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方言儿化读音探究
2012-05-25张凯
张凯
(枣庄学院 文学院,山东 枣庄 277160)
方言中的儿化现象研究一直是个热点问题,引起了不少学者的关注。“儿化是汉语发展中在一定地区产生的一种新形态,一种特定的音义结合体,就是用‘儿’的音跟前一音节的融合使儿化词附含有与‘儿’相关的意义。”[1](P61)然而,这个“儿”在不同的方言中的读音却表现出不同的形式。
枣庄方言中的儿化读音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与普通话相似的卷舌元音,具体说起来其音值稍有差别。另一种是特殊的变韵现象,本文现就枣庄方言中儿化现象进行共时的描写和分析,并尝试对变韵现象的成因给予合理的阐释。
一、枣庄方言音系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枣庄方言隶属于北方方言之中原官话,山东方言之西鲁片。枣庄方言共有声母23个(含零声母),韵母37个,声调4个。现分别列举如下:
(一)声母(23个)
双唇音:p白并p‘旁平m米目
唇齿音:pf猪庄pf‘出创f发双v弱如
舌尖前音:ts子中ts‘刺常s思商z日让
舌尖中音:t丁当t‘体堂n拿囊l里冷
舌根音:k革改k‘开孔x和红
(二)韵母(37个)
i鸡其西u五胡奴y于区徐
a大拉查ia家掐夏ua瓦瓜花
ε代来买iε解鞋谐uε怪快坏
e每黑雷ue对会退ye罪脆岁
o沟口楼io有丢牛
ã俺烂单iã烟先点uã完乱端yã元全选
(三)声调(4个)
阴平 213 : 东方天空 阳平 55: 回旋牛毛
上声 24 : 酒鬼老手 去声 42: 地震要害
枣庄方言存在着内部差异,主要体现在新老差异和地理差异两个方面。新老派的差别主要反映在年龄层次上,同时与个人的文化水平和职业环境也有密切的关系。地理差异方面,从大枣庄市的范围来看,枣庄东北(市中区的北部、山亭区)、枣庄中西部(市中区、峄城区、薛城区中南部)、枣庄西北(滕州市、薛城区西北部)和枣庄南(台儿庄区)之间稍有差异。
二、枣庄方言的儿化现象
(一)枣庄方言儿化现象的共时描写
Ⅰ 枣庄方言卷舌儿化的共时描写
枣庄方言城区新派人儿化时多是呈现卷舌的儿化韵,其音变的规律如下:
例词儿化前 儿化后 u→ur店铺儿tiã42p‘u213tiã42p‘ur213a→ar车把儿ts‘ə211pa24ts‘ə211par24ia→iar发卡儿fa211ʨ‘ia24fa211ʨ‘iar24ua→uar小瓜儿ɕiɔ24kua213ɕiɔ24kuar213ε→εr红孩儿xu55xɛ55xu55xεr55iε→iεr破鞋儿p‘ə42ɕiε55p‘ə42ɕiεr55uε→uεr小块儿ɕiɔ24k‘uε42ɕiɔ24k‘uεr42ɔ→ɔr小刀儿ɕiɔ24tɔ213ɕiɔ24tɔr213iɔ→iɔr树苗儿fu42miɔ55fu42miɔr55e→er方格儿fa24ke213fa24ker213ue→uer气味儿ʨ‘i43ue42ʨ‘i43uer42ə→ər一波儿i24pə213i24pər213iə→iər请帖儿ʨ‘i24t‘iə213ʨ‘i24t‘iər213uə→uər砂锅儿sa24kuə213sa24kuər213yə→yər牛角儿ȵio55ʨyə213ȵio55ʨyər213o→or城楼儿ts‘ə55lo55ts‘ə55lor55io→ior小球儿ɕiɔ24ʨ‘io55ɕiɔ24ʨ‘ior55
例词儿化前 儿化后 ɿ→ər瓜子儿kua211tsɿ24kua211tsər24
3.以高元音i、y作为韵腹的儿化时i、y变为介音,后加央元音,同时卷舌。如:
例词儿化前 儿化后 i→iər小米儿ɕiɔ24mi24ɕiɔ24miər24y→yər有趣儿io24ʨ‘y42io24ʨ‘yər42
例词儿化前 儿化后 ã→εr花瓣儿xua211pã42xua211pεr42iã→iεr小辫儿ɕiɔ24piã42ɕiɔ24piεr42uã→uεr小团儿ɕiɔ24t‘uã55ɕiɔ24t‘uεr55yã→yεr花卷儿xua211ʨyã24xua211ʨyεr24→er书本儿fu211p24fu211per24i→ier笔芯儿pe24ɕi213pe24ɕier213u→uer打滚儿ta24ku24ta24kuer24y→yer羊群儿ia55ʨ‘y55ia55ʨ‘yer55
5.后鼻音韵尾韵母儿化时变为鼻化元音韵母,后面加卷舌动作。如:
例词儿化前 儿化后 a→ãr山岗儿sã211ka24sã211kãr24ia→iãr小羊儿ɕiɔ24ia55ɕiɔ24iãr55ua→uãr小筐儿ɕiɔ24k‘ua213ɕiɔ24k‘uãr213əər小坑儿ɕiɔ24k‘ə213ɕiɔ24kər213i→ər小镜儿ɕiɔ24ʨi42ɕiɔ24ʨər42u→ər小瓮儿ɕiɔ24u42ɕiɔ24ər42y→ər小熊儿ɕiɔ24ɕy55ɕiɔ24ɕər55
6.普通话中舌尖后声母的音节(合口呼韵母除外)儿化时韵母演变依上述规律,声母变为舌尖后音。如:
例词儿化前 儿化后 ts→tʂ小枝儿ɕiɔ24tsɿ213ɕiɔ24tʂər213ts‘→tʂ‘小车儿ɕiɔ24ts‘ə213ɕiɔ24tʂ‘ər213s→ʂ小手儿ɕiɔ24so24ɕiɔ24ʂor24
在新派方言中共有38个儿化韵母,与普通话的语音规律基本相同。但是在实际语音中他们的卷舌程度没有普通话明显,儿化词的数量也远没有普通话多。
Ⅱ 枣庄方言平舌儿化的共时描写
枣庄方言中的部分韵母发生儿化变韵的现象,即平舌儿化韵。这些发生变韵的词语在普通话中一般都是儿尾词。如:
瓜子儿;鱼子儿;吃食儿;没事儿;写字儿;果汁儿;土豆丝儿;侄儿;三十儿;刺儿头;真恣儿;桃枝儿;老师儿;新词儿;拉屎儿
i→ie
小米儿;豆粒儿;卖力儿;认理儿;小鸡儿;下棋儿;消气儿;麦地儿;笔芯儿;凉皮儿;差不离儿
u→e
小树儿;属鼠儿;小猪儿
y→ye
闺女儿;一缕儿;小曲儿;马驹儿;迷局儿;没趣儿;蛐儿蛐儿;金鱼儿;小雨儿;杨裕儿(地名)
ã→ε
小班儿;姑奶儿;溜溜蛋儿;小胆儿;伙伴儿;慢慢儿;竹竿儿;木板儿;要饭儿;地摊儿;铁铲儿;商贩儿;小盘儿;不耐心烦儿;小篮儿;小坎儿
iã→iε
小辫儿;马鞭儿;一边儿;一小点儿;代销店儿;对联儿;针尖儿;大年儿;地沿儿;对眼儿;抽签儿;一两件儿;小脸儿
uã→uε
水管儿;大官儿;体育馆儿;小宽儿(人名);玉环儿;撒欢儿;一段儿;揭短儿;米米团儿(草名);拐弯儿;铁饭碗儿;泥丸儿;玩儿玩儿
yã→yε
花卷儿;手绢儿;家眷儿;两圈儿;山泉儿;国库券儿;大权儿;社员儿;不远儿;小院儿
笔记本儿;洗脸盆儿;小门儿;老娘们儿;爷们儿;学分儿;月份儿;树根儿;顶针儿;一阵儿;小能人儿;杏仁儿;小婶儿
面筋儿;围巾儿;几斤儿;使劲儿;连襟儿;小提琴;水芹儿;叶利钦儿;送信儿;没音儿;手印儿
小棍儿;半蹲儿;几顿儿;打盹儿;土屯儿;海豚儿;货轮儿;作文儿;花纹儿
小军儿(人名);均儿均儿(平均);一群儿;连衣裙儿;一旬儿;小云儿(人名)
(二)枣庄方言儿化变韵的性质
通过分析上述这种变韵现象,我们发现:1.发生上述变韵现象的一个重要的条件便是词语的儿化。2.变韵的韵母主要是、i、u、y、ã、iã、uã、yã、、i、u、y等12个韵母。3.虽然变韵的韵母不同,但是它们它们呈现的变韵规律还是比较明显的:在变韵前多数具有前、高或者鼻化的特点,变韵之后韵腹变为舌位略前或略高的平舌韵母,相应的鼻化韵失去鼻化色彩。
枣庄方言平舌变韵词语与普通话儿化词语存在着一一对应关系。普通话的儿化能够表达“细小”、“喜爱”、“随意”等附加意义。变韵后的词语也是能够将这些语义表达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1.变韵词语表达的“细小”义。“针尖儿、小米儿、土豆丝儿、瓜子儿、一缕儿、杏仁儿、窟窿眼儿、地摊儿”等词语用于指称形体小的物体。
2.变韵词语表达的“喜爱、亲昵或者轻视、蔑视”等感情色彩。“侄儿、米米团儿、小军儿、商贩儿、小能人儿、老娘们儿”等词多具有此种色彩。
3.变韵词语表达的“随意、轻松”等色彩。“玩儿玩儿、没事儿、写字儿、真恣儿、慢慢儿、多半儿”等词语多具有此种色彩。
4.变韵词语与“细小、喜爱、随意”等意义、色彩没有关系的词语。如“上班儿、拐弯儿、要饭儿、对眼儿、大年儿”等。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枣庄方言的儿化变韵词语其性质就是普通话中的儿化词语,其平舌变韵方式虽与普通话的卷舌变韵不同,但其语言性质是相同的。这也是我们对儿化变韵进行共时描写时标注“儿”的原因所在。
(三)枣庄方言儿化现象的内部差异
儿化现象在枣庄方言的内部差异体现在地理和年龄方面。
在地理方面的差异较大一些。我们通过对五区一市的调查研究发现,全市儿化现象的读音呈现的一致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市中区、峄城区、山亭区、薛城区、滕州市(滨湖镇除外)和台儿庄区的张山子镇多是一个特点。上述区域内的人们把“儿”字读作,在这些地域里儿化变韵时呈现为平舌的规律,这与我们上面描述的现象是一致的。然而在台儿庄城区、泥沟、涧头等以及滕州市的滨湖镇等地区则表现出了另外一个特点。这些地域的人们把“儿”字读作55,在他们的方言里儿化韵的读音则呈现为卷舌的规律。单就一个地域而言,生活在城里的人和农村的人的儿化变韵也是存在着差异的。
在年龄方面表现出来的差异也是比较明显的。单就市中区而言,我们调查了以下发音人(应被调查人要求隐去名字):
董**,76岁,齐村街办郭村,务农
高**,68岁,渴口镇渴口村,村干部
陈**,52岁,垎塔埠街办苗庄村,教师
张**,45岁,矿区街办田屯村,矿工
刘**,37岁,文化路街办文苑小区,商人
王**,24岁,光明街办周庄社区,大学生
程*,16岁,文化路街办立新小区,中学生
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对他们的发音描写如下(姓氏代表被调查人):
儿化董高陈张刘王程仙女儿ɕiã211ȵye24√√√√√ɕiã211ȵyər24√√√胖猪儿p‘a42pfe213√√√√p‘a42pfur213/tsur213√√√玩牌儿uε55p‘ε55√√√√√uεr55p‘εr55√√脸盆儿liã24p‘e55√√√√√liã24p‘er55√√√上班儿sa42pε213√√√√√sa42pεr213√√侄儿 tse55√√√√√tʂər55√√瓜子儿kua211tse24√√√√√kua211tsər24√√小树儿ɕiɔ24fe42√√√√ɕiɔ24fur42/sur42√√√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平舌的儿化韵向卷舌的儿化韵滑动是随着年龄的递减而进行的。儿化在年龄方面的差异主要是以30~40岁之间为界限,40岁以上的人群操持的是平舌的儿化韵,这是老派的枣庄方言儿化变韵的规律。而30~40岁之间的人群多数是左右摇摆不定,但基本上是要向卷舌化靠拢。30岁以下的体现的是卷舌的儿化韵,这是新派的枣庄方言儿化韵的规律,之所以如此,这与他们受到的教育程度和国家推普运动的影响有关。因为我们调查的是两位学生,实际上就笔者自己了解,这个年龄阶段的年轻人还是有平舌化变韵的情况存在的,但这些人多数来自农村,且很早就辍学在家。但毕竟他们还是占少数,这并不影响卷舌化是年轻人群的主体特征。
这两种语音现象的关系是交错的、叠置的,它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变化”,平舌儿化韵的变化“早已完成,是语言系统内部演变的结果”,而卷舌儿化韵则“是受外部因素主要是普通话影响的结果”。[2](P391)
(四)枣庄方言平舌儿化韵形成原因
根据前文分析,对于“儿”的发音不同,儿化韵表现的规律则不一样:读55音的地域,儿化韵表现为卷舌特征;读55音的地域,儿化韵表现为平舌特征。因此,我们认为平舌儿化韵是音变条件是“儿”读如卷舌边音55。
张树铮通过分析淄博儿化变韵现象后认为“这种儿化变韵是由幼儿型儿化发展而来的”。“幼儿对成人卷舌型儿化的幼稚模仿而形成幼儿型儿化,幼儿型儿化延续到成人期便形成了这种儿化变韵。”[3](P172)亓海峰通过分析莱芜方言的儿化,认为“平舌儿化韵是与儿()合音的结果,它的演变大致分为独立的尾词、拼合型的儿化韵和融合型的儿化韵等几个阶段”。[2](P391)张文是从语言习得角度作出的判断,亓文是从音理角度进行的分析,二者实是异曲同工。两地方言的儿化变韵原因实可用于解释枣庄方言。
根据儿化变韵的语言条件,从音理角度把上述12个韵母的变韵过程描述如下:
上述变韵的韵母呈现出一致性,体现出规则音变在枣庄方言语音演变中的作用。稍有不同的是u韵母,依照规律当变为ue,之所以未变主要是因为枣庄方言里单韵母u发生儿化的词语很少,且主要是pf、f等唇齿音声母。枣庄方言中pf、f不与合口呼(单韵母u除外)拼合,因此它的变韵也只能由ue复合元音变为单元音e了。
三、结语
枣庄方言中的儿化现象产生的儿化韵的读音主要有两种,一是平舌化,一是卷舌化。这两种读音方式之间层次叠置,体现了枣庄方言语音在内外因的交互作用下变化发展。虽然这是一种共时的层面,但是平舌音的儿化韵已呈现衰亡的趋势,逐渐地被卷舌音的儿化韵取而代之。这正是枣庄方言借用普通话和邻近方言语音特点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钱曾怡.论儿化:汉语方言研究的方法与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2]亓海峰,曾晓渝.莱芜方言儿化韵初探[J].语言科学,2008,(7).
[3]张树铮.淄博等地方言的儿化变韵与幼儿型儿化:方言历史探索[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4]张凯.枣庄方言志[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