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虫棉第三代棉铃虫卵孵化率及低龄幼虫存活率观察初报
2012-06-04汤少云朱秋珍何银香朱伯华张杨方文王爱琳刘丹凤
汤少云 朱秋珍 何银香 刘 攀 朱伯华张 凯 杨方文 王爱琳 刘丹凤
(1.武汉市植保站 430014; 2.汉南区植保站 430090; 3.华中农业大学 430070)
目前,武汉市主害代棉铃虫防治指标一直沿用2002年10月由湖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湖北省地方标准。即第三代、四代防治指标为当日百株有卵30粒或百株低龄幼虫5头。但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发现抗虫棉具有高抗棉铃虫的特点,而且武汉市所种植抗虫棉占棉花种植面积的98%即近2.33万hm2。另外,近几年武汉市棉花常规种植区棉铃虫第三代、四代是中等发生,危害较轻。但在与蔬菜套种和玉米套种区第三代是大发生,高峰日百株卵量在300粒以上。为了摸清抗虫棉第三代棉铃虫卵孵化存活情况,进而为制定第三代棉铃虫防治指标提供依据,特于2011年7月上、中旬进行了定点观察,现将结果初报如下:
1 观察方法:
1.1 棉田查卵观察
7月4日在汉南区纱冒街幸福村4组陈小晴棉田,棉花品种为国欣3号(抗虫棉),选择乳白色棉铃虫卵进行挂牌,共定卵100粒,连续观察8d,每天上午10点观察记载卵孵化情况,同时观察卵的寄生情况。
1.2 室内观察
7月4日采集与田间观察同一发育进度(色泽一致)卵114粒,连同卵所在棉枝带回室内,进行保鲜观察,连续观察8d,每天上午10点观察记载卵的孵化情况,同时观察卵的寄生情况。
2 结果与分析
2.1 卵孵化
田间观察和室内观察结果见表1。
田间、室内卵孵化时间基本一致,均为7月7日,但田间见虫当日即为孵化高峰,峰期仅1d;室内观察的卵孵化峰期持续3d。
田间卵的孵化率为 41%,室内卵孵化率为62.3%,室内比田间高21.3%。
2.2 环境条件对卵孵化的影响
7月7日观察区降雨20mm,田间棉铃虫卵开始出现脱落,卵脱落率达59%。说明中等以上降雨对棉铃虫卵有明显的冲刷作用。
观察期内相对湿度昼夜差别比较大,有4d白天相对湿度在60%以下,其中观察第三天全天相对湿度仅为50%~58%,日平均气温达31℃,对卵孵化和初孵幼虫的存活有明显的影响。
2.3 饲料条件对低龄幼虫存活的影响
初孵幼虫多在卵壳周围取食棉花幼嫩心叶、幼蕾的萼片。从表结果看出:一龄幼虫在孵化的第二天就大量死亡,存活率仅为8%,以后逐步死亡,不能转化为二龄幼虫。
3 问题与讨论
本试验共田间定47株棉花,100粒卵,折合百株卵量213粒,7月11日后田间普查卵和幼虫难以查到,也未发现被危害的嫩叶和蕾,说明在此卵量水平下,完全可以不用防治棉铃虫。因此有必要对原有防治指标应尽快进行修正,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人力物力浪费。
从本实验看出:第三代棉铃虫正处于湖北江汉平原盛夏季节,高温、干旱、局部强对流降雨天气较多,对裸露散产的棉铃虫卵有明显的影响,导致孵化率下降,卵多虫少的现象时有发生,应该引起各地发布预报时注意。
本试验中抗虫棉对棉铃虫初孵幼虫存活率的影响反映的比较突出,为抗虫棉田的棉铃虫防治指标研究提供了参考,各地在测报中应该予以充分的考虑。
表1 第三代棉铃虫卵孵化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