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侧脑室脑膜瘤MRI诊断价值

2012-06-07赵亮

河北医药 2012年3期
关键词:脉络丛叶状室管膜

赵亮

脑膜瘤为颅内最常见的肿瘤之一,而位于侧脑室内的脑膜瘤相对少见,但却是成人侧脑室较常见的肿瘤之一。通过结合文献,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以进一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50岁,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呈进行性或间歇性发作,部分患者有视力下降及一侧肢体运动障碍等症状。

1.2 MRI设备及扫描方法 使用Siemens 1.5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标准头颅线圈,FOV 187mm×230mm,矩阵234×384,扫描层厚5mm,层间距1.5mm。采用SE序列行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T1WI:TR 400 ms、TE 7.8 ms,T2WI:TR3600ms、TE 95 ms;增强扫描用0.1mmol/kg钆喷酸葡胺(Gd-DTPA)造影剂,静脉快速注射后行轴位、冠状位及矢状位T1WI扫描。

2 结果

2.1 肿瘤的发病部位 左侧脑室5例,右侧脑室1例;侧脑室三角区5例(图1、2),侧脑室体部1例(图3、4);其中1例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瘤伴有脑室外枕部脑膜瘤。

2.2 肿瘤的MRI特点 肿瘤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楚,直径2~7.2cm,平均3.2cm;肿瘤呈圆形或类圆形3例(图1、2),呈分叶状3例(图5、6);最大者位于左侧脑室三角区,大小7.2cm×5.6cm。MRI信号表现:肿瘤于T1WI呈等信号4例,稍低信号2例,T2WI呈等信号4例,以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2例;5例肿瘤周围脑实质内有不同程度的水肿信号,于T2WI像表现明显,呈片状高信号区。肿瘤内钙化2例(图5、6),于T1WI呈低信号,T2WI呈低信号,钙质成分增强后无强化或轻中度强化;所见病例瘤内均未见囊变及出血征象。增强扫描5例呈明显强化(图2、6),其中明显均匀强化4例,不均匀轻中度强化1例(图3、4)。肿瘤周边均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5例表现为侧脑室三角区局限性扩大,1例分叶状肿瘤位于侧脑室体部,双侧脑室均扩张,术前误诊为脉络丛乳头状瘤。

3 讨论

3.1 肿瘤的发生、临床特点及病理 脑膜瘤为常见的颅内肿瘤,多数为良性病变,大多位于大脑凸面、大脑镰旁、矢状窦旁、前颅窝底嗅沟区、蝶骨嵴等部位,而侧脑室内脑膜瘤较为少见,占所有颅内脑膜瘤的0.3% ~5.0%[1]。一般认为起源于脉络丛组织或脉络丛基质,好发于脑室内脉络丛分布丰富的区域,最多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本组5/6),以左侧脑室多见(本组5/6),好发于成人[2,3]。有学者认为在胚胎发育形成脉络丛及血管内膜的过程中,部分蛛网膜被带入脑室,侧脑室内脑膜瘤就起源于这些细胞[3]。侧脑室脑膜瘤供血动脉主要来自脉络膜前动脉和(或)脉络膜后动脉。发病年龄超过30岁,高发年龄在30~60岁,女性较男性多见[4],本组性别均为女性,除1例就诊患者61岁外,其余发病年龄均在高发年龄段。侧脑室脑膜瘤生长缓慢,而侧脑室空间相对较大,早期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引起脑脊液循环受阻后,出现颅内压升高的有关症状和体征,如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视力下降、反应迟钝、视乳头水肿、偏身感觉障碍及偏盲等。病理上脑室内脑膜瘤多数为良性,病理类型以纤维型多见[5],本组6例病例中均为良性,纤维细胞型5例,砂粒体型1例,与文献报道相符。

3.2 肿瘤MRI表现特点 侧脑室脑膜瘤的影像学表现与颅内其他部位脑膜瘤有相似之处,因肿瘤位于侧脑室内,故没有脑膜尾征表现。CT及MRI检查为目前发现本病的主要影像学检查方法。CT对肿瘤内钙化的显示优于MRI,而MRI可在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多方位成像,使病灶显示更加清楚,能直观立体多角度显示病灶,故MRI提供更丰富的影像学资料;肿瘤MRI表现多呈类圆形或呈分叶状肿块,边界较清,在T1WI表现为等信号或稍低信号,在T2WI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肿瘤信号一般较均匀,部分瘤体内可见钙化的低信号区,于T1WI及T2WI均呈低信号;本组部分病例中在MRI扫描前进行CT平扫检查,其中2例CT显示肿瘤内斑片状钙化影(1例呈大部分钙化),无明显坏死、囊变及出血;文献报道少数肿瘤较大时可有小的坏死、囊变区[6]。增强扫描一般多呈明显均匀强化,少数呈欠均匀及轻中度强化。大多数表现为侧脑室三角区局限性扩大,大部分被肿瘤占据,肿瘤较大时周围脑实质受压,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肿瘤周边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周围脑实质可有轻中度水肿,在T2WI上表现为肿瘤周围脑实质内片状高信号区。瘤周水肿是由于瘤体体积较大时对脑室周围机械性压迫导致静脉回流障碍及压力差致使水渗出至脑实质所致,亦有学者认为是肿瘤使局部脑室压力升高致室管膜水肿或脑脊液通过破裂的室管膜向白质逆流所致[7]。

图1 轴位T1WI平扫显示左侧脑室三角区肿瘤呈等信号,信号较均匀,周围脑实质内有环状低信号水肿带

图2 与图1同一患者,冠状位T1WI增强显示肿瘤较明显均匀强化,边缘可见大的血管影

图3 轴位T1WI增强示肿瘤位于左侧脑室体部,双侧脑室扩张

图4 与图3同一患者,矢状位T1WI增强示肿瘤呈明显分叶状,不均匀轻中度强化

图5 轴位T2WI平均肿瘤呈巨大分叶状实性肿块,位于左侧脑室三角区,病变呈等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基内可见多发斑片状低信号区

图6 与图5同一患者,矢状位T1WI增强示肿瘤呈显著均匀性强化

3.3 肿瘤的鉴别诊断 本病主要与室管膜瘤及脉络丛乳头状瘤相鉴别。室管膜瘤好发于青少年,以第四脑室多见,肿瘤形态常不规则,呈分叶状,可见囊变、坏死和钙化表现,增强后不均匀中度强化,并可向周围脑组织内侵犯。幕上室管膜下室管膜瘤常发生于孟氏孔附近,大多完全位于侧脑室内,境界清楚,很少侵犯周围脑组织,脑水肿及钙化均少见,增强扫描无或有轻微强化[8]。脉络丛乳头状瘤大多数发生于儿童,本病儿童好发于侧脑室三角区,而成人常见于第四脑室,肿瘤在T1WI上为等或稍高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边缘凹凸不平呈颗粒状,增强后强化明显,且因分泌较多脑脊液常伴有非阻塞性脑积水。星形细胞瘤发生于侧脑室内很少见,文献报道相对多见于青年人,特点为T1WI上呈混杂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囊变、坏死、出血多见,增强多呈不均匀强化[9]。室管膜下巨细胞星形细胞瘤常见于儿童或青少年,常伴有结节性硬化,临床典型表现有癫痫、皮脂腺瘤和智力低下等。

总之,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其好发部位、性别及发病年龄等对提高其术前诊断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帮助。

1 徐怡,王德杭,马淑兴.侧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与鉴别诊断.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3,4:121-123.

2 彭旭红,张雪林,吴元魁.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903-905.

3 周东,李玲,曹美鸿.侧脑室肿瘤.国外医学神经外科学分册,1999,26:118-120.

4 梁宗辉,朱珍,冯晓源,等.脑室内脑膜瘤的影像诊断.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235-238.

5 罗健君,孙兮文,冯晓源,等.侧脑室脑膜瘤的CT和MRI诊断.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1997,3:221.

6 潘志立,余永强,钱银锋,等.侧脑室脑膜瘤的MRI诊断.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8:308-309.

7 文正青,梁碧玲.脑室内脑膜瘤的MRI诊断.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2:234.

8 方松华,杨风云,金梅,等.室管膜下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385.

9 彭旭红,张雪林,吴元魁,等.脑室内胶质瘤的MRI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909-912.

猜你喜欢

脉络丛叶状室管膜
新生儿颅内室管膜下病变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并完全梗死影像表现1例
鞍区巨大不典型室管膜瘤误诊垂体瘤1例
T2-MRI全域直方图鉴别儿童后颅窝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的价值
(2+1)-维破裂孤子方程的群叶状方法和显式解
胎儿脉络丛囊肿超声诊断及应用价值
胎儿脉络丛囊肿的产前诊断及预后临床分析
正常国内人群侧脑室脉络丛钙化的CT检测结果分析
彩超诊断乳腺叶状肿瘤16例分析
乳腺叶状肿瘤48例临床病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