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论经济大势 解读政策选择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在京召开
2012-06-04杨良敏
本刊讯(记者杨良敏) 2011年12月25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指导、中国经济时报社和中国经济新闻网主办的“第三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的主题是“2012年中国发展机遇与政策选择”。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陈宗兴,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主任顾秀莲出席论坛。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领导班子成员均参加了论坛,党组书记刘鹤主持论坛开幕式,李伟主任发表致辞。
李伟在致辞中说,2012年经济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异常复杂严峻。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发展前景将面对三个突出问题:一是政治周期、商业周期、地区动荡三者叠加,多种矛盾及利益冲突不断升级;二是国际协调与合作更加困难;三是经济结构调整与短期政策目标存在明显冲突。发达国家政府受债务规模高企、削减财政赤字压力增大等因素影响,为短期应急所困,难以有效实施重大结构性调整。总体看,世界经济前景不容乐观。展望2012年,受国际市场低迷、能源资源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加突出等诸多因素影响,中国出口增速将明显降低,不排除发生较大波动的可能;内需增长虽然由政策扩张刺激开始向市场主导转变,但基础很不稳固,内需弥补外需任务艰巨;房价合理回归的调控目标进一步实现,一定时期内可能出现供求关系结构的较大变化,房地产投资增速可能会降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困境短期难以根本转变,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明显降低。预计2012年经济增长率将继续有所回调,通货膨胀压力仍然不可忽视。实现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惠民生的任务十分艰巨。
对此,李伟强调,2012年要统筹把握好稳增长、控物价、调结构之间的关系。首先,应加强防控风险的准备,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及时应对和化解各种冲击,防止经济增长出现大的波动,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其次,“控物价”与“稳增长”有密切联系。经济增长比较平稳,总供给与总需求大体平衡,物价总水平就不可能大幅提升。2011年,我们在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货币供给总量仍然偏大。因此,“控物价”一方面要继续巩固已有成果,防止物价涨幅过高;另一方面也要根据国内、国际经济的现实环境及条件,把握好“控物价”的目标与经济发展规律对物价必然作用的统一,适当提高对物价上涨的容忍度,为价格机制改革预留空间。第三,调结构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和关键所在,是培养竞争新优势,形成增长的新动力,实现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要通过稳增长、控物价为调结构创造必要的、宽松的条件,通过有效的调结构、促转变、提效率、增效益,真正从根本上营造能够较长时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景。
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杨伟民在演讲中指出,“稳中求进”是根据2011年我国经济运行的情况决定的,2012年经济实现“稳中求进”需要把握三个要点:一要稳定政策,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不发生根本性变化的情况下,不对宏观政策做大的方向性调整;二要完善政策,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在宏观调控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等方面,根据经济运行情况的变化,适时适度进行微调;三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各项目标之间的关系,包括增长与物价,目标时间和任务时间的平衡,稳与进的平衡。
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原副行长吴晓灵在演讲中表示,国际形势和中国的经济周期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经济在2012年增速放缓是必然趋势。她说,美国经济复苏中增速较低,欧洲陷入了轻微衰退,新兴市场国家受欧美的拖累增速在减缓。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小平“南方谈话”之后、2001年中国入世后三个波峰,从2007年第三季度经济增速开始下滑,进入经济的周期性调整阶段。她认为,制度改革的红利在过去30年中已经享受完了,下一轮的经济增长不能靠原有的结构推动,而应该靠制度的变革和技术的更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伟在论坛上致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认为,今后几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估计三五年以后,中国经济可能会转入6%—7%的中速增长阶段。在此阶段之下,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决策出错的可能性大于以往三十年的任何一段时间。他认为,过去三十年我们是追赶型的经济,在走别人走过的路;走过三十年以后,高速增长期即将结束,追赶路径是相当困难的。今后,产业和企业都将进入大规模调整期。在此过程中,中国在未来全球产业体系中最具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制造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侯云春在“新型建材与循环经济”分论坛上表示,目前各种因素给我们的发展带来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为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了重大机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卢中原在“文化融合与产业升级”分论坛上提出,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逆周期性,把握得好就可能为中国经济避免大起大落带来正面效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韩俊在“全球化视野下的现代农业发展”分论坛上特别强调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的重要性。他指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党中央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三化”同步,是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国内外的经验反复证明,忽视农业农村,甚至以牺牲农业、农村、农民利益为代价,换取工业和城市的发展,必然出现农业萎缩、农村凋敝、农民贫困,导致社会矛盾加剧,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实现“三化”同步,薄弱环节是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不仅是农业生产手段的现代化,还包括农业制度的变革。推进农业现代化,要着力解决好五大问题:一是要保障全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二是要解决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问题;三是要解决好“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四是要解决好“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问题;五是要解决好将来“谁来种地”的问题。
此外,卫生部部长陈竺,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天津市委常委、副市长崔津渡,山东省副省长贾万志,贵州省政协副主席左定超等也参加了论坛并发表演讲。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多个省市的领导、专家、企业家,以及全国近百家媒体的记者共700余人参加了论坛。当天下午,还同时举办了农业、汽车、医药、建材、文化5个分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