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效减负”——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2012-05-10吴守利

天津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增效减负效益教学活动

■吴守利

“增效减负”
——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永恒追求

■吴守利

吴守利,天津市蓟县教研室初中英语教研员,中学英语特级教师;曾获得天津市首批中小学英语学科带头人、天津市“八五”立功奖章获得者、天津市“三育人”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多项荣誉称号;所撰写的论文多次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或获得市级奖;2001年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

为了澄清一些与课堂教学效益有关的概念,减少不必要的争论,使教师把精力聚焦在反思和改进课堂教学行为上,把提高教学效益作为一个永恒的追求,下面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增效减负”提出的时代背景以及意义

始于2001年的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大家已经认同了课程标准的诸多基本理念,课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成绩也普遍提高,但随着课改的推进,一些矛盾与冲突展现在我们面前,使我们不得不去面对。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全社会对于英语教育质量的更高诉求越来越强烈,体现在课堂上就是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彷徨不安的矛盾心态,似乎按照课改的理念上课,就必然要放弃对于质量的追求,而要想提高质量——分数(我们常常把质量用分数来表达),就必然要强调应试的方法。于是,题海战术、加班加课、五加二、白加黑就成了中考和高考师生的生活常态,教的身心疲惫,学的精疲力尽。那么,到底有没有一条学得开心、负担不要过重而学生又能够得到最大发展的途径呢?于是,“高效教学”、“轻负高质”、“增效减负”等对于课堂教学效益的充满期待的词语应运而生。

“增效减负”就是要求我们认真研读课标的基本理念,明确教学目标,采用活动教学的途径,合理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借助多种媒体,在单位时间内实现每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大发展,减掉不必要的负担,为学生日后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英语打下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增效减负”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师生的双边教学活动,以相对较少的投入来最大限度地增加教学效益。“增效减负”一词的提出打消了人们在教学效益表述方式上的种种顾虑,这个提法对比高效教学更加温和、更加理性、更加趋于科学,更容易被教师理解和接受。直白地说就是要求课堂教学要“投入少、产出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真正做到乐学和会学。

二、制约“增效减负”的几个因素

1.教学目标是制约“增效减负”的一个前提因素。

(1)教学目标要体现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在课堂的体现,教师应该在熟读和准确理解课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既要关注有形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又要关注隐性的过程性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两者必须和谐统一,否则将会导致课堂教学行为的偏差,并严重影响教学效益的达成。语言知识包括每一模块的词汇与语言结构,这是教学必须完成的一个硬性指标,但不能把这层目标简单地固化,因为,知识只是培养人综合素质的一个载体,听、说、读、写语言技能与元认知能力的培养都是在以知识为载体的语言活动中完成的,那些过程性指标比如合作意识、探究精神和学生的文化意识都是隐含在教学活动之中的,这些隐性指标不是教师直白地说出来就能落实的,而必须是在教师将各层教学目标综合考虑之后落实在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中的。所以,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具体、全面,同时,还要考虑它的可行性。

(2)教学目标要分解、细化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在课堂观察中,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教学预案中教学目标确定得既全面又具体,但是在进行教学实施的时候,往往每一个环节的活动并没有突出教学目标的达成,似乎把热烈的气氛、互动的场面作为一个力求达成的要素,造成了多数课堂的喧闹和浮躁,太过于关注外在的形式,而缺乏实际内涵。如何把课时教学目标巧妙分解和细化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去,这是一个大家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整节课有总的目标,而每个小的教学环节又要有明确的分目标,这样目标层层递进,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2.教学实施是“增效减负”的关键。

(1)语境的创设。

“外语教学必须为学生提供在今后使用目标语时可能遇到的各种实际情境中练习使用语言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尽力创设真实的或者模拟真实的情境,学生在具体、形象、真实的语境中呈现新的语言现象,让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感悟和理解语言结构;在文本语境中让学生理解、内化和建构新的语言结构;在话题语境中引导学生实现口、笔语的输出,这是提高教学效益的一个关键要素。为什么要在语境中完成语言教学的一系列活动,这是因为脑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证实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交替和谐使用有利于学生右脑的开发,而通过右脑掌握的知识大多都是程序性知识,这类知识与陈述性知识的最大区别就是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元认知的,是不容易忘记和退化的。所以,教师应该摒弃过去那种将语言知识的教学脱离具体语境的做法,为学生日后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可持续性发展的基础,同时也达到了减轻过重负担,让学生在形象、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实现“增效减负”的目的。

(2)教学模式的选择。

“将多种方法的教学原则综合运用于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教学之中的研究就是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它可以从整体上综合地认识和探讨教学过程中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从动态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模式的选择决定了教学方法的组合,而教学方法又与教学方式相关联,教学方式决定学生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源于教师的教学理念,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课堂文化,也就决定了教学效益高低。新课程教科书的选材基本上都具有真实性、生活性和功能性的特点,因此也就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应该是类似于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特点的教学模式。针对这套教材,“体验—发现式”教学模式应该是提高教学效益的较好选择。它是指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在情境中为学生提供相对真实和完整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形式多样的语言活动中感受、体验、理解和把握新的语言现象,从中发现语言规则与规律,在体验和发现的过程中建构新的语言结构和语言知识,并实现有效的语言表达的教学模式。其中,“体验”就是在真实的或者是模拟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呈现的完整语言材料,体验可以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让学生情不自禁的深入其中,领悟和感受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知识的渴望。而“发现”则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体独立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以及探究学习,发现语言的组织规则与表达规律,从而归纳提炼出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在话题情境中形成个性化的认知结构与能力结构。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和发现而形成的语言结构,在头脑中建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和能力结构,会使学生终生受益。

(3)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

《初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键是我们如何在具体的一个课时教学中进行操作。从学习方式上可以分为两种学习活动方式,一种是个体独立学习方式,学生独立进行的思维活动,如,听力理解、阅读理解、书面话题表达,学生必须调用多种感官去体验、理解和发现、探究语言的组织规则及规律,发现英语语言的内在美;另一种是团队合作学习,团队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优势互补、形成团队合力。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行为还存在着一些偏激现象,常态课上,教师以语言知识为主,一讲到底,造成了学习方式的单一化,思维不活跃,结果课堂教学效益很低;而在公开课上,常常是泛用合作学习,过于讲究形式,围桌而坐,所有问题都放在小组内完成,结果学生失去了独立感知语言和个性化思考的空间,同样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

(4)学生的思维方式。

发现学习和积极主动的接受学习两者交替使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

新课程教科书的语言材料地道真实,选材更加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适合用“体验—发现—归纳”的思维方式去处理教材。在生动真实的语境中引导学生运用发现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而教师那种恰到好处的讲解则有利于学生采用积极主动的接受学习方式,更加有利于“增效减负”。

现实中,教师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到底教师可以不可以讲解语言知识,可不可以运用语法翻译法,答案是肯定的,完全可以,只不过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决定,何时讲、怎么讲、讲什么都是值得思考的。教师所选择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课堂的主动权操控在教师的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无论是采用任务型教学,还是传统的讲授法、讲练法还是语法翻译法,都取决于课堂教学的需要和发展,合理运用发现学习和积极主动的接受学习有利于学生通过多种感官体验、发现和建构语言知识,形成能力,促进综合语言素养的形成。

(5)教学活动的操作范式。

清晰的操作范式使学习活动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有利于加快学习节奏,提高教学效益。

教师们根据 “3P(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教学”演化而来的“DPR”(示范—操练—展示)有力地提高了教学效益。这个操作模式有利于扫除学生的活动盲区,提高节奏,促进合作,形成小组合力。但是,在具体操作的时候对教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才可以综合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益:

①活动目标要明确——教师表达简约地道。教师在宣布一个教学活动的时候,自身的指令性语言很重要,选择学生听得懂的指令,把活动目标清晰地明示给学生,这是教学活动增加效益的一个重要前提。

②活动要求要清晰——教师的示范要到位。在情境导入环节和话题产出环节,教师常常要为学生就一个语言项目做示范,教师与学生的示范常常影响学生的小组活动质量,明了的示范可以给学生以清晰的思维活动路径。

③合作互动要充分——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常常听到教师宣布某一个教学活动的准备时间是2分钟或者3分钟,然而事实上是还没等学生充分地自主与合作,就宣布准备活动结束,结果造成了学生在展示环节的自信心不足,也会降低教学效益。

④指导帮助要及时——教师及时发现学生需求。这是教师与学生心灵互动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要学会观察和读懂学生的肢体语言,他们在活动中的需求可能表现为不同的焦躁情绪,教师如果能够及时地发现和准确地判断学生的需求,就会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⑤汇报展示要到位——每一个小组都展示。常常见到教师在展示环节仅仅展示2~3组学生的学习成果就转而进入下一个环节。从学生的心理来看,这就损伤了其他小组学生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会造成小组活动不到位,活动当中有偷闲、偷懒的现象,因为,教师习惯于让那些表现优秀的小组来展示。两极分化和后进生就是这样形成的。展示汇报的原则是,产出的活动可以仅仅设计一个活动,但是必须让所有学生都有展示和表现的机会。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就是在这种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3.学习过程中的评价直接影响着教学效益。

课堂上教师的多种评价可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信心和积极心态,教师要运用多种评价方式,特别是那种浸润心灵的互动,那种非语言的评价,更能感染和激励学生。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评价可以分为三种。肢体评价:每一个学生心里都有一种自然的“向师性”。教师的举手投足,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夸奖的手势、一个满意的笑容会时刻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教师的欣赏和关注。学生会因为教师的情感投入而调节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语言评价:语言评价一定要中肯和适度。那种面无表情、千篇一律的回应往往造成学生心里不为所动。一个生动的形容、一个充满激情的赞叹都可能使学生产生良好的自我认知,滥用和吝用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数据评价:在语言的产出阶段,教师运用等级评价和分数评价,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他们互动、互助和共同发展的意识。但要注意教师的评价必须针对团队,而不针对个人,以激励学生以后在活动中实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4.课程资源的适度开发为“增效减负”提供了学习素材。

学生是活生生的课程资源,教材提供的只是一个文本,是知识的载体,只有教师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和课堂生成资源的可能性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导入阶段的活动设计要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历,用学生的语言来诠释英语语言知识,激活他们头脑中的图式,引起他们的兴趣、关注和心智的投入。产出阶段的话题设计要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历,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设计多种产出活动,这样,有利于学生积极有效的语言输出。

5.媒体的恰当使用促进“增效减负”。

媒体是传递文化知识的介质,包括传统媒体和现代教育技术。传统媒体是指可以承载语言文化的一切可见的媒体,课本、黑板、图片、实物、录像机等都属于传统媒体,而现代媒体则是指来源于计算机、网络的资源,称为“多媒体”。现在课堂上存在的问题很多。首先是课件的滥用,一堂课下来,教师手不离鼠标,整个课堂以课件为主线,播放幻灯片,令人眼花缭乱,学生失去了必要的思维空间。教师要懂得为学生的思维“留白”;其次是课件的误用,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在制作课件的时候一定要思考:我为什么要用课件?是为了课堂的华丽、热闹和好看?还是为了促进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思考?要特别倡导媒体的使用尽量回归自然的和传统的媒体,课件不是越多越好,不是越先进越好,关键是恰到好处。

(责任编辑 张 嵘)

猜你喜欢

增效减负效益教学活动
草粉发酵 喂羊效益高
莲鱼混养 效益提高一倍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冬棚养虾效益显著,看技术达人如何手到“钱”来
果园有了“鹅帮工” 一举多得效益好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增效减负的策略探究
小学语文课堂增效减负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