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林公堤
2012-05-21翟芳芳
_翟芳芳
在开封的黄河大堤上,有一座红墙绿瓦的院落,株株松柏肃然挺立,朵朵月季姹紫嫣红,院内耸立着禁烟英雄林则徐的塑像,气宇轩昂,顶天立地。
他的脚下是9公里长的黄河大堤,修建于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此前一年,林则徐在广东进行销烟,挥手掀开沉重的中国近代史,同时也铸就了他人生的辉煌。而后因受奸臣陷害,林则徐从高峰跌入深谷,不得不踏上发配新疆伊犁的苦难之旅。开封,只能算作他发配旅程中的一个驿站,而这条大堤,在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中,更像一段信手谱写的小插曲。
清道光二十一年农历六月十六,滔滔黄河在开封水稻乡张湾村以东决口,口宽260多米,浪高6米有余,水势极其凶猛。洪水漫过开封护城堤,全城一片汪泽,房屋倒塌无数,城墙也多处坍塌,开封城内哀嚎遍野。朝廷特派大学士、军机大臣王鼎来汴察看险情。
王鼎一生以清廉刚正著称。他从地方官员那里得到的信息十分令人失望:有人主张放弃开封,迁省城于洛阳;有人主张水势难挡,等到水势减弱后再堵。但王鼎力排众议,坚持要堵口排险,保卫开封。
王鼎据实向朝廷奏明险情后,请调因鸦片战争而被谪戍伊犁的林则徐转往开封协助治水,有令他戴罪立功、减免戍边的机会。
林则徐出身贫寒的塾师家庭,27岁得中进士。在任两广总督、查禁鸦片之前,曾担任过河南布政使和河道总督。他熟悉河南,熟悉开封,更重要的是林则徐原本就是一位治理黄河的官员,他在浙江、江苏、湖北等地任职,都留下了治水患、兴水利的卓越政绩。
林则徐接到“折回东河效力赎罪”的上谕后急忙掉头东返,风尘仆仆,日夜兼程赶到开封。汴梁城和黄河对他来说都不陌生,他曾经是这块土地上的父母官,虽然身处逆境,却仍关心黎民疾苦。开封民众听说林则徐要来治水抗洪,“无不喜悦,额手称庆”。
林则徐到达开封后,目睹水患给开封人民造成的灾难,悲愤地写下诗句:“尺书来,汴堤秋,叹息滔滔注六州,鸿雁哀声流野外,鱼龙骄舞到城头。谁输决塞宣房费,况值年储仰屋愁。江海澄清定河日,忧时频倚仲宣楼。”年过花甲的林则徐日夜守护堤坝,带领百姓奋力抢险,事必躬亲,吃住在大堤工地,尤为可贵的是他还和民工一起参加劳动,大大鼓舞了军民堵口复堤的士气,加快了工程进度。
林则徐修复的这段黄河大堤西起水稻乡马头村,东至柳园口乡小马圈村,全长7.5公里,修复工程由东西两端相向进行。经过5个多月的苦战,大堤终于堵口合龙,黄河回归故道,解除了开封及以下400公里泛区人民的疾苦,保住了被洪水围困8个月之久的开封城。
堵口成功后,王鼎急忙打开那份注明“于合龙日开读”的谕旨,没曾想到上面写的竟是“林则徐于合龙后,着仍往伊犁”。林则徐与王鼎洒泪相别,再次踏上了漫长的发配之路。开封城千万百姓含泪夹道送别。
王鼎回到北京后,怒斥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为当代秦桧、严嵩,强烈要求免予林则徐充军。道光皇帝正处心积虑地与外强求和,不但不收回成命,反令王鼎修养将息。须发皆白的王鼎只好以死相谏,他怀揣“条约不可轻许,恶例不可轻开,穆不可任,林不可弃”的遗书,自缢于圆明园。
“伤心知己千行泪,洒向平沙大幕风。”王鼎的死让林则徐悲痛万分,也让他彻底绝望。他身心俱损,病倒在发配路上。
公道自在人心。在奸臣眼里,他是罪人;在百姓心中,他却是功臣。面对功与罪的错位与扭曲,林则徐豪情万丈,以诗言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在他被革职的消息传开后,广东等地的老百姓纷纷到他的住处慰问,送靴送伞,还送来了52面颂牌,以最朴实的方式表达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朝廷昏庸无度、忠奸不分的抗议。林则徐离开开封时,无论是官吏还是普通百姓,倾城出动,洒泪相送,虽然没有立丰碑,却在百姓中立起了口碑。
林公堤犹如巨壁,高高耸立,为灾难深重的开封城树起一道巍巍屏障。160多年后的今天,林公堤绿树成荫,鲜花满地,成为了开封著名的风景胜地。置身于高高的堤坝上,清新凉爽的风扑面而来,悬河风光尽收眼底。河风徐徐,长堤漫漫,俯仰之间,林公的英魂充盈天地,贯穿古今,为开封人念念不忘的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