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2012-05-10胡雪军

天津教育 2012年7期
关键词:视域建构文本

■胡雪军

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

■胡雪军

胡雪军,天津市崇化中学语文教师,南开区特级教师;多年来从事语文阅读对话教学模式和作文创新思路研究;曾获得天津市劳动模范、天津市优秀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双向互动关系。对话的目的不仅限于知识的获得,更在于了解和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过程,形成与他人合作的意识。这一教学过程的目的在于学生的自我构建,学生在对话中不断拓展、修正、更新自己的视域。

一、中学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中教师的对话策略

1.对话式阅读教学中如何确立学习目标。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由灌输式变为对话式的关键是如何确立教学目标。灌输式的教学目标是教师依据教参确定的,对话式阅读教学目标的制定是依据学生对话文本的实际,教师自己对话阅读文本及对话教学文本生成的。

(1)以学生对话文本为基础,教师指导学生形成问题视域,生成教学目标。

对话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经验,以生成新知识,师生共同成长。知识具有开放性,具有探索性。如果学生既没有必需的认识上的好奇心,也没有对所学知识客体的某种愉悦感,就难于建立增强他们认识上的好奇心的种种条件,以形成能使他们理解和领悟知识客体的必要智力手段。对话式教学的课堂首先要求教师关注学生问题所在,解决学生对话文本中有代表性的问题,会使课堂上大部分学生受益;筛选学生中角度新颖、能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的问题,可以提高一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彰显个人才华,激发竞争意识,提高全班的阅读兴趣;匡正没有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关注文本,结合个性体验,放弃伪问题,去除虚假问题,引导学生形成有价值的问题视域。

(2)以教师对话阅读文本为基础,生成教学目标。

语文教师应是一个对课本有更丰富的体验感受的读者,教师体验感受文本的方法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阅读经验与能力都不足的学生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是这场对话中的首席,教师的提问与发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权威消解了,而首席作用并未显现,总结和掌握对话策略是要在课堂中通过教师的帮助引导来实现的,否则学习就茫然失措,费时低效。在解读经典文学作品时,师生的习惯是以权威阐释作依据,有时会放弃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甚至对经典文本产生曲解、误解。

(3)教师对话教学文本,整体把握教材,确立成系统的教学目标。

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不断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对学生自主建构的作用决定了一节课的价值。语文课教材的编写也基本遵循了学生系统建构理解结构的原则。教师依靠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与差异,获得学生需掌握的知识及能力点,确定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确定一个文本的教学目标,还要统观一册书,进而把握整个学段的教材,以让教学目标成为链条,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形成问题视域后,教师确立了预设的学习目标,而如何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重多向对话创造性地理解文本,教师的提问起到了关键作用,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是在课堂对话的实际中随时生成和调整。

2.教师课堂提问的原则。

(1)教师提出问题应具有生长点,启发学生自主进行意义构建。

教学中,学习者把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如果学生不能把生活阅历转化成知识,并且把早已获得的知识作为发现新知识的过程,他们就根本不可能积极地参与到作为学习和认知的对话中来。教师要在课堂提问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在大脑中长期存在的形式即“图式”,是关于当前所学内容的认知结构,同时也构建出富有个性化色彩和创见性意义,尤其是阅读文学作品,特别应鼓励学生建构出他自己的独特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避免“集体失语”。

(2)教师提出问题应具有开放性。

教师的主导性,应首先表现在“提问”上,问题要使学生在回答过程中,能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出发,建构新旧知识与思维框架之间的联系,让知识具有生长性。问题的本质包含问题具有某种意义。问题应使被问的东西转入某种特定的背景中。问题的出现好像开启了被问的东西的存在。因此,展示这种被开启的存在的问题已经就是一个答复。它自身的意义只出现在问题的意义中。提问就是进行开放,被提问的东西的开放性在于回答的不确定性。被问的东西被带到悬而未决的状态,以致正反之间保持平衡。每一个问题必须途经这种使它成为开放的问题的悬而未决通道,才完成其意义。每一个真正的问题都需要这种开放性。

(3)去除伪问题。

如果问题缺乏开放性,那么,问题在根本上就是没有真实问题意义的虚假问题。语文课堂中看似热闹非凡,有问有答,问者井井有条,环环相扣;答者不假思索,语言严谨流畅;但深刻的答案是早已写在教参上的,挂在网上的。知识本身是一致的,封闭的。学生不被要求理解,只是记忆。教师按答案去设计问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没有作为新知识经验的生长点。但这些问题都是回答真正问题的准备过程,而不应是阅读教学的目的。悬而未决的主问题才是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关键。回答了真正的问题,学生就会拓展视域,自主构建。

(4)在设置问题时避免歪曲。

问题的开放性并不是无边无际的。它其实包含了回答问题视域所划定的某种界限。提问既预设了开放性,同时也预设了某种限制。提问就要对前提明确地确认,歪曲就是偏离了方向的东西。一个问题的歪曲性表现在问题没有真实的方向意义,因而不可能有任何答案。要防止歪曲。文本是前提,阅读活动中提出的问题要落到语言层面。所以,一定要抓住文本上下文的语境,避免脱离语境架空分析。在学习文学作品时,教师热衷于思想观念的话题,集中对文本内容和精神层面提问,始终徘徊于文本之外。文本的任何价值应通过语言得以实现,要让学生接触作品,体味应紧扣文本。

3.对话式阅读教学课堂上问题的形式。

(1)设置针对一篇阅读材料、每一节课的主问题。

学生在获得了理解新文本的基础概念之后,教师需为师生间的教学对话设置主要问题。主要问题能使学生从所写的、肤浅的、应答性提问中解脱出来。从整体性上,针对学习目标,从能引发学生思考、讨论、理解、鉴赏、创造的主要问题入手,完成教学目标。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目标性、层次性和深刻性,最终引导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2)主要问题要具有拓展性。

主要问题不仅要将文本的含义、手法品味鉴赏完整,还要有拓展空间,以引导学生将文本与社会生活、个人经历、体验结合起来,使阅读能丰富经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3)纠正学生对问题的错误认识。

教师要依据社会主流思想、正确的文艺理论,从文本出发,肯定学生智慧的火花,也要匡正学生远离文本、片面或受认知水平局限的肤浅的认识,修正学生不着边际的奇谈怪论。在对话中不仅要保护学生智慧的火花,也要引导这种智慧由一时的突然出现到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形成对话策略。

二、学生之间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对话

1.学生学习的主体性需要被尊重。

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一是指全部语文教学活动的目的都是学生的学,都是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语文素质;二是指学生是主动的参与者。学生个体身心的发展是教师、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通过学生内在因素起作用的结果;没有个体主动积极的参与,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没有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积极内化,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存在。在学生与文本的关系中,学生站在与文本平等的地位上努力感受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在课堂上通过感受和理解教师的解读,修正、丰富、更新自己的视域,不是用教师、前人的视域覆盖、取代自己的视域。

2.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对话得以实现的基础。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由于学生个性不同,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多角度,多层次。学生个性与生活经历,生活范围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有极大不同。学生在语文能力上还存在差异,由于兴趣不同,学生能力也不同。有的学生感受能力强,学诗歌气韵充沛,触类旁通,散文也学得好。有的学生兴趣在小说、戏剧上,被人物、情节、环境吸引,更关注现实生活。这种差异就是课堂对话的动力。学生之间知识与能力差别不大,因而他们之间的对话更容易使他们相互理解。学生之间的能力差异,个性的差异,也可以扩大学生的视域,达到自主建构的目的。

3.教学过程中学生之间对话的形式。

(1)激发竞争意识,让每个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主问题展开对话。

学生阐述自己观点并试图说服他人的活动就是争取被承认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讲明自己的思维过程、切入点、思考的路径、阅读的策略。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会对此过程提出质疑,想方设法指出偏颇漏洞,从而共同构建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样的对话过程中课堂上的所有成员——教师和学生,进行对话。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发展,看问题的角度多元化,更可以纠正错误理解,纠正错误思路。

(2)挑起矛盾,形成对立,建构批判性思维。

学生讨论有时只对同一问题的不同见解表示欣赏,学习其他同学的独特思维方式。在课堂上建立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会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坚持自己的观点,努力找寻支持自己的论据;或努力寻找思维漏洞,搜寻反例,驳倒对方,树立自己的自信心。

(3)组织小组讨论。

组织小组讨论,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表意见获得承认的机会,鼓励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全班讨论和辩论中。全班讨论时,发表见解的往往是学优生,语文能力强的学生。辩论中往往是见解独到深刻,拥有更多材料、阅读策略的学生唇枪舌剑,展示自己的才华。一些学困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怕被别人嘲笑。于是,哪怕有智慧的火花,也在自我否定中湮灭了。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对话中去的方式就是小组讨论,轮流发言。让座位较近的学生随机组合,讨论。学生之间对话,心理距离近,对话人数少,对话环境宽松,会削减恐惧感,并且在对话小组中纠正补充自己的理解,为全班讨论打好基础。在小组讨论中,学优生往往起到“小老师”的作用,努力争取权威地位,而学困生也可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现自己独特的个性,并在挑战学优生的讨论中树立信心,让学生的认知的不同特点在小组讨论中充分表现。

(责任编辑 张 嵘)

猜你喜欢

视域建构文本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建构游戏玩不够
紧抓十进制 建构数的认知体系——以《亿以内数的认识》例谈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