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1941年间苏联对美国的技术引进
2012-04-02白胜洁
白胜洁
(吉林大学 东北亚研究院,长春 130021)
1935-1941年间苏联对美国的技术引进,促进了两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二战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以及战争的最后胜利提供了一定基础。由于资料匮乏,国内大部分学者对这时期两国经济关系(包括苏联对美国技术引进)的研究涉猎较少。2001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Г·Н·谢沃斯季亚诺夫院士和Е·А·秋林娜教授主编的《俄美经济关系档案文件汇编(1933-1941)》。[1]此汇编收录了来自俄联邦总统档案馆、俄联邦外交部档案馆、俄联邦国家军事档案馆、俄国家社会政策史档案馆、俄国家经济档案馆、俄联邦国家档案馆与1933年11月到1941年6月间美苏经济贸易关系相关档案文件180份,其中技术引进方面包括苏联与美国各公司签订的技术协议及其完成情况、苏联派遣专家去美国学习等珍贵资料,是研究该时期苏联对美国技术引进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原始文献。本文拟依据这部文件集,就苏联对美国技术引进之缘起、内容、具体实施过程及结果等几个方面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一、技术引进缘起及内容
苏联为发展国民经济,实现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建立一批新的工业部门,急需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在众多领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美国,自然成为苏联技术引进的主要来源。苏美贸易公司董事长罗佐夫曾指出,苏联必须从国外引进先进生产设备,甚至需要在某些领域掌握核心技术,而美国的设备和技术经验则是苏联最为需要的。[1]177-178与此同时,苏联派到国外的数十个专门委员会和上百个工程师也大多认为,“只有在美国才能找到最适合苏联引进技术的企业”[1]105-106。而美国各大公司与苏联签订技术协议,既可得到技术转让的报酬,又可通过技术协议向苏联出售各种在大萧条期间滞销的剩余产品。美国商界代表对苏联未来市场潜能还进行了评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凡·沃利斯指出:“我相信,苏联将会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销售市场之一,公司同意向苏联提供贷款和技术援助。”[1]16-23
苏联在一五计划期间与美国所签订的技术协议除福特、柯蒂斯赖特及科珀斯公司的3项之外1935年将全部到期,而1933-1934年间,苏美两国经济关系未走出低谷,苏联又将主要精力放在消化一五计划期间所引进的大量技术上,从而未签订新的技术协议。因此,苏联在这一时期购买设备的数量逐渐缩减,推广美国技术经验的进展也比较缓慢。为顺利实现二五计划,从1935年开始,苏联政府加大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力度。为实现二五计划所提出的调整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目标,苏联在轻工业、重工业及农业方面均展开大规模的技术引进。
从1935年起,苏联与美国公司陆续达成各种引进技术的协议。1935年9月30日,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了标的为290万美元的技术协议,规定美国无线电公司及分公司在研究、试验到制造的整个过程中给予苏联技术支持,这些技术包括无线电信号的发射和接收,电子真空仪器、录音、有声电影设备、测量仪器及遥控仪器等设备的生产。[2]161-1621936 年 1月 10日,苏美贸易公司与美国布朗仪器公司签订为期3年的技术协议,规定布朗公司向苏联重工业部门提供测试仪器和使用说明,并对苏联工程师进行技术培训。[1]288-2891936 年 12月 30日,苏美贸易公司与弗兰克·基利安公司签订价值6万美元的橡胶生产技术协议。[1]145-1461938 年 10 月 4日,苏美贸易公司与托马斯·爱迪生公司签订蓄电池生产技术协议,规定爱迪生公司向苏联提供生产电池所需的设备和材料。[1]297-298
为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的技术,苏联还广泛派遣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出国考察和学习,其中一部分干部或工程师主要是去参观考察美国工厂并为苏联采购各种所需设备。赴美的专门委员会取得了丰硕成果,不但了解到美国的最新技术水平,详细研究工厂的生产过程并与美方人员交流技术经验,而且为苏联高速度高质量利用美国技术提出以下建设性意见:第一,为便于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苏联科研机构应该与美国科研机构及技术协会保持紧密联系,因为这些机构不但云集各界权威专家,而且每年都会召开技术交流报告会并展览各种新产品;第二,英语应该成为所有高等技术学校必修课程,因为语言不通必然会阻碍苏联工程师快速掌握美国技术;第三,为积累经验,在美国知名企业中培训技术人员非常重要。譬如通过与福特公司签订技术协议,就为苏联工程师和技工提供了体验美国典型工厂生产和技术操作流程的机会。[1]106-109另一部分技术人员主要为执行技术协议到美国工厂接受培训并搜集美国技术情报。例如,依据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部与美国无线电公司签订的技术协议,苏联派遣部分技术人员到该公司工厂进行培训。[2]161-162另外,依据苏美贸易公司与弗兰克·基利安公司签订的橡胶生产技术协议,苏方派遣工作人员到美方工厂,了解生产所需材料、机器安装及生产过程等方面的必要信息。不过实践期限较短,不足3个月。[1]145-146
商品与技术相结合是这时期两国签订技术协议的主要特点。只要求转移工艺方法和提供必需的图纸、规程和文献资料的技术协议极为少见,销售设备成为苏美所签订的技术协议中几乎必不可少的内容。以1936年1月10日苏美贸易公司与美国布朗仪器公司所签订的技术协议为例,其中规定在苏美贸易公司购买布朗仪器公司的制成品或半制成品的条件下,布朗公司才同意为苏联提供制造测试仪器的技术支持,苏联方面需要支付的费用为12500美元,但如果苏美贸易公司向布朗公司订购产品的价值超过50万美元,那么布朗公司将免费提供技术支持。[1]288-2891936年7月15日,苏联方面为生产DC-3型号的运输机与美国道格拉斯飞机公司签订技术协议,在美方发出技术支持的所有资料后,1937年10月,苏方与道格拉斯公司又签订115万美元订单,其中主要订购一整套DC-3部件和另一套初级产品。[2]233
二、技术引进具体实施过程
1933-1941年间,苏美经济关系处于从属于政治关系状态,受政治关系影响,苏联对美国的技术引进也一波三折。
苏美外交关系建立,使苏联对引进美国技术充满期待。但因为美国将苏联纳入《约翰逊法案》①《约翰逊法案》是美国国会1934年4月4日通过的关于禁止向与美国政府存在债务纠纷的国家提供贷款或信贷的法案。该法案主要针对苏联,因为此时苏联政府正就偿还临时政府所欠债款及赔偿因国有化而没收的美国私人公司的财产问题与美国政府进行谈判。法案颁布当天,原本为对苏贸易提供资金所创建的美国进出口银行立即宣布,在苏联向美国政府提交一份令人满意的有关偿还债务的协议草案之前,将不会办理任何有关向苏联提供信贷的业务。苏联因无法从美国得到贷款而极大限制了引进美国技术和设备。的适用范围以及迟迟不给予苏联最惠国待遇,两国经济关系直到 1935 年才走出低谷逐渐回暖。[3]319受此影响,苏联从1935年起才与美国公司陆续达成各种引进技术的协议。
30年代中期,美国为维持亚太地区均势,对苏联态度稍有好转,两国经济关系得到稳步发展,这为苏联引进美国技术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1935年7月13日,苏联外交人民委员李维诺夫与美国驻苏大使布利特签署为期一年的苏美贸易协订,为苏联引进美国技术奠定了条约基础。1936年7月,苏美同意将1935年贸易协定延长一年。1937年8月4日,苏联与美国签署新的贸易协定,仍为期一年,为苏美互惠贸易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其中最重要条款是:在关税、各种杂费、纳税手续以及报关手续和费用方面,美国给予苏联无条件和无限制的最惠国待遇。1937年贸易协定消除了美国对苏联发展经济的歧视,使苏联在引进美国技术方面与其他国家处于同等地位。1938年8月,1937年贸易协定即将到期,苏美经过协商同意将其延长一年。
随着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引进的设备种类和技术类型也随之发生变化。由于苏联工业生产已经可以满足国内对农用技术机器设备的需求,工业技术和机械设备开始成为苏联从美国引进的主要项目。1937年6月7日,苏美贸易公司董事长罗佐夫表示,在未来一年内,苏联从美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车床、原油加工设备、冶金设备、焊条、铸造设备、航空设备等。[1]178-1791937年以后,为加强国防建设,苏联也开始重视在军事工业方面引进技术和设备。1937年下半年,苏联与美国马丁公司签订设计轰炸机的协议。1939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道尼飞机制造公司帮助下,苏联在莫斯科建设一个生产轻型战斗机的工厂,并从美国进口生产飞机所需各种设备。[2]221-2221939年3月,苏联从美国康涅狄格州电艇公司获得制造潜艇的计划和说明书。[2]248
1939-1941年间,苏美经济关系受国际形势影响遭遇一系列挫折,甚至几乎中断。由于1939年8月苏联与德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随后攻击芬兰并吞并波罗的海三国,苏美关系逐渐恶化,美国对苏联发展经济恢复歧视性政策。1939年12月2日,美国以苏联在苏芬战争中用飞机轰炸芬兰居民区为由,宣布对苏联实行“道义上的禁运”①道义上的禁运是指美国政府在非正式禁止美国商品向苏联出口的情况下,通过给美国厂商施加压力的方式,限制和破坏他们完成苏联的订货。。[4]298对苏联出口的飞机、制造飞机的设备、飞机发动机及零件、航空设备及制造飞机的必要材料均适用“道义上的禁运”。[5]80112月20日,美国对苏联出台进一步的制裁措施:暂时不向那些用武装力量空袭平民区的国家提供生产高质量航空汽油所需的计划书、工厂及技术信息;将不会在航空汽油工厂的建设方面给予苏联任何技术和设备。1940年7月2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宣布,不得向没有特许证的国家出口一切武器、飞机、制造飞机的设备、重要类型的机床及其他金属加工机器,而“没有特许证的国家”主要针对苏联。[1]425
歧视性政策严重制约了苏联对美国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一方面,很多美国公司给苏联的进口机构施加压力,并提出众很多苛刻条件,主要表现如下:很多美国公司在苏联进口机构未接受其所提出的新条件的情况下,随意拒绝完成供货义务;拒绝按之前所许诺的各方面条件履行合同;新订单的谈判过程中,在价格及预付款方面提出过高的市场条件。[1]391-393另一方面,出口许可制度的实行限制了苏联从美国进口机器设备。美国拒绝向苏联发放出口机床和其它金属加工机器的许可证,而这些货物是苏联从美国进口的最主要项目。
三、技术引进结果
苏联高度重视技术协议的执行,不但进行严格监督,而且不断适时地调整执行方案。然而,由于领导及技术人员缺乏相关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以及对一些潜在困难估计不足,苏联在执行技术协议的过程中也经历了不少挫折。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负责监督美国公司技术协议执行工作的各委员会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缺乏必要准备工作的不利条件下,技术协议的执行出现延误;在设备的采购和验收方面监管不力。另外,美国公司在供货期限、设备质量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也影响了苏美技术协议的顺利实现,一方面拖延苏联订单的供货期限,另一方面提供给苏联的设备陈旧,质量一般。
然而,总的来说,苏联对美国的技术引进还是取得了一定成就,在重工业方面最为突出。在苏联的电器设备和电站建设方面,美国国际通用电器公司、无线电公司、斯佩里陀螺仪公司、布朗公司等均提供了援助。这时期苏联电气设备主要以通用电器公司的一些模具为基础而生产。[2]154借助福特汽车公司援助,苏联建立了高尔基工厂,扩建了两座分别位于莫斯科和雅罗斯拉夫尔的沙皇时代工厂,这三座工厂加上1940年开工的一个莫斯科装配厂,构成了二战前苏联最早的汽车工业。[2]177苏联最大的化学工厂别克兹尼奇工厂的基本工程——合成氨项目在美国氨气工程公司董事长弗雷德里·波普的直接指导下设计施工并展开运转,该公司还派出一批工程师到苏联提供咨询、技术和工程服务。[2]98-99
总之,苏联对美国的技术引进符合两国经济战略发展的需求。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摆脱经济危机,需要出售过剩产品和设备,拓展海外市场,苏联成了它追求的主要目标。此时苏联尚待开放,因而自然成为美国寻求的商品市场。与此同时,为实现工业化,苏联需要引进美国先进设备和经济管理经验。苏美处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经济结构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这正是苏联引进美国技术的内在动力。同时苏联市场已经初步具备与美国市场衔接的条件和能力。可以说,苏联的资源、市场与美国的技术、资金、管理经验相结合,能为两国带来巨大的利益与机会,所以,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苏联引进美国技术具有极大潜力。
引进美国技术和设备对苏联经济和国防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斯大林指出:“苏联约有三分之二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5]148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第聂伯水电站、马哥尼托尔斯克和扎波罗钢铁厂、库兹涅克钢铁厂等重点项目,均是在利用美国技术的基础上建设完成的。[6]278一个曾到过苏联农村旅行的美国人在回国后这样说道:“福特在俄国应该是除列宁、托洛茨基和加里宁之外最著名的人物。”[7]603美国在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甚至是军事工业等部门,均在一定程度上向苏联提供了所需的技术援助,并在苏联工业的技术改造、新工业部门的建立以及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苏联在美方技术指导下新建和扩建的一批重要的民用和军事工业,为后来卫国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1]Севостьянов Г Н, Тюрина Е А.РоссияиСША: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 1933-1941[G].Москва:Наука,2001.
[2]Sutton,Antony C.Western Technology and Soviet Economic Development,1930 to 1945[M].Stanford: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71.
[3]Иван Э А.Энциклопедияросийско-американ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ⅩⅧ-ⅩⅩ[M]. Москва: Международные отношения,2001.
[4]Вальков В А.СССРИСША:ихполитические и экономические отношения[M]. Москва:Наука.1965.
[5]Севостьянов Г Н.Москва-Вашингтон:Напуть к признанию 1918-1933[M]. Москва:Наука,2004.
[6]周尚文,叶书宗,王斯德.苏联兴亡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7]Allan Nevins,Frank Ernest Hill.Ford:expansion and challenge,1915-1933[M].New York:Scribner,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