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柳琴戏的“调”
2012-05-25陆畅
陆畅
(枣庄市艺术剧院,山东 枣庄 277100)
“枣庄柳琴戏”这朵梨园奇葩在苏、鲁、豫、皖的部分地区流行、传播、生息繁衍了近二百余年,拥有众多的观众及戏迷。人们将柳琴戏称为“拉魂腔”,并在2006年被国务院评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音乐旋律之所以如此受到群众的喜爱,除优美、动听、极富戏剧性、歌唱性等戏曲音乐所共有的共性外,又有着极为独特,足以让人魂牵梦萦的个性。本人认为,该剧种的音乐在调式、调性上的独特运用就是它众多个性之一。本文就一下对“枣庄柳琴戏”调式及调性作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调式与调性
在传统柳琴戏的唱腔中,常以1=D与1=G这两个调配以民族五声调式中的“宫”与“徵”这两个调式来用。如柳琴戏的常用过门。[例1]:
再如男声唱腔[例2]:
上述例1、例2均为“D宫调”。
另外常用的一种是1=G的“D徵调”(在有些文章中叫做“G徵调”,本人认为这种叫法是不妥的。)如柳琴戏的常用过门。[例3]:
再如女声唱腔。[例4]:
例3与例4同为“D徵调”。所以说柳琴戏的常用调式主要有两个,一个是“D宫调”,一个是“D徵调”,为同一主音的两个调式。
二、调式的交替使用
在柳琴戏的唱腔中,上述两种调式是以“D宫调”为主,“D徵调”为辅的形式频繁交替使用的,其频繁程度让人惊叹。往往有时候一句唱词就要转换两次甚至更多次数的调式,而且唱腔的流畅性却丝毫不受调式转换的影响。如女声唱腔。[例5]:
在例5中,1~6小节是“D宫”,7~10小节是“D徵”,11小节是“D宫”,12小节是“D徵”,13小节是“D宫”,14~17小节是“D徵”,18、19两小节是“D宫”。这两句唱腔是柳琴戏中具有代表性的女声花腔“四句腔”。虽然只有两句唱词,却多次出现了调式的交替转换,但旋律的进行却依然流畅、自然。
过去常听一些老伴奏员们讲,柳琴戏在实际演出中,特别是那些不定腔、不定谱,全凭演员在台上现场即兴演唱,乐队的师傅即兴伴奏的传统戏,这种转调(实际上就是同主音调式转换)是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如果对柳琴戏不熟悉个三年五载的话,是掌握不了这种转调的,稍不注意就演奏反了(指把D调奏成G调,把G调奏成D调,或是指记谱)。
三、柳琴戏的音阶
柳琴戏所使用的音阶为民族五声调式七声音阶,但是在实际的演唱过程中,无论是“D宫调”还是在“D徵调”,它的第七级音(即“C”音)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闰”的音高出现的,而不是“变宫”。这一音阶与中国古代音乐中的“燕乐音阶”有些相似,只不过该音在大多数情况下的使用过程中,都略带有一定的上下“游移性”。如[例6]:
再如[例7]:
在演唱例6中的4(fa)时,则要向上游移一点,演唱例7中的7(xi)时,则要向下游移一点。否则的话,唱的就没有“味道”,不像是柳琴戏了。这样一来,在柳琴戏所常用的D调音阶与G调音阶的两个最能体现各自音阶属性的两个关键音的音高(一个是“C”、一个是“#C”),都被“游移”的一样高了。因此,柳琴戏所常用的两个调式的音阶,就成了两个同一音高的音阶了。
通过上述的分析,柳琴戏在演唱过程中虽使用了频繁的调式交替转换,但旋律的流畅性却丝毫不受影响,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另外,在柳琴戏的实际演唱与伴奏中,两个调之间所使用的转调手法也是很巧妙的。实际上就是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变调手法“隔凡”(也叫“去工添凡”,就是将“宫”调式中的3(mi)音变为4(fa)音演奏),使“D宫调”的“清角”变为“宫”,从而达到由“D宫调”转为“D徵调”效果。如柳琴戏常用过门。[例8]:
这是一个“D宫调”的过门。当演员的唱腔是“D宫调”时就可以用此过门来补。如[例9]:
但当演员唱的是“D徵凋”的唱腔时,如果再用例9中的过门,就显得有些不搭了。这时就可以用“隔凡”的手法。如[例10]:
虽然例9与例10的过门,中间只改了一个音符,但已足矣改变这个过门的“调式”。
有人说“拉魂腔”迷人,本人以为这个“迷”字是最贴切的。一是迷惑,二是迷恋。正是有了未知的迷惑才使人有了一探究竟的动力,在探索的过程中使人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