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的教学艺术
2012-05-14廖祥康
廖祥康
物理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一堂成功的物理课,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它既可以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的活力,给学生美的享受,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寻物理课堂的教学艺术。
一、设计新颖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阅读式导入
阅读式导入是指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内容,使学生大致了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进行新课的教学。使用阅读式导入时,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学生阅读的时间不宜太长;二是在阅读前,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阅读的内容和目标,这样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阅读。
2.情境式导入
情境式导入是根据所学内容,教师选择恰当的古诗、物理小故事、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科技知识等设计情境,利用讲述、表演或多媒体演示等方式展示出来,然后再引导学生对情境内容进行质疑,从而达到导入教学内容的目的。例如在《升华与凝华》的导入中,笔者以“月落乌啼霜满天”、“疑是地上霜”等诗句来导入新课的教学;在《密度》的导入中,笔者以“皇冠”故事作为导入方式。
3.实验式导入
实验式导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小实验,引导学生进行演示,再根据实验的现象提出质疑,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达到导入新课的目的。例如在力学《功率》的导入中,笔者先让两位学生进行舀水比赛,比赛分三轮:在第一轮中,笔者要求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用同样大小的汤勺把水舀到同一高度;在第二轮中,笔者要求学生计算用同样大小的汤勺把相同量的水舀到同一高度所花的时间;在第三轮中,笔者要求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用同样大小的汤勺把水舀到同一高度。三轮比赛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利用“做功和时间的关系”来判定比赛结果。
二、设计物理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来做铺垫,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一些误解:如在《电阻》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提问:“比较‘220V/100W和‘220V/40W两个灯泡,哪个灯泡的灯丝粗?”在《电磁波的发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电视塔为什么要造得很高?”这样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新课,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的实用价值。如在教学“光的折射”现象时,笔者创设了一个实验情境——往一个玻璃槽中注入水,在水中插入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然后再让学生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看到的鱼的位置就是鱼的实际位置,在这样错误概念的影响下,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经验或直觉,作出错误的判断。当笔者把泡沫片从水中拿起来后,学生发现他们把钢丝都插在了鱼的上方。于是,笔者趁机导入了新课的教学:“要知道这个道理,我们就要学习‘光的折射现象。”把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的教学情境,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满足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的新课教学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
三、指导学生实验探究,使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已经形成定论的知识,但是学生也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的一切知识,而是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教师输入的各种信息。而教师就必须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的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把物理知识的传授看成学生思考、获得知识探索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实验探究”可以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完全置身于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学习物理。
如在“密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由于“密度”是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教学的难点,教师应该紧紧围绕“密度”的概念,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并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猜想,从而发现物理规律。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