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身份研究的热潮及其共和主义视角
——评《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2012-01-28曹胜强

枣庄学院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共和共和国支配

曹胜强

(枣庄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公民身份,作为公民与国家关系的制度化,自亚里士多德以来就是西方政治思想研究和探讨的一个基本问题。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民身份理念由于自由主义正义观念和社群主义共同体成员资格诉求的强烈冲击而一度变得有些沉寂,甚至过时。但到了90年代,由于欧美国家对马歇尔社会公民身份理论和福利国家制度的批评,普通公民对选举的日益冷漠,欧盟的扩张、后现代化以及全球化的发展,新国际治理体制、新政府理念、新社会运动的出现以及苏东剧变、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民主化,公民身份遂又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产生了威尔·金里卡和威尼·诺曼所说的“公民的回归”现象。显而易见,张昌林博士的专著《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正是在公民身份议题强劲复兴背景下写成的。

应该说,时至今日,国内外有关公民身份的论著已相当可观,研究视角也多种多样。在人们熟知的有代表性的著作中,马歇尔的《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分析了公民身份的三个维度,探讨了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内在张力;雅诺斯基的《公民与文明社会》阐释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框架,考察了公民权利与义务在理论上以及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平衡,勾画了公民权利短期和长期的发展轨迹;[1](P33)金里卡的《多元文化的公民身份——一种自由的少数群体权利理论》、史蒂文森的《文化公民身份:世界性的问题》探讨了公民身份的多文化维度;里斯特的《公民身份:女性主义的视角》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提倡一种能够包容普遍性与差异性于一体的“妇女—友好”型的公民身份模式;希特的《何谓公民身份》梳理了共和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不同的公民身份理论类型,试图提出一种能够吸取二者合理要素并超越二者之上的共和自由主义模式,如此等等,都对当今公民身份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张博士专著的特色在于,着重以共和主义为视角分析和解读公民身份,阐释其历史流变、基本理念、当代价值及其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意义,因而这对公民身份研究而言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和重要的推动。概言之,笔者认为,该著的贡献有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全面细致地考察了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形成、发展与流变的历史。

作者指出,原初意义上的公民身份,即强调政治参与的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最早应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城邦世界。在有“希腊人学校”之称的民主制雅典,公民可以经由公民大会、议事会、陪审法庭和规模不大的行政机构广泛参与公共生活。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冲击和之后军事帝国马其顿的征服,希腊发达的公民身份制度渐趋衰败。所幸因为罗马的继起,公民身份得以存续并由于罗马的大规模扩张而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发展起来。不过,随着从城邦共和国过渡到世界帝国,罗马公民身份日趋蜕变为被排斥于政治生活之外的法律意义上的臣民身份。在西罗马灭亡之后的漫长中世纪里,基督教一统天下,政治空前弱化,人们进一步变换为上帝的选民,公民身份一度销声匿迹。自11世纪末叶起,随着城市的复兴和自治运动的发展,公民身份重又出现在欧洲各自治城市特别是以威尼斯、比萨、佛罗伦萨为代表的北意大利城市共和国中。但到14世纪初,在经历了二百多年后的自由后,大部分城市共和国先后屈从于专制君主统治,公民身份和公民精神逐渐湮没不彰。之后,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宗教改革运动、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展,个人的独立、自由和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公民身份制度重新确立。不过,此时公民身份的阐释和实践已日渐自由主义化。在笔者看来,作者将公民身份置于历史长河中进行如此清晰的追索和梳理,这是其他著作少见的。

二是系统深入地揭示了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基本理念。

作者指出,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包含无支配自由、宪政共和国、公民参与、公民美德和公民教育四个方面。无支配自由不同于霍布斯、贡斯当和柏林等人区分的自主的积极自由和无干涉的消极自由,而是斯金纳和佩迪特等人阐释的别具一格的第三种自由。这种自由观认为,处在被支配、被奴役状态下的人是不自由的,即使支配者没有实施支配;而受到公正的法律的干涉和束缚不仅不会失去自由,反而会增进自由。作者将无支配自由纳入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理念之中,这为后来的逻辑推演奠定了理论基石。因为,接下来的问题显然是,如何保障和增进无支配自由?作者认为,要保障和增进无支配自由,最重要的是建立一个宪政共和国,也即斯金纳所说的自由国家,以确保国家追求无支配自由和公共利益,而非人治和私利。除此之外,无支配自由的实现还需要公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因为,如果公民不主动参与治理,那只能导致他治和专制。但要确保宪政共和国和公民积极参与,公民美德进而公民教育就是至关重要的。总之,无支配自由、宪政共和国、公民参与、公民美德和公民教育四位一体,密不可分。其中,无支配自由是公民身份的重要标志和根本诉求,宪政共和国是实现无支配自由的基本保障,公民参与是实现无支配自由的基本途径,而公民美德和公民教育是促进公民参与、宪政共和与无支配自由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2](P5)

三是客观公正地评析了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当代价值及其局限。

作者认为,哈耶克、诺齐克、罗尔斯等人所持的自由主义公民身份理念强调消极自由的最大化和个人权利的排他性占有,其优点不可否认,但与此同时也给当代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后果,诸如孤立的原子主义与激进的个人主义、政治的市场化与公民的消费者倾向、弱势民主与“温和的”专制主义等等。而复兴中的共和主义公民身份所包含的美德、教育、整合、参与维度以及由此产生的公民文化和社会资本对于培养造就好公民、促使民主良性运转起来、提高制度变革绩效,从而克服和矫治由于自由主义的大行其道而造成的政治和社会弊病具有重要意义。[2](P246~247)另一方面,作者没有忘记提醒人们,共和主义公民身份自产生以来就面临一些棘手问题,存在着一些严重的缺陷,而随着后现代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又开始不可避免地遭受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比如平等的诉求与公民身份的精英主义色彩、性别歧视与公民身份的男子主义偏见、单一模式与多元公民身份的挑战,等等。因此,共和主义公民身份要适应当今社会并有所作为的话,就要正视这些问题和挑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消除和化解。可以说,这些论述都是相当中肯和富有见地的。

四是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对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作者认识到,与早在轴心时代就形成了发达的共和国和公民政治文化的西方不同,古代中国形成的是以儒家为代表的伦理政治思想,家国一体,君权至上,臣民惟命是从,自由、自主、参与、权利等观念无从产生,因此公民和公民身份无从谈起。对中国而言,公民理念和公民身份是一个舶来品,是近代先进中国人在救亡图存的过程中传入的。随着中华民国的诞生,公民身份作为一种政治和法律制度得以确立,而新中国的诞生则标志着我国公民身份实践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不过,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国人的公民身份意识至今仍然比较淡薄,政治参与能力和水平相当低下。但是,中国也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更高类型的社会主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共和国,共和主义公民身份的基本理念和制度实践对以共和立国的当代中国必然有着难以否认的启示和价值。比如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让国人在扩大的政治参与中习得和强化公民身份;培育公民社会,增殖促使民主运转起来的社会资本;改进公民教育,培育共和国需要的合格公民,[2](P306~331)等等,都是作者从中国国情出发进行的认真而独立的思考。

总之,在日益高涨的公民身份研究热潮面前,鉴于公民身份与共和主义的内在关联、共和主义公民身份对化解自由主义政治和社会弊端的重大价值及其对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借鉴和启示,作者选取了共和主义的研究视觉,并取得了较多而宝贵的理论成果。这显示了作者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可敬的探索精神。当然,还应看到,公民身份是一个极具争议的概念,即使从共和主义角度而言,也是一个相当宏大和复杂的研究领域,至今尚存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思考。因此,期待更多的学者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也期待更多的相关成果面世。

参考文献

[1]托马斯·雅诺斯基著,柯雄译.公民与文明社会[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2]张昌林.共和主义公民身份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共和共和国支配
被贫穷生活支配的恐惧
共和都市办公室
向共和国最闪亮的星,致敬!
共和国历次特赦钩沉
共和国的春天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共和国的春天
跟踪导练(四)4
基于决策空间变换最近邻方法的Pareto支配性预测
随心支配的清迈美食探店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