枝江市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初步研究
2012-06-04项海兰韩玉江陈祥敏王前涛
项海兰 韩玉江 陈祥敏 王前涛
(湖北省枝江市植保站 443200)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枝江市新发生的一种病害,为探索其发生流行规律及有效的防控措施,2011年开展了病害自然传播途径观察、不同水稻品种抗感性试验、基腐病发生规律试验调查和不同药剂防治基腐病效果比较。
1 传播途径观察
1.1 试验材料
4月下旬取仙女镇李家坪村施文珍家稻田稻桩及其土壤,该稻田2010年种植一季晚(品种为黄华占)因基腐病流行为害导致颗粒无收,同时取常年未发病稻田稻桩及土壤。
1.2 处理与设计
设3个处理,病蔸及病土装入50个钵盆,健蔸及其健土装入25个钵盆,5月23日将丰两优1号中稻秧苗移栽至75个钵盆中,一周后追肥,病土钵盆设2个处理,分别追施1.0g和1.3g尿素(各25钵),健土钵追施1.0g尿素。
1.3 调查时间及方法
自秧苗移栽开始至齐穗期7月14日,每日观察,标记病钵和病株。
1.4 结果与分析
稻蔸装盆试验未见发病。由此可见感病稻桩及土壤越冬后,可能不是来年基腐病的初侵染源。
病害的流行与否和流行程度,除了先决条件菌源之外,还受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和栽培因素的影响,因此,本次稻蔸传病试验不能完全肯定病残体不是传播载体。
2 不同水稻品种对基腐病抗感性试验
2.1 供试品种
早稻有两优287、陵两优211,中稻有宜香1577、C 两优 343、深两优 5814、皖稻 121、中 9优288、中优272、丰两优1号、丰优989,晚稻有金优284、内5优8015、巨风优1号、天两优616、丰两优晚三,合计15个品种。
2.2 试验地点及小区设置
试验田位于问安镇张家桥村村民王德文责任田(该稻田2009年、2010年种植一季中稻,基腐病严重发生),面积900平方米,试验田分15个小区,每个小区56.8m2,一个小区种植一个品种,不设重复。
2.3 田间管理
5月23日直播(谷种用强氯精消毒),5月30日一叶一心期追施尿素,6月18日分蘖初期再追施尿素一次,亩用氮量25kg标准使用,6月24日分蘖盛期灌深水72h。不使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其余管理正常。
2.4 调查时间及方法
从6月20日分蘖初期开始调查,至8月16日齐穗黄熟期,每7d调查一次,五点取样调查和踏查相结合,记录病株数及发病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
2.5 结果与分析
7月25日田间大部分品种见病,发病情况详见表1。8月1日未见新的发病株,8月8日、16日均未见新发病株。
表1 15个水稻品种发病情况调查
由表1中可以看出,早、中、晚稻均有发病,没发病的品种有早稻陵两优211,中稻丰两优1号,晚稻金优284和天两优616,其它品种发病程度均较轻,病指最高的是中稻宜香1577,最低的是中稻皖稻121和丰优989,但各品种间无显著差异。
该试验显示,水稻易感基腐病时期为分蘖末期至孕穗期。各个品种生育期不同但同时发病,说明气候条件对该病的发生起主导作用。7月19日~7月25日平均气温26.3℃,相对湿度60.0%,降雨3天,降雨量20mm。该病流行期短,从基部发黑到心叶枯死不超过一周,病株发病后不会重复侵染,故在环境条件适宜时,在短期内全面流行发生。
3 细菌性基腐病发生规律试验调查
3.1 供试品种:黄华占
3.2 试验田情况
该试验设在仙女镇李家坪村施文珍水稻田,该田2010年种植一季晚(品种为黄华占)因基腐病为害导致颗粒无收。
3.3 处理与设计
3大部分:追肥、灌水、晒田,8个处理:追肥:低氮 7kg/667m2、中氮 10kg/667m2、高氮 13kg/667m2;灌水浅水灌溉、深水灌溉、分蘖盛期人为淹水;晒田:晒田、不晒田。不设重复,一个处理一个小区,随机排列。
3.4 田间管理
6月1日播种,6月29日移栽,7月6日追肥,灌水和晒田两个部分追肥标准为10kg/667m2。不使用防治细菌性病害的药剂。其余管理正常。
3.5 调查时间及方法
自7月11日(分蘖初期)开始调查,直至8月22日齐穗期,每7天调查1次,五点调查和踏查相结合,记录发病株和严重度,计算病指。
3.6 结果与分析
8月8日(分蘖末期)田间始见发病,调查情况详见表2。8月15日、8月22日未见新的发病株。由表2可以看出高氮施肥发病最重,淹水和深灌也有利于发病。8月1日至8月8日平均温度为24.2℃,平均相对湿度86.3%,雨日6d,雨量137.3mm。
稻株在不同生育期对基腐病反映出不同的抵抗力,该试验证明分蘖末期幼穗分化期是比较容易感病的生育期。在此期间,氮肥过多,稻株生长过密过,浓绿披叶,则较易感病。
水也是重要致病因子,淹水和深灌不但有利传病,而且导致病株黑根多,抗病性减弱。
表2 不同田间管理水稻基腐病发病情况调查
4 不同药剂防治基腐病效果比较
4.1 供试品种:黄华占
4.2 试验田情况
该试验设在仙女镇李家坪村施文珍水稻田(该田2010年种植一季晚黄华占因基腐病为害导致颗粒无收),6月1日播种,6月29日移栽。
4.3 处理与设计
5个处理:20%叶枯唑WP100g/667m2、20%噻菌酮 SC100g/667 m2、20%噻唑锌 SC120g/667 m2、25%氯溴异氰尿酸WP60g/667m2,另设一空白对照。
4.4 施药方法与器械
使用工农-16型手动喷雾器均匀喷雾,每亩用药液50kg,药液重点喷在水稻中下部。
4.5 施药时间
分别于7月6日(移栽后返青时)、7月25日(分蘖盛期)、8月10日(孕穗初期)进行施药。
4.6 调查时间及方法
从水稻移栽后返青时开始调查,至8月22日80%齐穗期,每7d调查一次,五点调查和踏查相结合,记录病株数和严重度,计算病情指数。
4.7 结果与分析
该试验于8月8日(分蘖末期)见病。详见表3。效果较好的是噻唑锌和氯溴异氰尿酸,但与对照均无显著差异。
表3 不同药剂处理田间发病情况
在没有摸清水稻基腐病发生规律的情况下,未能正确把握最佳施药时期和方式、方法。
5 结论
根据以上4个田间试验研究情况,结合我们近两年调查,我们初步形成以下结论:
5.1 水稻细菌性基腐病,先侵染茎基部变黑,后致心叶枯萎、发臭,为系统侵染性病害。
5.2 本病的初次侵染来源,可能来自带病稻种,在本地发病后,在稻桩上等病残体进行越冬,到次年播种期间,一遇雨水,便随水流传播。
5.3 目前栽培品种中,品种的免疫性和抗病性尚需要进一步试验观察。
5.4 细菌性病害的流行一般与湿度关系较大,今年在该试验中分蘖期至抽穗期间,7月上旬、中旬、下旬分别为70.0%、69.0%、73.0%,8月上旬、中旬、下旬相对湿度分别为85.0%、78.0%、71.0%,还不到高湿的标准,因此今年基腐病发生较轻,不能为试验提供好的条件。高温高湿有利于基腐病发生流行。
5.5 稻株在不同生育期对病菌反映出不同的抵抗力,分蘖末期至孕穗期是易感病的生育期。
5.6 如氮肥施用过多致使稻株生长过密浓绿披叶则易严重发病。淹水、深灌、不晒田,不但有利传病,而且发生根衰,黑根多,减弱稻株抗病性。
5.7 该病流行期短,从见病到植株死亡不超过1周时间,不重复侵染,因此该病的防治应以预防为主,自分蘖盛期至孕穗期每5d施药一次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