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2012-05-26万虹
万虹
摘要:新课程改革应该发挥课堂的有效性。合理构建有效课堂打途径有彰显个性、方法指导、张弛有度、情感调动、师生互动、文本迁移、智慧碰撞等多种方法。文章旨在通过具体法指导教学实践,取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合理构建オ
在新政背景积极实行的今天,新课程改革开展得如火如荼,课堂教学无疑是新课改的主阵地,这个舞台不仅仅是老师教、学生学的物理空间,而且是一个灵动的、充分展示师生风采的表演舞台。这个表演舞台可以丰富多彩,可以复杂多变,可以情趣盎然,但却必须是有效甚至是高效的。只有有效的课堂,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为学生创设求知、体验、创新、实践的空间,才真正做到为学生可持续发展铺垫,才会真正符合生命成长的规律。那么,怎样合理构建初中语文有效课堂呢?
一、从彰显个性中体现有效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寓学于乐”,教师鼓励学生的奇思妙想,肯定学生的智慧飞扬,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课堂实施才能体现有效,课堂效率才会得以大幅提升。如我讲解《诺曼底号遇难记》一文时,在全班开展了一次“生命与尊严”为主题的辩论会,围绕哈尔威船长最后随船沉入大海这一情节展开辩论,在辩论中,正反双方畅所欲言,充分彰显个性,通过辩论,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更深的感悟,对人性的尊严有了更高的渴求,同时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高,思辨能力有所提高,彰显个性的语文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盡管课堂教学中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实践证明这样的实施是有效的。
二、从方法指导上寻求有效
学习的真谛在于“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维和方法的指导,“披文以得法”,学生才会如深海潜泳,学得深入。 有效的学法指导,不应是简单方法的机械灌输或归纳,而应是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特点引导他们去寻找学习语文的“钥匙”,让学生做到“练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常见的有效学法指导有情境分析法、背景分析法、典型分析法、逻辑分析法、想像分析法等,需要指出的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的分析方法是千变万化的,关键在于教学机智,同时应找准分析角度,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当然每种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因此,真正的有效方法指导标准是主体的适应性。
三、从张驰有度中突出有效
一节有效的语文课,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设计中既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来设计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设计的梯度性和个体性,这样,整节课才张驰有度、节奏鲜明,课堂交流才更和谐。例如在我教学《雪》一文时,以鲁迅先生描写南方和朔方雪的不同情景为纲“张”,启发不同学生联系生活情景,感受作者独特的内心,在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围绕鲁迅性格结合时代背景及学过的有关鲁迅的文章来“驰”,使学生真正体现鲁迅灵魂中坚硬和柔软的两面,来理解鲁迅对故乡的温情以及渴求不懈的战斗精神,“张驰有度”的实施使整节课和谐有效。
四、从情感调动中激发有效
针对情感元素较丰富的文本,教师应积极构建情感课堂从而激发课堂的有效性。所谓情感课堂,就是以情感为抓手,调动学生内心潜在的情感价值,从而实现与文本内容一致的情感渗透与融合,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更高层次的理解与共鸣。调动学生情感价值的方法是多样的,如情感朗读、内心独白、感悟生活、舞台表演等,教师应做到情随景生,激发学生的内在情感,做到情感的升华,突出有效。
五、从师生互动中贯穿有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由此可见,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促进的,只有做到师生互动,才能使课堂活泼,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质疑,调查与探究的积极性,最终达到有效。构建师生互动教学思路是首先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其次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融,最后保持关注特殊学生。在新课程理念下,积极实现师生互动,就一定能发挥有效作用,达成教学目标。
六、从文本迁移中拓展有效
文本迁移即借助文本中学过的知识在新情境中应用,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问题,从而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效能。语文课堂通过文本的迁移,开发学生的智力,真正学以致用,应是积极有效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文本迁移时,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开放意识,为学生的知识迁移提供广阔空间,其次需要针对文本特点指导学生理清知识重点,从而夯实迁移基础,再次要能教给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例如抽象概括法,逐层归纳法、总结感悟法等,最后要诱导学生明确一定的思维方式,从而实现文本迁移真正意义的飞跃,课堂的有效性也因此得以拓展。
七、从智慧碰撞中升华有效
教与学其实是一种智慧的耕耘和劳作,语文课堂必须以激发学生智慧潜能为目标,借助文本,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从而让学生产生智慧的火花,文本与智慧共生,精神与语言共舞,语文课堂的有效性就会得以升华,例如在教学《春望》一诗时,引导学生理解“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通过师生、生生智慧的碰撞,让学生生成诗人形象的独特画面,从而感应诗人的内心,使之成为有价值的教学资源,这样的课堂使目标得以升华,起到了“点石成金”的教学效果。
以上几点只是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所做的几点粗浅的尝试,很多想法仍不成熟,其实施距离有效课堂相差甚远,但是我坚信,只要我们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勇于潜海探宝,新课程改革的春天终将翩然而至,“轻负、高效”的课堂就一定能精彩呈现。
(作者单位:贵州省大方县高店乡白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