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治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转归的影响

2012-05-29陈媛飞

当代医学 2012年18期
关键词:肠化皮化生萎缩性

陈媛飞

研究发现,幽门螺杆菌(H.pylori,Hp)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慢性活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糜烂、胃溃疡,长期感染可发生胃癌[1-2]。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与胃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多项临床研究证实,Hp感染时胃黏膜腺体萎缩和肠化生发生率明显增高。为探索Hp根除对胃黏膜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对根除Hp后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病变迁的观察,探讨Hp根除是否可逆转胃黏膜肠化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0年1月~2006年10月胃镜检查确诊伴有Hp感染且经病理检查明确有肠上皮化生的慢性胃炎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42例,平均年龄(60.2±5.6)岁。排除:胃溃疡或复合性溃疡、胃癌、因系统性疾病长期服药者。

1.2 Hp感染和根除的判定 Hp感染判断标准为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诊断为Hp感染[3]。Hp根除判断标准为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阴性。是与根除Hp感染后炎症的消退有关。因为出现持续Hp感染后,胃黏膜除表现为慢性活动性胃炎增加外,还出现轻度慢性萎缩性胃炎,说明Hp的持续存在加重了胃黏膜炎症反应,促进了萎缩性胃炎的形成,Hp产生的酶、毒素以及其感染所激发的免疫反应损

表1 两组肠上皮化生程度与肠上皮化生积分比较情况

1.3 治疗方法及分组 抗Hp治疗采用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0.5g,阿莫西林1.0g,均每日2次,疗程为7d,以后按常规继续治疗慢性胃炎。4年后进行复查。将治疗后Hp完全根除,随访期间持续阴性者设为根除组,根除治疗失败随访期间Hp持续阳性者设为未根除组。根据治疗后Hp完全根除情况,根除组54例,未根除组36例。根除组54例,男30例,女26例,平均年龄(60.2±5.6)岁;未根除组36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2±5.6)岁。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4 病理组织学诊断 于胃窦、胃体部取活检标本各2块,由病理科医师对病理组织切片进行检查。慢性炎症及肠上皮化生程度按2006年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制定的组织学分级标准确定[4]。肠上皮化生分级无、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分0、1、2、3分。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1.0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Hp根除情况 4年后随访时,Hp阴性54例,占60.0%;Hp仍阳性者36例,占40.0%。

2.2 两组肠上皮化生的变化 与未根除组比较,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程度明显减轻,肠上皮化生积分明显改善,由(2.23±0.35)分减少到(1.25±0.4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胃癌的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多阶段过程,其中肠上皮化生被认为是胃癌的癌前状态。Hp感染导致胃炎,促进胃黏膜病变进展,使萎缩与肠化生逐渐发生并进行性加重。Hp感染被认为是癌变的起始阶段,发挥着启动因子的作用。因此,理论上,根除Hp作为干预预防的手段,有可能降低肠上皮化生的发生,减少胃癌发生的危险性。

目前关于根除Hp是否可逆转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项目之一,但各学者意见不一。Correa等[5]认为在根除Hp后随访4年肠上皮化生的程度未见好转。王锐等[6]认为逆转肠上皮化生发展过程可能存在不可逆转点,轻中度肠化组6~70个月内根除Hp可逆转肠上皮化生,重度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患者在6~70个月内根除Hp感染后肠上皮化生程度未发生变化。另一项研究表明,根除Hp后p53和bcl-2蛋白的异常表达也显著降低[7],提示根除Hp后肠化胃黏膜细胞的分子标志物水平可部分恢复,但其过程是缓慢的。关宏等[8]认为,Hp清除后胃黏膜的炎症程度及活动性均明显减轻。Hp根除治疗逆转肠上皮化生的机制可能伤胃黏膜,造成胃黏膜炎症反应[9]。炎症的消退意味着消除了对胃上皮干细胞的刺激,减少了肠上皮化生细胞转化,防止病变的进一步的发展。本研究结果显示,Hp根除组肠上皮化生程度明显减轻,肠上皮化生积分明显改善,较未根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可以认为Hp感染在胃黏膜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促进作用,根除Hp治疗能减轻并逆转胃黏膜的肠化,为肠上皮化生等癌前期病变的治疗、预防提供了途径。

综上所述,根除Hp能减轻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程度,积极治疗Hp感染可作为预防胃黏膜肠化生和胃癌发生的治疗手段之一。

[1]金珠,林三仁,沈祖尧,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黏膜肠化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2003,24(3):161-164.

[2]范东风.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及干预性治疗[J].当代医学,2011,17(15):71.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第三次全国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报告(2007年,庐山)[J].中国消化内镜,2008,2(6):32-38.

[4]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06年,上海)[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7,24(1):58-63.

[5]Correa P,Piazuelo MB,Wilson KT.Pathology of gastric intestinal metaplasia: clinical implications[J].Am J Gastroenterol,2010,105(3):493-498.

[6]王锐,姜葵,王邦茂,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变化[J].天津医药,2011,39(4):322-323.

[7]翟春莹,徐雷鸣,陈惠芳,等.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及癌前病变中c-myc、P53、c-erbB-2蛋白表达的研究[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9,21(4):209-211.

[8]关宏,林伯艳,牟海滨.胃窦部幽门螺杆菌清除对萎缩性胃炎病理改变的影响[J].中华现代内科学杂志,2006,3(6):612-613.

[9]马雪芹,胡敏.根除反复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胃黏膜炎症和肠上皮化生的临床意义[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7,30(2):131-133.

猜你喜欢

肠化皮化生萎缩性
基于“既病防变”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的防治
中医治疗胃阴亏虚型萎缩性胃炎的独特优势
病理诊断与内镜诊断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的价值分析
胃里出现“肠化”就会癌变吗
猪萎缩性鼻炎的防治
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
肠化免疫分型,告诉您胃病怎么办
60例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观察
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内镜下表现与病理诊断的关系研究
胃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慢性胃炎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