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湖南省儿科手足口病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2012-06-02彭素梅
彭素梅
手足口病时儿科临床中常见的疾病,它们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临床上用于治疗疾病的药物也日趋增多,随之而来的不良反应报道也明显增加。儿童处于一个特殊的生理时期,其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分解作用及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免疫机制尚未健全,因此儿童时期对药物的不良反应耐受力比较弱。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机会大大高于成人[1]。为了解儿科手足口病用药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减少儿童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促进儿科合理用药,笔者检索我省药物不良反应检测中心的数据库中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原患疾病为手足口病的不良反应报告,在构建数据库的基础上,应用统计学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分析,为医务工作者和药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通过检索全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中的省级ADR中心网页。
1.2方法
1.2.1数据库建立 应用ACCESS建立病案数据库,首先制定数据库字段如下:序号、年龄、原发疾病、过敏史、用药剂量、给药途径、配药及用量、合并用药、ADR发生时间、临床诊断、临床表现、厂家、批号等;第二步,在数据库表中完成病案双份录入;并核对检错;第三步,进行数据窗体的美化;第四步,进行功能集成。
1.2.2数据整理与分析 应用计量学方法对病案资料中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过敏史、用药剂量、配液使用情况、ADR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等信息进行整理,应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患者性别、年龄情况分析 在69例不良反应病案中,患者年龄最大11岁,最小出生1 d,男33例(占47.8%),女36例(占52.2%),女性略大于男性,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男性女性引起药物不良反应的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给药途径与ADR情况分析 据统计可见,69例不良反应病案中静脉注射67例,占97.2%;吹入剂1例,占1.4%;口服给药1例,占1.4%;具体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分布如表2。
表1 给药途径与不良反应分布表
2.4药物种类与ADR情况分析 在常见儿科疾病治疗中常见的药物主要分成以下几大类,其中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是抗生素,共40例,占58%;其次是中药注射剂18例,占26.1%,如表3所示。
表2 药物种类与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2.7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 69例病案中,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最多共10例,其次是肝功能损害2例,加重乙型肝病2例,诱发心绞痛1例,胃肠道疾病1例,输液反应1例,致热源反应1例,静脉炎1例,休克死亡1例。具体情况见表3。
表3 不良反应类型及临床表现
2.8不良反应发生时间的情况分析 苦参素制剂的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在用药后60 min之内,占(54.2%),其次是用药后1~7 d之间,其不良反应的发生占(33.3%)具体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见表4。
表4 不良反应发生时间分布(共104例)
2.9ADR的转归 经过停药或对症治疗后25例病情好转,占36.2%;15例病情缓解,占21.7%;29例治愈,占42.1%;无死亡病例。治愈好转率在100%,恢复的病例中,92.4%的病例在停药后对症治疗1周内恢复的,恢复时间最短的3 min,最长的是1个月。说明了绝大多数的药物不良反应,只要救治及时,采用措施得当,还是可以治愈的。
3 讨论
3.1ADR的原因分析 本次ADR回顾性的分析了69例在手足病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不良反应,其中男33例,女36例,女性略大于男性,但无统计学意义,这可能是本次调查的样本量较少造成的。
69例不良反应中静脉给药发生的不良反应占97.2%,静脉滴注是儿童常用的给药途径,但是儿童患者尤其是幼儿在静脉滴注过程中易于哭闹,而且目前大部分家长认为静脉滴注能使疾病恢复得更快。目前 WHO已将注射剂人均用药次数作为评定合理用药的重要标准[1],国内外也大力提倡口服途径给药,儿科临床医生和家长在治疗过程中往往急于求成,大多选择静脉给药方式,忽视了发生ADR的风险,而会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少静脉给药的频率,尽可能采用口服给药应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
本次调查的69例病案中发现抗生素引起的不良反应占58%,这可能与部分人的意识有关,一是认为感染了就要用抗生素,用抗生素能使疾病好得更快,所以目前家长就算是上呼吸道感染也要求医生为患儿静脉滴注高级的抗菌药物。二是利益的驱使使个别医生放弃原本口服就可以控制的感染,选择价格较贵的静脉用抗菌药物。因此应普及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知识,教育公众安全合理用药。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前提下,根据病情能口服的不肌内注射,能肌内注射的不静脉滴注,降低ADR的发生率。中药注射剂绝大多数为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除本身有致敏原外,制剂中的添加剂也可能成为过敏原,导致各种ADR的发生[2-5],本次调查中中药注射剂导致的ADR为18例次,仅次于抗菌药物,因此临床在使用中药注射剂时,应权衡利弊,保证用药的安全性。
3.2ADR的临床特点 过敏反应是手足口病治疗过程中ADR最常见的,本次研究的69例病案中过敏反应有55例(占79.7%),这可能与该病的适用人群有关。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和重要器官的形成时期,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与成人有很大的不同,可能原因为皮肤反应较易察觉和诊断抗菌药物抗癫痫药和解热镇痛药本身即为全抗原或半抗原,进入人体后较易引起变态反应[6]。
过敏反应的发生时间一般是在用药后1 h内,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散在红色斑丘疹。患者经及时停药或糖皮质激素和抗组胺药物治疗,在停药后1周内治愈或好转。此外小儿特别是新生儿和婴幼儿各系统器官功能不健全,肝脏对药物的解毒作用与肾脏对药物的排泄能力低下,肝酶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因而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3.3预防措施
3.3.1加强用药监护 建议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医师在临床用药时应充分考虑到小儿患者的生理特点、考虑到药物的作用机理,经常巡视,定期检测,特别注意患者开始用药1个小时内的患者的反应,提高警惕,做好应急措施。
3.3.2掌控药物剂量,注意药物配伍 儿童患者,尤其新生儿,对药物的反应不同于成人,其剂量应按体重或体表面积计算[6-8],建议医护人员使用时,应注意正确使用配液,掌控药物的使用量,从小剂量,低浓度,慢滴速开始。此外,医护人员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特别是说明书中的配伍禁忌和已报道的严重不良反应药物配伍。
[1]姜东伟.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0,8(3):92-93.
[2]Kimlaad E,Rane A,Ufer M,et al.Paediatric adverse drug reactions reported in Sweden from 1987 to 2001.Pharmacoepidemiol Drug Saf,2005,14(7):493.
[3]张志龙.我院儿科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08,3(18):204-207.
[4]欧阳露,肖雨清,雷龙,等.儿科用药不良反应36例分析.医药导报,2009,28(2):264-265.
[5]郭芳芳,谢青,周文.229例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回顾性分析.中国药物警戒,2011,8(12):750-752.
[6]王丽华.我院375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中国药房,2010,21(46):4395-4396.
[7]金伟华,王晓蕙,陈华,等.357例抗感染药物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中国药物警戒,2011,8(2):113-116.
[8]金振波,孙文辉,田德蔷.我院2005~2008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中国药学杂志,2009,44(21):1676-1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