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肝潜阳通络法治疗脑梗死临床观察
2012-06-13孙利荣
孙利荣
(浙江省绍兴市中医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为临床常见疾病之一。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患者56例,临床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3月至2011年6月住院患者112例,发病距入院时间6~72 h,均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核磁共振检查确诊。排除既往有脑卒中史并遗留神经功能缺陷者;严重心肺肝肾功能不全者;多种药物过敏者;选择溶栓降纤者。中医诊断标准符合《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的中风病诊断标准;辨证属肝阳上亢证,症见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呕吐呃逆,半身不遂,语言不利,肢体震颤,筋脉拘急。舌红苔黄,脉弦数。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6例。治疗组男性40例,女性16例;平均年龄65.60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7.15±5.62)分。对照组男性44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4.80岁;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25.58±5.50)分。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吸氧,扩血管,抗血小板,促进侧支循环,保护神经细胞,控制脑水肿及对症处理等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平肝潜阳、活血通络中药:天麻10 g,钩藤15 g,山栀子10 g,石决明 15 g,黄芩 10 g,桑寄生 20 g,川牛膝 15 g,夜交藤15 g,茯神10 g,牡丹皮12 g,丹参 30 g。 每日1剂,水煎取汁口服2次。两组均治疗4周后评效。
1.3 疗效标准 按参考文献[1]执行。基本痊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降低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18%~45%。无效: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减少不足17%,卧床病例病残5级以上。
2 结 果
见表1~表2。结果示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改善及总体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6 27.15±5.62 15.78±3.76*△对照组 56 25.58±5.50 17.61±4.65*
表2 两组疗效比较(n)
3 讨 论
脑梗死是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疾病。本病属中医学“中风”、“偏瘫”范畴,而肝阳上亢则是脑梗死的重要证型之一。本病的发生是由于年老体衰,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肾阴虚,或情志所伤,耗伤肝肾之阴,阴不制阳,肝阳上亢,肝阳升腾无制,以致阳亢化风,肝风内动,肝风夹痰夹瘀,横窜经络,脉络瘀阻,或火升风动,气血并逆于上,经脉阻塞,而成中风。笔者对56例脑梗死患者在应用抗血小板聚集、抗凝、神经保护剂等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方中天麻、钩藤具有平肝息风之效,石决明平肝潜阳、清热明目,与天麻钩藤合用有加强平肝息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栀子、黄芩清热泻火,使肝经之热不致上扰;桑寄生补益肝肾;夜交藤、茯神安神定志;牡丹皮、丹参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合用,可扩张脑血管,溶解血栓,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脑血供,营养脑组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由此可见,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脑梗死,能有效解除脑血管痉挛,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促进脑水肿吸收,降低血黏度,改善梗死半暗带区血液供应,缩小梗死面积,具有改善症状、促进康复、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的积极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1]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