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认识
2012-05-10袁如平
袁如平
摘要:高中历史课改教材与旧教材的主要区别在于教学理念、内容编排等的不同。教学方法的变革,特别是教材的呈现方式、课堂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明显变化。教学的目标要求分维度具体明确。特别强调自主探究以及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充分关注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的关键性影响。只有教师的认识更新到位,新课改的目标要求才会得以实现。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改认识
伴随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先后展开,与课改前的历史教材相比,课改后的历史教材变化很大。打破了旧教材的编写体系,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出现,由三个必修模块和六个选修模块构成,每一模块各成体系,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明显加强。新教材的知识内容也做了较大的增删,其中有一些内容是以往教材中从未涉及的。总之,新教材呈现出知识跨度大、理论性强、深度更深的特点,再加上版本多,这一切,无疑给教育工作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那么在新课改下,我们应该如何操作历史教学呢?
一、要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要求教师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包括方法、技能。历史教学应该教会学生掌握认识历史知识过程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用历史意识考察社会和认识社会的能力,用历史智慧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又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作情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重新为自己的角色定位,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还应该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的成长主要依靠自己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启发、引导和帮助学生,在于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探究性。
二、要勇于放手尝试,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构建先进的、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应做到以下几点:
(1)改革课堂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实现教学内容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新教材给我们的一大印象是信息量大,理论性强。如果再像过去那样仅仅依靠一面黑板,几根粉笔,是很难解决问题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大量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增加信息量,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这样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
(2)采取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作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那么,在新课改下怎样才能体现师生的互动呢?可采取以下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重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广泛交流,最后师生一起评价总结。这样,整个过程就能够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合作、民主、探究,就能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另外,在讨论探究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新的观点,使用新材料。教师对于新颖的观点和论据,不要急于下论断,特别是对明显带有偏颇性的观点,不要轻易加以否定,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对讨论中出现的难点和疑点,不明确的可以暂时放一下。这样做,一是出于“严谨治学”的原则;二是告知治史如断案,要学会重视与理解不同的观点,要大胆质疑,更要谨慎求证;三是更能激发学生进一步深入钻研的积极性。
(3)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教材中增加的综合探究课以及每一课之后的活动建议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还可以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等。
三、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自信心,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中学历史教学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张通过学习历史,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古今中外的历史知识,可以使人开阔视野,增长智慧,陶冶情操,完善人格,有助于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在授课中,应注意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人文主义思想,把它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及时进行点化和升华,做到知识和人文精神的融合。
四、重视自主探究课以及课后的“活动建议”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过程不是学生被动的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理论,而是一个学生亲自参与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同时,新课标也要求在教学中应注重“过程”。那么,怎样才能突出“学习过程”呢?我认为除了改革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外,还应该重视自主探究课和课后的“活动建议”。另外,新教材中每一课之后还附有“活动建议”,大多是与现实生活相关的,对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引导学生展开社会调查,搜集整理资料,或在课堂上辩论,或撰写成历史小论文。
五、要注重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中,兴趣是一种激烈而持久的动机,唯有热爱历史,才会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能力。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比较低,大部分停留在直接兴趣上,他们往往喜欢听历史故事、历史典故,而对理性的知识不感兴趣,再加上高中学业繁重紧张,其他学科学习压力大,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衰减、消失。针对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改善: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乐”学。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很大作用。我们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对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探究的学生予以肯定,对提出独到见解的学生予以赞赏。总之,老师要对学生的一点进步都要加以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
六、要有效处理课后习题
新教材中每一课都附有大量习题,如何有效处理这些习题呢?我认为采取“分而化之”的办法,而不要在讲完课之后再去集中处理。例如,对“知识链接”可以在讲到相关知识点时,让学生自己阅读参考,对“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完全可以在课堂学生探究过程中解决。这样一来,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七、对课堂小结的处理
讲完新课后,课堂小结是极为必要的。我认为课堂小结应放手交由学生自己完成。让学生总结每一专题的学习重点,寻找出在知识学习、能力培养、情感交流方面的收获和所存疑问。
总之,历史新课改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科学的课堂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还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形成了“兴趣——用功——提高”的良性循环,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