咳嗽的治法:“不在于肺,而在于脾。不专在脾,而返归重于肾。盖脾者,肺之母,肾者,肺之子。故虚则补其母,虚则补其子也”。另外,老年支气管炎经过治疗都得以缓解,很难根除肺部深痰,痰浊郁久而化热。因此,治疗应从清肺热、健脾、补肾三方面入手。
本研究采用的基础药物:麻黄、白果、杏仁、炙甘草、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淫羊藿、巴戟天。麻黄临床药理作用广泛,有发汗、利尿、镇咳、平喘、抗过敏、解热、抗病毒等的作用[3]。白果对多种细菌及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具有一定的祛痰作用,同时还有免疫抑制及抗过敏的作用。杏仁含有苦杏仁苷,服用后在体内分解为苯甲醛和氢氰酸,氢氰酸可以抑制呼吸中枢作用,使呼吸运动趋于安静而达到止咳平喘的作用[4]。黄芪中的黄芪皂苷是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调节剂,增加自然杀伤细胞的活性,可以明显提高CD3的水平,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在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方面,可以明显缩短病程[5]。党参、白术、茯苓、甘草是四君子汤的组成药物,四君子汤在临床上是健脾的基本方剂,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还具有骨髓造血、加速红细胞生成、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淫羊藿、巴戟天是喘可治的主要组成成分,临床研究其具有温阳补肾、平喘止咳的功效,具有增强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效[6]。诸药合用,既符合中国古代医学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方法,也符合现代的临床药理研究。
[1]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58.
[2]陈晓宏,王鑫.慢性支气管炎的中医辩证思路[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5,39(9):16-17.
[3]陈艳,姚映芷.麻黄之再认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12):48-49.
[4]蔡秋生,崔翔.咳喘灵贴膏对慢性支气管炎免疫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2002,13(8):4-6.
[5]林惠怡.黄芪注射液治疗慢性阻塞性肺心病肺观察[J].海南医学,2002,13(3):83.
[6]詹少锦,王小平.中老年慢性支气管炎中西药联合探讨[J].临床医学,2004,(22):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