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2012-05-29崔雨静
崔雨静
(天津市汉沽社区医院,天津 300480)
不稳定型心绞痛[1]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临床症状,若不及时处理,可演变为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病人生命。因此,必须尽早给予有效治疗。丹红注射液是纯中药复方制剂,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效。本研究旨在探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3月—2010 年12月,在本院住院的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140例,均符合2000年《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2例,男44 例, 女28例,年龄42~78 岁, 平均57岁,病程0.3~5年,其中,并发高血压32例,高血脂症28例,糖尿病12例。对照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45~76岁,平均57岁,病程0.3~6年,其中,并发高血压28例,高血脂症22例,糖尿病12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和高危因素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排除标准:并发心肌梗死,有明显心力衰竭症状,有严重心脏外的其他器质性疾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方法应用硝酸甘油5 mg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3 h内静脉滴注,部分患者加用β-受体阻滞剂和(或)钙拮抗剂。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30 ml加入氯化钠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1次/d,14 d 1个疗程。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每日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持续时间,观察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心电图ST-T的变化和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血脂和心肌酶学变化,同时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1.4疗效判定标准
1.4.1心绞痛疗效标准 采用中西医结合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上所修订的标准[2]。显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80%以上;有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50% ~80%;无效: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硝酸甘油消耗量减少不到50%。
1.4.2心电图疗效标准 显效:静息性心电图缺血性改变恢复正常;有效:心电图缺血性下降的ST段回升0.05 mV以上,但未达到正常水平,或主要导联的T波倒置变浅达50%以上, T波由平坦变为直立;无效:达不到上述指标者。
2 结果
2.1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
表1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2.2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
2.3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 治疗14 d后,两组血脂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治疗后血脂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浓度比较
注:治疗前后自身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2.4不良反应 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均无明显变化,治疗组无出血及过敏反应,两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内不稳定的粥样斑块继发病理改变,使局部心肌血流量明显下降,如斑块出血,斑块纤维帽出现裂隙,内皮下致血栓形成物质暴露,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凝血系统活化,诱发腔内不完全阻塞性血栓而造成。丹红注射液是丹参、红花为主要成分的复方制剂,其有效成分为丹参酮、丹参酚酸、红花黄色素等。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红花有明显的抗心肌缺血作用,其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机制可能有以下几点[3]: ①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延长血管内皮细胞寿命,促进内皮细胞良好生长,导致新生血管形成; ②抑制血小板过度激活,减少血小板的黏附和聚集,刺激血管内皮组织释放组织纤溶酶激活物,具有阻止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 ③活血化瘀,扩张冠脉,改善微循环,增加冠脉灌注和心肌血供,改善心肌缺血[4];④降低血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血液黏稠度,延缓动脉斑块的形成,防止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和发展[5]。
本研究显示,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可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症状,减少心绞痛发病次数,改善缺血性心电图ST-T恢复,降低血脂,且不良反应少。研究结果表明,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1 柯元楠,陈纪林,范维虎,等。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
2 1980年全国内科学术会议.关于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名及诊断标准.中华内科杂志,1981,20(4):253
3 郭晓红,王奎晶.倍通注射液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微循环的影响.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6,9(4):762
4 冯凯,季小波,邱炜伟,等.丹红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介入治疗术后炎性因子、血栓变化及早期心脏事件的影响.中国微循环,2007,11(6):392
5 谢鸣.中医方剂现代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1997:1075-1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