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的原因探析

2012-05-26

群文天地 2012年7期
关键词:社会转型道德

黄 凯

摘要: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为道德滑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为道德滑坡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性;博弈成本的大小对道德滑坡产生重要影响;行为共识的性质反映了道德状况的好坏,行为共识的共识程度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判;诚信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危机;腐败问题导致导向偏差;网络的推波助澜。

关键词:道德;社会转型;道德滑坡

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人民生活基本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在精神领域却出现了道德滑坡的现象,物質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了相当大程度的反差。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道德的堕落为代价,因而深入探讨当前道德问题显得极为重要。

一、道德概念的新认识

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对道德的理解存在许多不尽相同的观点。比较流行的观点都是从静态的角度来描述道德的,笔者着重从动态角度界定对道德概念的认识:道德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根源于人的利益需要并在此基础上反复博弈过程中达成的一种行为共识。笔者也是基于这一动态视角对转型期的道德滑坡现象展开探讨。

二、社会转型的基本特征和道德滑坡的主要表现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时期,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与发展,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从封闭、落后向开放、 振兴的转型与发展。这种转型带来的最本质的变化是个人主体性的增强和个人利益的逐步明晰,个人不再仅仅作为一个“社会人”和“家庭人”而存在,而更重要的是直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存在。

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提到道德滑坡它们也是最主要的表现:

(一) 家庭道德伦理关系的流变。从一个封闭的、以农业生产为特征的传统社会向开放的、以工业生产为特征的现代社会转变,导致了家庭道德伦理关系的变化:其一是伦理重心从长者为中心下移到儿童为中心,这种变化导致老人利益被忽视,甚至虐待老人的现象;其二是伦理轴心从纵向亲子关系转为横向的夫妻关系,这增加了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引发了许多的婚姻危机、家庭失睦与家庭暴力,伴随而至的是离婚率上升、婚外恋增多、未婚同居与重婚现象严重浊化了社会空气。

(二) 职业道德的迷失。由于法律规范的制定明显滞后社会发展,形成许多的法律空场,出现了许多利用行业优势“搭便车”的行为。西方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一切向钱看的伪市场观念一时之间成为人们的行业行为准则,而真正的自由、公平、竞争和诚信等真正的市场观念却不容易为人们所习得,因而出现了行业不正之风蔓延的趋势,制造假冒伪劣,吃“回扣”,坑蒙拐骗等等,社会诚信严重缺失。腐败现象是其最恶劣的表现,腐败也侵蚀了道德形成的利益基础。

(三) 社会公德的缺失。维持社会公德的一个重要工具就是社会舆论的监督,由于交往空间的扩大,人们很多情况下彼此都不认识对方,某人违背社会公德不再怀有太多的羞耻感,又基于社会环境的复杂性,其他的人大多采取明哲保身的态度,甚至有些人会放松其道德准则,采取从众行为。如,插队现象,乱穿车道,乱扔垃圾等等比比皆是。

三、社会转型期道德滑坡的原因探析

从上我们可以总结出道德形成的几个基本要素,即决定因素(社会经济关系),根源因素(利益需要),作用方式(博弈),表现形式(行为共识)。笔者试着以宏观的转型环境为背景,以道德形成的基本要素为指向展开对道德滑坡的原因探讨:

(一)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为道德滑坡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由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经济关系的变化会导致道德一定程度的相应变化。我国当前正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这种二元交错的经济状况,使得原有的适应那种单一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必然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要求,导致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道德无序状态和道德滑坡现象,产生各种越轨和失范行为。

(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为道德滑坡提供了更多的现实性。在计划经济时期,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形成了与此高度一致的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现在正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个人作为一个独立的利益主体,同国家和集体同属于市场经济的利益主体。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使实际的价值取向明显多元化。在这种转型条件下,人们的道德行为必然会出现一定时期的震荡,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成为现实。

(三) 博弈成本的大小对道德滑坡产生重要影响。道德观的形成是通过博弈的方式产生的。道德滑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社会中的种种制度安排客观上使得遵从道德的行为成本过高,而违反道德的行为需要付出的代价太小。这种成本包括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等。这种不公平的博弈规则是导致道德滑坡重要表现之一的权力腐败的重要原因,因为违反道德(包括法律)需要付出的成本较小,因而掌握权力资源的官员就会甘冒那较小的风险从事权力寻租行为

(四) 行为共识的性质反映了道德状况的好坏,行为共识的共识程度会影响人们对他人行为的评判。行为共识是道德的表现形式,当然从严格意义上道德的表现形式不限于此,但是只有外化为好的行为共识才便于人们的价值评判,也才能更好地发挥导向作用。但是由于双重的经济体制、双重的政治制度、多重的文化思潮、传统习俗、历史文化(如文革对价值标准的颠覆)、不公平的博弈规则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人们一时还难以达成一个全面的基础广泛的好的行为共识,这也会影响人们对当前道德状况的评价。

(五)诚信缺失,导致社会信任危机。政府部门一些公众事件处理不当引起了百姓对政府的严重不满,造成了政府公信力的下降。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处理不当都造成了民众对政府的不信任,一些企业甚至是知名大企业的造假行为,给许多的家庭造成了不幸。社会上的诈骗成风,不计其数的人们上当受骗,结果就是人们以邻为壑,造成人们之间的互不信任。整个社会好像都陷入了诚信危机,人们身在其中,不堪其苦。

(六)腐败问题导致导向偏差。当前,领导干部的腐败现象给社会造成了很坏的影响,给我们整体的干部形象蒙上一层阴影。就是这一小撮人,没有起到应有的模范带头作用,严重败坏了我们整个公务员队伍。此外,官员作风不正,还极易引起群众的仿效,带坏民风,或者有些群众为达到自己的功利性目的,奉承迎合,形成社会风气败坏

(七)网络的推波助澜。网络文化活跃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丰富了文化的价值内涵,但不可否认,它的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严重,它对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消解和颠覆是毋庸置疑的。正因为网络文化以空前的渗透力消解着当代中国人的道德价值观念,轻者造成传统文化的失落、人们精神的困惑与迷茫,重者导致个人主义、物欲主义泛滥成灾甚至网络犯罪的日益严重。

综上所述,道德滑坡是社会转型期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是多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若要深入地研究道德滑坡,一方面必须深刻地把握社会转型期的基本特征及这一转型所带来的社会的深刻变化;另一方面还需要深层探讨转型期道德的不同特征及发展的内在逻辑。只有从这些方面着手,并寻求建设性的措施,才能使中国社会的道德在发展的交叉路口找到正确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金一虹.转型期家庭伦理道德的矛盾冲突与新的整合[J].江海学刊,1997(6).

[2]李期.论社会转型期的道德滑坡与道德重建[J].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2).

[3]周建平,喻久娟.社会转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的影响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7).

[4]孙立平.道德滑坡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9) .

(作者简介:黄 凯,男,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社会学。)

猜你喜欢

社会转型道德
聚力铸造基层治理的“数字底座”
跟踪导练(五)(2)
为何不吃梨
道德
道德一论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社会转型期下的青少年犯罪问题分析
《双城记》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