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公允价值再度运用的评述

2012-06-04张瑞琛

现代管理科学 2012年6期
关键词:评述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摘要:公允价值的再度运用是《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一大亮点。然而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进而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激烈论战,这场争论一直持继至今,因此,文章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历程,接着从会计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两个视角重点分析了公允价值再度运用的原因。

关键词:公允价值;会计准则;运用历程;评述

一、 引言

从1998年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初次涉及公允价值算起到目前为止,公允价值在我国也走过了十多年的历程。这十多年来,公允价值在我国的应用历程可谓是“一波三折”,基本上是经历了:启用(1997~2000)、回避(2001~2005)和重新引入(2006至今)三个阶段。从上述运用历程来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对公允价值的运用是有所顾虑的。但是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公允价值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2007年下半年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并波及世界各地进而重新点燃了公允价值会计优劣和存废的激烈论战。这场争论一直持继至今,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会计学界对公允价值的关注与反思。公允价值相关问题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话题,虽然这一领域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如何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从中国特有的经济制度背景出发,使公允价值的研究更为规范、更为严谨、更加贴近实际,推动中国公允价值会计的相关研究能走出国门,走向国际,为世界会计理论研究和会计实务发展提供新的贡献,这些问题还有待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也就是公允价值研究无止步,我们在充分了解过去的基础才能做到面向未来。因此,本文首先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历程,接着从会计准则制定者和执行者两个视角重点分析了公允价值再度运用的原因。

二、 公允价值在中国运用历程的回顾

公允价值在中国应用情况可谓是“一波三折”。自1997年以来,公允价值在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经历了:启用、回避和重新引入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启用公允价值阶段(1997~2000)。公允价值在我国最早运用是在《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中。1998年6月,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首次以官方名义提出了公允价值概念。其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同一时期财政部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也直接涉及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准则中,当放弃非现金资产进行长期股权投资时,投资成本为该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非货币性交易准则中,当非同类资产交换时,换入资产的入账价值为换出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二者中较低者:在同类资产交换,则直接以换入资产公允价值作为入账基准。可见,当时我国也是积极采用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的。除此之外,无形资产、固定资产及租赁相关准则中也有部分关于公允价值应用的规定。公允价值在中国的启用阶段一直持续到2000年,对于这一阶段启用公允价值的原因,财政部在投资准则中做了四点具有代表性的解释,从这些解释中可以看出,当时我国财政部对公允价值的认识基本上是客观的,这有效地推动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

第二个阶段:回避公允价值阶段(2001~2005)。公允价值在我国启用后,由于我国公平市场建设不成熟,市场活跃程度低、监管乏力,公允价值估价技术不完善,公允价值难以获得,导致上市公司在应用公允价值计量时随意性较大,出现大量企业利用公允价值计量来操纵利润的现象,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公平市场的健康发展。于是,2001年财政部重新修订了具体会计准则,主要对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和投资三项准则进行了修订,主张以账面价值作为这些业务的主要计量属性,强调真实性和谨慎性,明确回避了公允价值的运用。这三项准则的修订是和我国当时公平市场不完善的背景相适应的,短期内确实较为有效防止了因公允价值的滥用和人为操纵利润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受到证券市场和不少企业的好评。然而,这样的修订只能暂时缓解操纵利润的情况发生,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伴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并逐渐同世界经济接轨,公允价值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回避公允价值在中国会计准则中的应用,从长期来看实际上违背了市场发展要求。

第三个阶段:重新引入公允价值阶段(2006至今)。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影响的日益加深,使我国迫切需要借鉴国际通行规则,来完善企业会计准则,扩大互利合作,实现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准则的趋同。与此同时,由于公平市场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加强,公允价值估值技术日益成熟,企业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所获取的公允价值的可靠性,使我国基本具备了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条件。另外,随着人们对公允价值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公允价值计量与利润操纵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公允价值是利润操纵的一个手段,不是其根源,回避价值对控制利润操纵只能起到治标不治本的作用。因此,2006年我国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2006)》,重新引入公允价值,并规定于2007年1月1日正式在上市公司实施。在颁布的38项具体会计准则中,直接或间接涉及公允价值的有21项。我国在这21项准则中引入公允价值计量的同时,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大量的利润操纵现象,严格规定只有当企业能合理保证取得的公允价值“可靠性”时才允许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限制性使用虽然可能因为其过度谨慎的要求,不利于公允价值的推广应用,但至少是个良好的开端。

三、 中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再度采用公允价值的原因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2006)》再次引入公允价值,在国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形成了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将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使会计信息能够反映金融资产和负债的真实价值,且有助于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现行会计模式的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的贷款决策短期化。本文认为,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再次引入公允价值有其客观必然性,究其原因主要来源于国际与国内两个方面:

1. 国际原因分析。

(1)再次采用公允价值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会计准则国际趋同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公允价值的运用也是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这种必然性与趋势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国家(地区)与国家(地区)之间的一种博弈。从会计准则的制定到实施,自始至终贯穿着会计选择,各相关利益集团均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来参与会计政策选择。会计政策选择过程实质上是利益分配过程。因此任何国家和地区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一方面努力维护本国本地区的各种利益,不会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会计准则照搬照抄;另一方面总希望从其他国家(地区)获得更多的利益。从我国这次再度引进公允价值计量来说,也就是中国与其他国家(地区)长期博弈的结果。如果把国际会计准则中的公允价值全部引进既不现实也不可能,那样的话中国自身利益必受损害。因此正如财政部2010年4月1日发布的财会[2010]10号《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持续趋同路线图》中提到的,我国一方面一如既往地支持IASB的工作,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声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有其特有的法律、经济和文化环境,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不仅要以发达国家的经济环境为基础,而且应当充分考虑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实际情况。为了维护国家利益,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在充分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积极参与IASB拟作重大修改的准则项目。特别是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我国加强了与IASB在对金融工具、公允价值计量、财务报表列报等项目的修改工作。另外,我国在积极消除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现存极少差异的同时,也努力促使IASB确认中国特殊情况和环境下的一些会计问题,包括:关联方交易的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同一控制下的主体合并。因此,我国在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并没有完全地照搬国际会计准则或美国等国家的会计准则,而是在坚持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企业体制和公司治理,以及法律、文化等会计环境,保持了中国特色-谨慎运用公允价值。我国之所以要谨慎地运用公允价值,是因为经过近 30 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与国际上较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已经基本确立,但这种经济体制的转型并没有完成,非市场化的因素依然存在,活跃市场还会受到种种非市场因素的影响。在目前情况下,如果不顾条件地运用公允价值必然会带来公允价值的滥用,并最终给我国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失。

(2)再次采用公允价值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迫切要求。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再次采用公允价值不仅是我国会计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也是我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迫切要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是世界上最权威的两大会计准则研究机构,且公允价值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是以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为主流,其他国家(地区)跟进。无论是研究成果还是与公允价值相关准则条文的制定与颁布,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国家或地区大都是学习的基础上加以运用。尽管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并没有在其《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明确地将公允价值列为计量属性,但在有关准则中却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广泛的运用。例如,在已有的国际准则体系中,金融工具、无形资产、投资性房地产、农业等近20个会计准则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公允价值。从某种程度上讲,我国再度采用公允价值也是出于跟进美国和国际会计准则的战略需要。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二十国集团(G20)峰会、金融稳定理事会(FSB)倡议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关注也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一背景下,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者需要积极采取行动,以适应国际形势的最新变化。

(3)再次采用公允价值是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必然需要。中国加入WTO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给我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冲击,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保险、房地产及劳务市场等的逐步开放,中国企业面临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在经济业务飞速发展与创新的同时,也使企业某些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较大的变动,必定蕴藏着巨大的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只能对创新的金融工具等进行初始确认,无法进行后续确认,且无法充分地揭示其中的风险,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而公允价值计量在美国、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以及香港、台湾等地都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一些传统资产项目,如非货币性交易取得的资产等,都要求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因此,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有利于我国会计界和实务界的对外交流,也有利于我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资源。

(4)再次采用公允价值是我国“引进来”战略的必然需要。会计作为通用的商业语言,经济的全球化、经济发展的国际化都要求会计准则实现国际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或外国公司在我国设厂或建立分、子公司,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上市,外国银行在我国经营人民币业务,不同国家会计标准的冲突凸现出来。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公允价值不仅广泛应用于金融工具,在投资性房地产、农业、企业合并、非货币交易等事项的会计处理中也被广泛应用。因此,我国要加强改革开放的步伐,充分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的资金,应遵守国际资本市场的规则,尽可能地采用公允价值,加强与国际惯例的不断趋同,从而吸引更多的外资投资到中国。

2. 国内原因分析。

(1)中国法制建设的完善为公允价值的应用奠定了基础。英美等西方国家证券市场发达,其健全的法律体系对企业董事会形成了有力的外部约束,公允价值不仅易于取得,而且利用公允价值操纵损益的空间也相对较小。此外,这些国家的会计准则完善,法制也比较健全,对舞弊行为惩罚力度较大,会计造假的成本很高,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造假案件的发生。近年来尽管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进展较缓,但相关的法制建设进展迅速。新修订的《证券法》已相当完备,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就是加强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加强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监管力度。这些都为公允价值的有效运用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2)适宜公允价值在我国应用的“土壤”已初步形成。公允价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发达与活跃是公允价值运用的天然“土壤”。美国公允价值应用的经验表明,经济越发达、资本市场越完善,财务会计信息服务于“经济决策”的目标就会越明确,财务会计对公允价值的依赖性也就会越强。我国的市场经济已经由初创转向完善,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已经确立。近几年来,我国资本市场改革步伐加快,市场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市场稳定运行的内在基础不断加强,市场的深层次矛盾和结构性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在推进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另外,我国的证券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和完善,在强化公司治理,提高运作透明度,清理违规行为,构建上市公司综合监管体系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中国证监会推进股权分置试点,改革了上市和再融资的程序,颁布了大量监管规章,加强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舞弊查处的力度;财政部加大了对会计信息质量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的监督检查;上市公司内外治理水平进一步提高,独立董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的理性经济选择为上市公司的违规行为构筑了多道“防火墙”;广大投资者对会计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有效甄别的能力也有所加强,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这些都有助于公允价值应用的环境不断完善与改进。

(3)新会计业务的不断涌现是推动公允价值应用的直接动力。当今经济形势发展的特点是竞争激烈、 风险加大、市场创新、金融创新层出不穷。 金融创新直接导致产生了数量众多、特征各异的衍生金融工具。如 “期货”、“期权”、“远期合约”、“互换”等。很明显,在这些衍生金融工具中,有些金融工具只产生合约的权利或义务,而交易和事项尚未发生。但为了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能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此时尽管签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尚未完全实际履行,但在会计上要求对其进行确认、计量。由于其没有历史成本,传统会计对此无能為力。而公允价值计量却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其价值的确定并不取决于业务是否发生,只要双方一致同意就可形成一个对市场价值的判断。因此会计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按公允价值对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义务进行计量、反映,并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因此,公允价值能计量、反映衍生金融工具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此外,商标、智力资本、专利、研发支出、人力资源等无形资产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对这些资产的确认和计量也只能依靠公允价值。

(4)谨慎引入有利于在实践中完善与改进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历来被认为是一把“双刃剑”,虽然理论完美但是实际操作难度大。特别是在市场发育不成熟的条件下,有许多会计要素如资产和负债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可供参考的交易价格,只有采用变通方式,即将未来现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计量,这是计量公允价值最重要的技术手段。但由于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折现时点和货币时间价值等都不确定,需要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所以,在计量的实际操作上往往难度很大,计量的复杂性使得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不易推广应用。但我们应该承认,在悠久的经济史包括会计史的长河中,尚没有一个理论刚提出时就是完美的。“新生”事物的出现必然有它的合理性,尤其在FASB和IASB纷纷强调并采纳公允价值作为计量的基本属性的背景下,我们更应该看清财务会计发展的历史潮流,并顺势而为。这就首先要在观念上要解决好可靠性和相关性的辩证统一问题。我国现行会计准则明确将公允价值作为一种会计计量属性,打破了历史成本计量“一统天下”的局面,但受市场环境和会计计量技术的局限,我国现阶段不可能,也不应将所有的会计要素都按公允价值进行计量。现实的选择只能是采用多种会计计量属性并存的做法,即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基础上,根据具体交易和事项结合市场交易环境,采用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属性,以求得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有机统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以及信息技术的日新月益和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公允价值目前面临的一些困境与问题必将得到有效地解决,公允价值理论和技术最终将日臻完善,公允价值会计必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5)公允价值运用有利于推动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与创新。公允价值运用的多年历程告诉我们,公允价值已对原先以历史成本为主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产生重大的冲击。要想完全实施公允价值会计,就必须打破原先会计理论方法体系的束缚并研究和解决一系列重大问题。譬如,公允价值的适用范围与适用对象?对于部分参与金融业务的多元化经营企业,其财务报告到底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还是以公允價值为基础?如何平衡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如何解决?现值计算中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确定与恰当的折现率的选择问题?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可以有效地推动我国会计理论与方法的发展与创新。

四、 中国会计准则执行者再度采用公允价值的原因分析

从会计准则执行者的角度来看,我国在新会计准则中再次引入公允价值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 公允价值的运用能提高上市公司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相关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与历史成本相比,公允价值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能较好地披露企业获得的现金流量,从而更确切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及所承担的财务风险。也就是说,按公允价值计量得出的信息能为企业管理人员、债权人、经营者的经营、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的投、融资决策进行评价,从而有助于做出正确的决策,有利于实现会计准则“从服务管理者到服务相关方的突破”。葛家澍(2007)指出公允价值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其动态性,随着时空环境的变化,公允价值的价格将随着市场价格的变化而变化,即公允价值始终跟踪作为价值影子的市场价格的消长而调整,从而使资产或负债的计量与市场息息相关。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下,经济环境和市场风险状况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信用的变化,都会引起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波动,从而为财务报表使用者提供及时的财务信息。国际会计准则、美国和多数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会计准则比较注重公允价值,这种做法在实践上的先进性是值得我国学习的,更重要的是公允价值的引入有利于确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会计哲学观,使计价与经济环境和经济实质相联系,真正满足财务报表使用者的核心需求。

2. 推广公允价值有利于我国企业产权的界定和维护。李吉林(2009)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他从产权视角分析,产权会计的发展方向是公允价值会计,公司治理问题在本质上是产权问题;会计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企业各种契约的订立与执行提供相应的数据,以界定契约关系,认定和解除受托经济责任。对比历史成本会计来说,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可以更准确地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在现实中,公允价值计量是价值计量的最佳实现形式国,价值计量的引入大大拓宽了产权会计的理论视野,实现了公允价值与产权会计在内在逻辑上的对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采用将使产权会计在实现自身使命的过程中不再力不从心,并成为其界定产权和保护产权的有力武器。市场经济越发展,产权保护思想越盛行,公允价值会计就显得越重要,公允价值会计对产权的界定和维护就更明显。

3. 公允价值信息的利于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从风险和价值角度分析,公允价值会计面向风险和不确定性,是经济学中价值概念的会计表达,而公司治理关注风险和企业价值。大量的理论研究表明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紧密相关,会计信息系统是公司治理的基石,有效的公司治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环境保证。从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来看,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让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到资本市场,实现产权多元化以弱化内部人控制程度,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公允价值的合理运用;而以公允价值会计为计量基础所提供的财务信息有助于利益相关者做出正确决策,科学正确的决策管理制度又是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可缺少的主要内容。吴可夫(2009)从产权理论、契约理论、决策有用性和风险管理等视角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认为良好的公司治理环境是公允价值会计实施的基础,而实施公允价值会计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效率,建议完善公司治理以确保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利实施。

五、 结论

从本质上看,公允价值概念的出现反映了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显然,历史成本会计主要提供公司过去的财务信息,而公允价值下的会计将更多反映公司现在和未来的信息。但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并不矛盾,相反两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发掘并深刻领会公允价值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并正视它的内在缺陷,是当前需要正确认识的问题。反映过去固然重要,但忽略使用者的需求更不可取。告诉投资者公司的真实情况以便他们做出合理的决策,这是会计的历史使命,而这一使命历史地落在了公允价值会计的身上。公允价值会计的确立与运用将连接财务会计的过去和未来,成为会计发展史上迈向新经济的重要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公允价值会计研究.大连:大连出版社,2011.

2. 胡郑利.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中的运用与比较.当代经济,2008,(6):116-117.

3. 李吉林.公允价值会计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探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98-100.

作者简介:张瑞琛,福建农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系讲师,厦门大学会计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2-03-17。

猜你喜欢

评述公允价值会计准则
A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的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修订印发
浅析智力资本的测量评价方法
负商誉与公允价值
农村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研究评述
论大数据对会计计量属性的影响
FASB会计准则汇编及更新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