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州农村人才开发的创举
——中国第一所开放式的农民学院

2012-05-15潘晨光焦云霞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湖州市湖州学院

潘晨光 , 焦云霞

(中国社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 北京 100732)

举办各类农村教育,大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把大量农村劳动力迅速转化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成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环节。鉴于此,湖州市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成立了湖州农民学院。此举顺应了农民培训发展的新趋势,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将对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一、湖州农民学院的产生与发展

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湖州市与浙江大学签订了合作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的战略协议。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把发挥高职优势服务地方、服务新农村建设纳入办学宗旨,和湖州市农办一起,于2009年创新实施了“学历+技能”型农民大学生培育项目,为政府主导、省部高校和地方院校资源整合,培养现代新农民、提升农村实用人才素质作出了有益的探索。2010年,湖州市和浙江大学商定,由湖州市农办、浙江大学农生环学部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三家发起,共同组建湖州农民学院,致力于培养“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

截至2011年9月,湖州农民学院已拥有“在职农业推广硕士、全日制大专、成人开放专科、成人函授专科、自考专科”等多种教育途径与教学方式。农民学院的招生规模稳定增长,各类在籍农民大学生人数已达1 392人。

(一)湖州农民学院的组织框架

湖州农民学院是一个由湖州市农办、浙江大学农生环学部和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联合举办,以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电大)为主体,整合浙江大学农生环学部和湖州市级涉农教育培训资源,重点培养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的公办、公益性质的农民教育与培训管理机构。

农民学院依托德清、长兴、安吉三县的广播电视大学设立了分院。同时,为了方便学生学习,农民学院采用“送教下乡,服务农民”的方式,在市本级乡镇(街道)、企业设置教学点(参见图1)。

图1 湖州农民学院的组织框架

(二)湖州农民学院的专业设置

目前,湖州农民学院共开设了7个开放教育农学专业,即观光农业、畜牧、园林技术、茶叶生产加工技术等4个纯农专业和农村行政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乡镇企业管理等3个涉农专业。此外,还开设了1个淡水养殖自学考试专业和1个园艺技术全日制高职纯农专业。这两个专业填补了湖州市高等学历教育农学专业的空白。

(三)湖州农民学院的保障机制

按照湖州广播电视大学的相关规定,农民大学生在农民学院上大学的费用分为三部分:学费、中高级职业技能培训及考试费和代管费。这些费用通过政府、学校双补助的方式,依据“电大让一点、政府补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原则,进行多方分担。详细介绍如下(参见图2):

图2 “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学费补助图示

湖州市财政除了设置农民大学生奖学资助外,还为农民学院的日常运行、师资队伍建设、项目开发等提供了一定的资金补助。湖州市农业、林业、劳动和社会保障、教育等部门,也通过向上争取项目、争取政策,对内整合资源等,支持农民学院开展农民教育培训。

二、湖州农民学院五大模式的创新

(一)“四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创新

经过多年的办学实践,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湖州广播电视大学、湖州社区大学和湖州农民学院四个相对独立的办学机构协作互助、共享共赢,探索出一条“一体化”办学之路,形成了高职教育、成人教育、农民教育、社区教育“四位一体”的办学新格局(参见图3)。

图3 湖州农民学院办学平台组成

学校按照“做强高职教育、做大开放教育、做特农民教育、做活社区教育”的思路,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构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现代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四位一体”办学的湖州模式。

(二)农民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

1.“学历+技能+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农民大学生“学历+技能+创业”型培养模式,是依托开放教育学历教育、高职院技能培训,在园林技术、畜牧等专业中开展创业培育教学的培养模式。湖州农民学院的“学历+技能+创业”型的农民大学生,修完电大规定课程,取得毕业学分,即可获学历教育证书;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并考试合格,即可获国家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经过创业培育实践环节,掌握创业技能,即可获湖州农民学院创业星级证书。

2.农推硕士培养模式创新 为满足湖州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针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军型、高端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湖州农民学院与湖州市农办、浙江大学联合举办了农推硕士研究生培养项目。农推硕士班培养方式采取进校不离岗的在职学习方式。浙江大学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培养方案的实施,能够在湖州全市范围内推广普及现代农业理念,增长农口线干部、农技推广人员、农村实用人才的才干,为他们日后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理论和实用知识基础。

(三)“三层对接”的教学模式创新

所谓“三层对接”,指的是专业对接农业产业、课程对接农村企业和教师对接农民合作社。通过“三层对接”,湖州农民学院努力寻求符合湖州地方特色的农民学院教学体系,着力形成地方、产业、企业和学校多方共赢的局面。

(四)师资队伍与基地管理的模式创新

1.“四合一”师资队伍管理模式创新 自成立以来,湖州农民学院建立起了一支包含浙江大学教研人员、市农技推广人员、校本级教学研究人员、乡农技推广员在内的“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截至目前,“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由60余名特聘专家教授组成。其中包括28名浙江大学的专家教授,6名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6名湖州市农业局的专家,5名湖州广播电视大学的专家教授等。此外,湖州农民学院还依托湖州广播电视大学的雄厚师资力量,开设相应的课程。

2.“1+N+N”大学生创业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管理模式创新 为推动农民大学生创业教学,湖州农民学院实施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培育工程。“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由农民大学生提出申请,农民学院评审认定并实施培育。据相关规定,其经营主体必须是湖州农民学院的在校农民大学生。农民大学生就学期间,由省市校乡专家结对指导。通过创业指导、政策咨询、项目指导、培训教育、企业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等工作,对其经营的基地给予政策扶持,从而推进基地规模发展、效益提升、管理规范化、生产标准化等方面的进步,并对周边农户产生示范与辐射作用。为推动农民大学生实践教学,湖州农民学院推行“1+N+N”式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即认定一家核心基地,拓展周边若干家辅助性基地,带动若干学生创业基地。教学实践基地致力于学生技能考证、实践教学、本土教材开发,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如讲座、调查、见习、座谈、实地操作、挂职等等,力求教室农场化、农场课堂化。目前,湖州农民学院已经认定首批10家教学实践基地。

(五)“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的服务模式创新

在打造“现代农业的示范区、幸福社区的样板区、湖州模式的展示区、统筹城乡的先行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验区”的活动中,农民学院设计了“新型农业创业大讲堂”项目。“新型农民创业大讲堂”开发了70个系列讲座。“大讲堂”主题突出,针对性强,目前已经覆盖到吴兴、南浔两区各乡镇,开讲40余次,发放讲座教材资料3 000余份,使近2 500余人次通过讲座得到了实惠,有力地促进了“五区”活动的深入开展。

三、湖州农民学院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政府主导是关键所在

政府主导在农民学院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关键作用。(1)就农民学院的性质来看,它是公办、公益性质的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属于政府的公共服务范畴,是政府向农民提供公共产品的新平台,其资金来自公共财政。湖州市政府一开始就从农村公共服务的高度来重视农民学院建设,在经费保障与学费减免等方面采取了有力措施,保障了农民学院的健康发展。(2)就农民学院的管理体制来看,它是一个由地方高校、省部级高校和地方政府共同创办、共同管理的新生事物,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农民学院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务会议负责制。管委会的两名主任和其中一名副主任由湖州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便于对农民学院的发展进行宏观统筹指导;管委会成员单位均为市府下属机构,便于协调农民学院的日常事务管理。

(二)农民需求是根本所在

农民需求在农民学院发展壮大过程中起根本作用。农民培训的教学目标与培养模式的确立符合农民需求的特点。[1](1)农民学员具有学习分散性特点,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到一起进行学习。因此,农民学院与各县合作建立分院,在本级农村设置教学点,解决了农民学员就地学习的问题。(2)农民学员具有学习实用性特点,农民学院就将授课内容直接与学员从事的农业项目、工作职业挂钩,让他们带着问题到学习中去寻找答案。(3)农民学员具有学习提升性特点,农民学院就为农民学员设置提升性课程和高端型师资,让农民学员不出家门就能接受国内一流大学的教学。

(三)以用为本是动力所在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湖州农民学院积极强调教育的适用性和实用性,根据当地的文化、经济背景,设立和调整学科专业,加强产学合作,坚持开门办学,建立与农村企业和行业之间的密切联系。

(四)整合资源是活力所在

(1)湖州农民学院由湖州市农办、浙大和湖州职院(湖州电大)“三方合作”办学,其主动与地方科研院所合作,在资源共享、教师互聘、学科建设、新专业开发等方面开展具体工作,形成了政府统筹、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2)湖州农民学院 “四位一体”的办学机制,使得四学院都积极地从社会环境中吸引人力、智力、财力等资源,并有效地进行整合,来统一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地方。(3)湖州农民学院 “省市校乡、农科教技”四合一的专家教师队伍,有效地整合了各种教师资源。(4)充分利用乡镇教学点的设施与师资,优化了教育资源。

四、湖州农民学院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资源合力需要进一步整合

虽然省市两级政府对农民学院给予了全力支持,但目前资源合力尚未完全形成,需要进一步整合。如:在“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培养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存在教学实践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滞后的窘况;在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专业教师不足、兼职师资不稳定等问题;在教学对接本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特点方面,也存在着专业设置不灵活、教材有待改进等问题。

(二)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理顺

虽然实行管委会领导下的院务委员会负责制,但在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尚需进一步理顺体制机制。如:在高职院校、电大、社区大学、农民学院“四位一体”办学机制关系协调方面,如何进一步理顺“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的评价体系与监管体系等,需要深入研究;农民大学生培养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还欠薄弱,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学实践基地、农民大学生创业基地、农民创业大讲堂等具体的管理机制尚不够完备,需进一步强化与深化。

(三)长效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虽然“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培养模式工作正在创造性地开展,但促进农民学院长效发展的政策环境还不够完善。这就需要强化省级政府统筹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责任,逐步完善相关的政策制度,为农民大学生的教育提供长效性的政策保障。同时,相应的激励政策、评价机制也不够健全,与培训政策的衔接也不够顺畅,无法充分激发涉农企业、农业科研机构、各级农民组织及农民本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农村人才政策体系建设滞后。因此,湖州农民学院的进一步发展,急需国家和省市级有关部门在农民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等方面出台新的政策制度。

五、湖州农民学院发展的几点启示

(一)符合湖州的发展水平

湖州是浙江省下属的一个地级市,属于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近年来,湖州市在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湖州市要实现广大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农民素质提升、农村劳动力优化、农村人才培养等关键性要素。湖州农民学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湖州农民学院通过培养和提升农民大学生素质,为湖州市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二)具备条件的地区应积极发展适合农民的高等教育

湖州农民学院培养“学历+技能+创业”型农民大学生的实践,是我国地方政府发展农民高等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成功案例。我国其他地区可借鉴湖州农民学院的办学经验,结合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现状和当地农民的需求,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发展适合当地农村发展的县、市高等教育,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三)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正在探索新农村建设急需型、领军型、高端型人才的培养之路,尝试建立“农民学院”。但是,大多数“农民学院”只是单纯地提供技术技能培训,湖州农民学院从学历、技能、创业三个维度出发培训农民,同时颁发学历、职业资格、创业证书在全国尚属首例。各地政府和各类办学实体可借鉴湖州农民学院的创新思路,在管理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教育目标设定、教育方式方法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不断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出多样化、实效性的农村人才培养路子来。

(四)贴近受教育的群体

各地应该借鉴湖州农民教育的经验,使教育更贴近受教育的群体。各地应该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地市级、县市级创办一批职业技术大学,使职业技术大学能得到较快发展,以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现阶段广大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迫切需求。各地也可实行高等教育的“双线制”*“双线制”指的是普通教育体制与职业教育体制这两条线。它包括中等教育双线制和高等教育双线制。中等教育双线制是指普通中等教育体制与中等职业教育体制。高等教育双线制是指普通高等教育体制与高等职业教育体制。,使职业技术学院的规模达到目前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与水平。

高等职业教育向县市“前移”,其直接好处是:相对于大城市的高校来说,县市级办学的教育成本和培养成本低,使得原本上不起大学的农家孩子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同时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乃至大城市合格转移创造了条件,促进了城镇化进程向高水平发展。

猜你喜欢

湖州市湖州学院
湖州市庚村阳桃规范化栽培技术
初等教育学院
湖州市吴兴区:构建消费帮扶机制 支援工作走深走实
湖州市吴兴区: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My family
湖州出土郡国五铢钱
学院掠影
湖州特色小镇的“特”与“色”
西行学院
湖州练市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