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洪方言的过渡性质及其成因
2012-05-14冯青青
冯青青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一、引 言
泗洪县位于江苏北部、淮河下游、洪泽湖西岸,西与安徽省泗县接壤,处在安徽与江苏交界地带。泗洪取名于泗县的“泗”和洪泽湖的“洪”,县政府驻青阳镇。
泗洪方言属官话方言中的江淮官话,《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它划归江淮官话洪巢片[1]B3。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方言普查时,泗洪与南京、淮阴、盐城、泗阳、洪泽、盱眙等28个市县一起归入江苏方言第一区。本区声调都是五个,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古入声独立成一类,比较稳定。[2]1-2上世纪九十年代编写的《泗洪县志》详细记录当时的泗洪方言,认为泗洪话因处在两大方言相接地带而受到影响,中原官话向江淮官话渗透是主要倾向,泗洪话处在江淮官话向中原官话迅速靠拢阶段。县志同时指出泗洪话过渡性、参差性和模糊性等三个特点,还根据有无入声调类和入声调数量将泗洪话大致分为三个区:第一区入声独立为一个调类,主要是靠近洪泽、泗阳的乡镇;第二区入声分化为两个调类,县政府驻地青阳镇属于该区;第三区没有入声,主要是靠近宿迁的乡镇。[3]931-935当时记录的青阳镇单字调系统为阴平213、阳平55、上声214、去声51、阴入13、阳入5,并记有12个入声韵。1998年出版的《江苏省志·方言志》[4]75-76里泗洪方言单字调系统及入声韵与《泗洪县志》相同,可见《泗洪县志》对泗洪方言的描写是可信的,但没有给出泗洪方言过渡性的具体例子。《江苏省志·方言志》特别指出,有150个左右古入声字在泗洪方言里已脱离入声,调值由5变为13,向阴平213靠拢,形成一个过渡性调类。[4]28《江苏方言总汇》将原来阳入一类去除,只保留阴入一类,因此描写出来也是五个调。[5]31-32石绍浪(2001)系统调查研究泗洪方言语音,认为《中国语言地图集》把泗洪全境划归江淮官话洪巢片的做法笼统,泗洪县境内西北部梅花、归仁和西陈集三个乡(镇)及北部金锁、重岗、车门三个乡(镇)的部分村组,入声已经消失,大致规律是清入和次浊入归阴平,全浊入归阳平。按李荣先生的标准,这一区应归入中原官话。[6]11但石文没有给出具体例证,没有描写古入声在泗洪境内的读音差异。
二、泗洪方言性质检验
已有研究表明,泗洪方言入声处在不稳定状态。有入声是江淮官话的一个重要特征,泗洪方言虽划归江淮官话洪巢片,但随着入声的变化,泗洪方言性质也会受到影响。因此,泗洪方言整体上是否还可以归入江淮官话就需要检验。本文以220个常用入声字在泗洪三地方言里的读音为材料,检验泗洪方言的性质。
我们从入声最稳定的地区选择一个代表点(天岗湖),从入声消失的地区选择一个代表点(马公),把调查结果与石绍浪的调查结果放在一起比较,可以看出泗洪方言入声的变化情况。表1给出了三个地点共有的220个方言入声字的读音。
表1 泗洪方言入声字读音对照表
ɕiəʔ5 ɕiəʔ5 piəʔ5 pʰiəʔ5 miəʔ5 tʰiəʔ5 niə1 ʨiəʔ5 ʨʰiəʔ5 iə1 məʔ5 muə1 tʰuəʔ5 tuə2 ly1 ʦʰuə1 kʰuəʔ5 xuəʔ5 xuəʔ5 xuɐʔ5 ua1 suɐʔ5 kuɐʔ5 ʨyəʔ5 ɕyəʔ5 suəʔ5 yə1 fa1 fɐʔ5 uɐʔ5 yəʔ5 yəʔ5 ʨyəʔ5 ʨʰyəʔ5 ɕiəʔ5 ɕyəʔ5 piʔ5 pi4 pʰiʔ5 miʔ5 ʨʰiʔ5 ʨiʔ5 sɐʔ5 ʦɿəʔ5 sɿəʔ5 zɿəʔ5 ɕiə1 ɕiə1 piə1 pʰiə1 miə1 tʰiə1 niə1 ʨiə1 ʨʰiə1 iə1 mə1 mə1 tʰuə1 tuə2 ly1 ʦʰuə1 kʰuə1 xuə1 xə2 xua2 ua1 ʂua1 kua1 ʨyə2 ɕyə1 ʂuə1 yə1 fa1 fa2 ua1 yə1 yə1 ʨyə1 ʨʰyə1 ɕiə1 ɕyə2 pi2 pi2 pʰi1 mi1 ʨʰi1 ʨi1 ʂʅ1 tʂʅ1 ʂʅ1 ʐʅ1 i1 iʔ5 ʨʰi3 pɐʔ5 pə2 ɕiəʔ5 ɕiəʔ5 piəʔ5 pʰiəʔ5 miəʔ5 tʰiəʔ5 niəʔ5 ʨiəʔ5 ʨʰiəʔ5 iəʔ5 mʌʔ5 mʌʔ5 tʰuəʔ5 tuəʔ5 ly1 ʦʰuəʔ5 kʰuʌʔ5 xuʌʔ5 xʌʔ5 xuʌʔ5 uʌʔ5 suəʔ5 kuʌʔ5 ʨyəʔ5 ɕyəʔ5 ʂuəʔ5 yəʔ5 fʌʔ5 fʌʔ5 uʌʔ5 yəʔ5 yəʔ5 ʨyəʔ5 ʨʰyəʔ5 ɕiəʔ5 ɕyəʔ5 piʔ5 piʔ5 pʰiʔ5 miʔ5 ʨʰiʔ5 ʨiʔ5 ʂəʔ5 tʂəʔ5 ʂəʔ5 ʐəʔ5 iʔ5 iʔ5 ʨʰiʔ5 pəʔ5 pəʔ5 ʨʰi3 pu1 pə2 i1 i1骨窟忽律出橘物屈掘博薄膜寞摸托落作凿昨各恶雀嚼削绰若脚虐约药扩剥桌戳角握北墨德贼塞克黑力息直色食识饰国歇蝎憋撇篾铁捏节切噎末抹脱夺捋撮括豁活滑挖刷刮绝雪说悦发罚袜月越决缺血穴笔必匹蜜七疾虱质失日乙一乞不勃kuəʔ5 kʰuəʔ5 xuəʔ5 lyʔ5 tʂʰuʔ5 ʨyʔ5 uəʔ5 ʨʰyʔ5 ʨyəʔ5 pəʔ5 pəʔ5 məʔ5 məʔ5 məʔ5 tʰuəʔ5 luəʔ5 ʦuəʔ5 ʦuəʔ5 ʦuəʔ5 kʌʔ5 əʔ5 ʨʰyəʔ5 ʨyəʔ5 ɕyəʔ5 tʂʰuəʔ5 ʐuəʔ5 ʨyəʔ5 yəʔ5 yəʔ5 yəʔ5 kʰuʌʔ5 pʌʔ5 tʂuəʔ5 tʂʰuəʔ5 kʌʔ5 uə1 pəʔ5 məʔ5 təʔ5 ʦei2 səʔ5 kʰəʔ5 xəʔ5 liʔ5 ɕiʔ5 tʂʌʔ5 sʌʔ5 ʂʌʔ5 ʂʌʔ5 ʂʌʔ5 kuəʔ5 ʨʰyəʔ5 ʨyə2 ɕyəʔ5 ʦuəʔ5 zuəʔ5 ʨyəʔ5 nyə1 yə1 yəʔ5 kʰuəʔ5 pəʔ5 ʦuəʔ5 ʦʰuəʔ5 kɐʔ5 uə4 pei1 mə4 təʔ5 ʦei2 sɛ1 kʰəʔ5 xəʔ5 liʔ5 ɕiʔ5 ʦɿəʔ5 səʔ5 sɿəʔ5 sɿ4 sɿ4 kuəʔ5 kuʔ5 kʰuʔ5 xuʔ5 lyʔ5 ʦʰuʔ5 ʨyʔ5 uɐʔ5 ʨʰyʔ5 ʨyə2 pəʔ5 pə2 mə1 mə1 mə1 tʰuə1 luəʔ5 ʦuəʔ5 ʦɔ2 ʦuə2 kɐʔ5 ə4 ku1 kʰu1 xu1 ly1 ʦʰu1 ʨy1 u1 ʨʰyə1 ʨyə2 ɕyə1 tʂʰuə1 ʐuə1 ʨyə1 yə1 yə1 yə1 kʰuə1 pə1 tʂuə1 tʂʰuə1 kə1 uə1 pe1 me1 te1 ʦe2 se1 kʰe1 xe1 li1 ɕi1 tʂʅ2 se1 ʂʅ2 ʂʅ1 ʂʅ1 ku1 ʨʰy1 ʨyə2 pə1 pə2 mə1 mə1 mə1 tʰuə1 luə1 ʦuə1 ʦuə2 ʦuə2 kə1 ə1
pei1 pʰəʔ5 pei2 ʦʰəʔ5 ʦəʔ5 ʦəʔ5 pe1 pʰe1 pe2 tʂʰe1 tʂe2 tʂe1 ə2 ə1百拍白拆宅窄额吓掰麦册隔核脊席只适石xəʔ5 pei1 mei1 ʦʰəʔ5 kəʔ5 xəʔ5 ʨiʔ5 ɕiʔ5 tʂʌʔ5 ʂəʔ5 ʂəʔ5 pei1 pʰɛ1 pei2 ʦʰəʔ5 ʦəʔ5 ʦəʔ5 əʔ5 xəʔ5 pɛ1 mei1 ʦʰəʔ5 kəʔ5 xəʔ5 ʨi1 ɕiʔ5 ʦɿ1 sɿ4 sɿəʔ5 xe1 pe1 me1 tʂʰe1 ke1 xu2 ʨi1 ɕi2 tʂʅ1 ʂʅ1 ʂʅ2 pʰi1 ti2 ʨʰi1 xuə2 pə1 mu1 tu2 su1 kʰu1 tu2 fu1 su1 suə1 ʐəu4 ʨy2 lu1 ʐu1 pʰiʔ5 tiʔ5 ʨʰiʔ5 xuə4 pəʔ5 məʔ5 tuʔ5 suəʔ5 kʰuəʔ5 tu2 fəʔ5 suʔ5 suəʔ5 zəu4 ʨyʔ5 luʔ5 zu1 pʰiʔ5 tiʔ5 ʨʰiʔ5 xuə4 pəʔ5 məʔ5 tuʔ5 suʔ5 kʰuəʔ5 tuʔ5 fəʔ5 suʔ5 suʔ5 ʐou4 ʨyʔ5 luʔ5 ʐuʔ5劈笛戚获卜木读速哭毒福宿缩肉菊绿辱玉y4 y4 y4
从表1可以看出,石集话有16个入声字已舒化,占全部入声字的7.3%。其中,读成阴平的有6个,占全部入声舒化字的37.5%;读成阳平的有6个,占全部入声舒化字的37.5%;读成上声的只有1个;读成去声的有3个。调查发现,天岗湖话有67个入声字已读成舒声调,占全部入声字的30.5%。其中,读成阴平的有38个,占全部入声舒化字的56.7%;读成阳平的有17个,占全部入声舒化调的25.4%;读成上声和去声的分别有2个和10个。马公话所有入声字都读成舒声调,入声消失。其中读成阴平的有162个,占全部入声字的73.6%;读成阳平的有53个,占全部入声字的24.1%;读成上声和去声的分别只有3个和2个。220个共有入声字三地读音分布如表2。
表2 泗洪三地入声字读音分布表
石集话入声字读音分析如下。在6个读成阴平调的例字里,2个来自影母(腌、握),2个来自帮母(百、掰),另外2个分别来自明母(麦)、来母(捋)。可以看出,石集话里入声变作阴平都是来自中古的清声母字和次浊声母字,这与普通话的入声归派规律不同,显然不全是受普通话的影响。6个读成阳平的例字全部来自中古的全浊声母,1个读成上声的例字来自中古的清声母,3个读成去声的例字来自中古的次浊声母,这些都符合大部分北方方言的入声演变规律。
天岗湖话入声字读音分析如下。在38个读成阴平调的例字里,24个来自中古清声母,14个来自中古次浊声母;17个读成阳平调的例字全部来自中古的全浊声母,这与普通话的入声归派规律不同,而与中原官话的入声归派规律相同。读成上声和去声的例字有来自中古清声母的,也有来自中古次浊声母的,符合普通话的入声归派规律,可能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天岗湖话和石集话虽然还可以归入江淮官话,但它们受到中原官话和普通话的影响已十分明显,方言性质并不纯粹。
马公话入声字读音分析如下。在162个读成阴平调的例字里,117个来自中古清声母,45个来自中古次浊声母;在53个读成阳平调的例字里,有5个例字来自中古清声母外,其它48个例字全部来自中古全浊声母。读成上声的3个例字来自中古的清声母,读成去声的2个例字来自中古的次浊声母,这些可能是受了普通话的影响。根据李荣(1985)以入声有无为标准对官话分区的意见[7],我们认为,马公话应该属于中原官话。
石绍浪调查结果显示,处在第一区的天岗湖话入声最稳定。而我们调查发现,天岗湖话的入声现在变得也不稳定,除了受普通话的影响之外,中原官话的渗透是最大的原因。而处在泗洪西边的马公,因与泗县接壤,与中原官话接触十分深入,已经完全变成了中原官话。结合石集话入声字的读音情况可以发现,石集话、天岗湖话、马公话代表泗洪方言演变的三个阶段。入声简化与消失是泗洪方言总的特点,数量上三个地点方言的表现是由少到多,速度上三个地点方言的表现是由慢到快,入声消失的方向是由西北向东南推移,即由边界地带向纵深地带扩展。贺巍(1995)在研究汉语官话方言入声消失的成因时推断,现在有入声的方言可能是受无入声方言的影响,而在逐步变化,向舒声转化。[8]李慧敏(2004)[9]、刘祥柏(2007)[10]等都提到有独立的入声调是江淮官话最重要的特点,但从泗洪方言的入声调变化情况看,现在的泗洪方言已不是纯粹的江淮官话,而是糅合着江淮官话、中原官话、普通话特点的过渡型方言,中原官话对泗洪方言的影响明显超过了普通话。《泗洪县志》认为泗洪话处于从江淮官话迅速向中原官话靠拢的阶段,通过我们的调查分析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这种变化。
三、泗洪方言过渡性质探因
泗洪方言受到普通话的影响主要是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的政策所致,这种影响在其他方言里也可以观察到。泗洪方言受到中原官话的影响可以结合历史、地理、行政区划和风俗习惯等因素来解释。
从历史上看,夏商时期泗洪境内属徐,西周至春秋末期境内因徐都迁入而成为徐国政治中心,且为南北文化交汇处,与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相互渗透、融合。秦时,境内置徐县,汉武帝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置临淮郡,徐为郡治。三国时属魏国下邳郡,晋时徐县仍属临淮郡。北周大成元年(579年),改原东楚州为泗州,治宿豫,泗州之名从此始,境内属高平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废高平郡,更名徐城县,后又改为泗州。唐初为徐城县,武则天大安四年(704年)分徐城县南境为临淮县,仍属泗州。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被金人攻占,割让与金。元代泗州属淮南行省。明初为泗州,洪武六年(1373年)改隶中立府,后隶凤阳府。清雍正二年(1724年)泗州升为直隶州,辖盱眙、天长、五河三县。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泗州迁于虹城,省虹县入泗州,原泗州称泗地,虹县称虹乡。民国元年(1912年)4月废州制,泗州改为泗县,属安徽省。民国29年10月,以泗县为中心建立泗东、泗南、泗宿、泗北、泗五灵凤5个办事处,后改为县。民国36年6月,泗南县与洪泽县湖西部分合并,建立泗洪县,同年11月撤销。1949年4月泗南县的8区、泗宿县的5区、泗阳县的3区、洪泽湖管理局的16区合并,并正式新建泗洪县,隶皖北行政公署宿县专区。1952年隶安徽省宿县专区。1955年3月划归江苏省淮阴区,1983年隶属淮阴市。[4]72-741996年8月江苏省宿迁市成立,改隶宿迁市。可以看出,泗洪境内的大部分地区自古就与徐州、泗县有密切关系,这些地区现在都通行中原官话,在古代也是中原的统辖范围。即使明代由于政治因素,基础方言为南京话,江淮官话成为优势,影响周边的一些地区,但就在建县之初,泗洪境内的方言仍不一致,泗南县、泗宿县地区多通行中原官话,泗阳县、洪泽县地区多通行江淮官话,泗洪境内至少两种官话方言相互接触影响。可能因为县政府所在地青阳镇通行江淮官话,江淮官话的势力大些,阻碍了中原官话的影响,使得泗洪方言内部相对统一,再加上建县之后没有大规模的人口迁入迁出,泗洪方言的内部相对统一性得以维持。但不能否认泗洪方言内部存在中原官话的特点。
从地理上看,泗洪县西接安徽泗县,北邻宿迁市,西北与徐州市接壤,这些地区都通行中原官话。现在泗洪隶属宿迁市,政治上两地经常有联系。徐州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经济和文化上远胜于泗洪,泗洪与徐州的联系也很密切。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周边势力较大的中原官话必定会对泗洪方言产生影响。而泗洪的南面和东面被洪泽湖包围,阻碍了南部的江淮官话势力对泗洪方言的影响,只有东北的泗阳县和淮安市还是江淮官话,但泗洪与泗阳地位平等,行政上也不隶属淮安,泗洪与它们之间的联系明显少于与徐州、宿迁等地的联系。泗洪方言正是在这种周边方言影响力悬殊的拉锯中向中原官话靠拢。
从风俗习惯上看,泗洪、泗县都流行泗州戏、黄梅戏;二月二都有用草木灰在门前画圆圈以祈求丰收的习俗;端午节会在门框上插艾条,小孩要拴“耍线”;十月初一有祭祖、上坟的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有祭灶的习俗;婚礼讲求八碟八碗,丧事都有圆坟之礼等。两地也有共同的禁忌习惯,如人“死了”忌说“死”,老人说“老了”、“倒头了”,小孩说“走了”、“跑了”、“坏了”;出门探亲访友要选三六九,回家选二五八;对“妇女”忌说“女人”;生孩子未满月的妇女忌入邻家室内等。风俗和禁忌习惯,泗洪与泗县都有相通的地方,禁忌用语两地有共同的地方。
四、结 论
综合历史、地理、风俗禁忌习惯可以看出,中原官话势力已深深影响到泗洪方言,泗洪方言原有的江淮官话性质正渐渐被中原官话覆盖,现在的泗洪方言带有明显的过渡性质。
[1]中国社会科学院,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中国语言地图集[Z].香港:(香港)朗文出版(远东)有限公司,1987.
[2]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调查指导组.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0.
[3]泗洪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泗洪县志[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
[4]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方言志[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5]季华权.江苏方言总汇[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8.
[6]石绍浪.江苏泗洪方言语音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1.
[7]李荣.官话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5(1).
[8]贺巍.汉语官话方言入声消失的成因[J].中国语文,1995(3).
[9]李慧敏.江淮官话的归属与特征研究概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5).
[10]刘祥柏.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方言,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