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地区中学作文教学效率低下的原因与对策

2012-05-08蓝雅玉

新时代教师 2012年3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蓝雅玉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第六初级中学河池547000

【摘要】作文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写作兴趣低,写作基础差,这是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学作文教学的普遍现象。本文分析了这些现状,并从转变观念、打造宽松习作氛围、端正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初中中学,作文效率,原因对策

写作直是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也是众多多学生和老师的心声。特别是在相对偏远的,发展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文化、成长环境等诸多方面因素,学生的作文水平与城市中学学生的作文水平差距较大。学生写作兴趣不高、写作水平偏低;教师作文教学效率低,教学手段单一,“学生怕写,老师怕改”,成了当前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

1.当前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当前民族地区中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效益低下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应试教育的“幽灵”仍在“作祟”。其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学生方面的原因。

1.1.1对各种事物现象的观察、体验不够,缺少足够的发现。

我们的学生均大多来自民族地区,其家庭文化程度不高,大多家庭经济困难,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观念影响,大多数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学习习惯较差,学习基础普遍较薄弱。比如初一二的部分学生在字迹的端正、中心的确立、语言的通顺上都达不到初中生最低的要求,老师固然是不敢舍本逐末地去作更高的要求。

1.1.2视野较狭窄,积累知识差。

由于地处民族地区,绝大多数的学生视野较狭窄,知识积累几乎空白,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这些地区学生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眼界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贫乏,学生的知识容量相应地也就变小了,学生作文时常感觉无物可写,随之就出现了虚构内容、拔高立意的现象。本来,淳朴善良是民族地区孩子们身上的闪光点,“以情动人”该是他们作文的“杀手锏”,但为了凑字数,为了考试,许多学生不得胡编乱造,作文中出现了大量的“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去给人家送牛奶”等这些我们这个地方不存在的事物事例来。

1.1.3民族地区初中生阅历浅,生活面窄,缺乏生活见解和感受。

经验是人生最大的一笔财富,许多作家都擅长写自己熟悉的内容。而学生长期被关在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本该充满七色阳光的学生生活变得平淡、单调,从而缺乏独到的见解和感受,体验不丰富,导致作文立意不新,选材不精,平淡无奇。

1.1.4民族地区学生读书少,畏惧写,作文训练不足。读是写的基础,可以说写作的样本来自读,二者密不可分。写作的语言、材料、思想也有一部分来自读。作文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有多读多写,才能提高作文水平。而绝大数学生来自与民族地区,由于经济以及观念等原因,家中的藏书极少,也没有能力买书,课外阅读只能在学校课余时间里进行,因此,他们的课外阅读量很少,知识性的积累也少得可怜。一方面落后地区的文化氛围不浓厚,另一方面读书风气丧失、繁重学业挤压造成学生不喜欢读书。较少的阅读量和知识储备很难保证写作教学的顺利进行,学生的写作水平很难得到提高。

1.2教师方面。

1.2.1作文教学目的性不强,要求不高。

不少的民族地区中学的老师在作文教学的观念、方式方法上仍然存在着许多偏差,作文教学缺乏规划性和针对性。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目标有总体要求,但教师对整个初中作文教学没有一个系统的教学目标,对各个年级学段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步作文教学目标,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也没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平时的作文教学缺少周密的安排,训练目的性不强。

1.2.2作文教学随意性大。

许多老师为了完成作文的教学任务,通常就会很随意地布置一篇作文,让学生在课外完成。这样的作文教学,既没有合理的计划安排,也不会有认真的写作指导,也没有写作的针对性,更谈不上从学生的写作实际出发,照顾学生的生活和心理特征。作文的批改也不及时,批改的质量如何,作文怎样讲评或讲不讲评,是否起到了效果,不得而知。由于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大,弹性空间太大,学生作文训练必然流于形式,学生对作文不感兴趣,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如果我们的作文教学观念和方法还停留在“写前指导——学生写作——老师批改”这样的简单陈旧模式上,那么,作文教学的路将会越走越窄。

1.2.3作文命题、讲评等环节教学法陈旧。

目前,学校作文训练基本上是按照命题、指导、评讲这一过程组织实施的。这种方法比较简便易行,但如果一成不变,长此以往也难免单调乏味,作文教学的活力将受到扼杀。因此必须对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大胆地改革创新,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1.2.4作文教学效率不高。

据调查与观察,平时的课堂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写作影响与教师的期望值并不成正比,这反映出平时的写作教学效率不高。原因有:一方面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缺失。目前,制约民族地区中学作文教学提升的首要与主要因素是语文教师写作能力的残缺或丧失。据我观察与了解,现在许多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好像就体现在“文学知识”上,而真正具有写作经验与写作能力的语文教师比例寥寥,这种现象非常普遍。另一方面,教师对写作基础知识、技能的讲解过少,学生没有基本的写作常识。另外,由于缺少精心的批阅,更缺少生动活泼富有成效的评讲与交流,不注重激励,学生不能充分享受到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就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1.3教材层面。

1.3.1语文教材的编写中作文教学缺少应有的系统性,缺乏完善科学的训练体系。

新课标对作文教学虽有总的目标、要求,教材也有相应的综合性学习与写作,但是这些要求与内容过于笼统、宽泛,虽能给教师发挥的空间,但在作文教学实际中,大多教师只能完全凭感觉,很难操作,加大了教师处理教材的难度,有些内容也与农村的实际不符,如上网搜寻写作资料,这对城市学生要求而言很容易做到,但对某些民族地区学校而言,电脑都没有几台,更何谈学生上网?

1.3.2缺少检验作文教学效果的有效评价手段。

由于作文是学生形象思维活动的结果,对它的评判完全在于教师的感觉,其检验手段没有一个完整的系统,即使在中考或高考时,虽然有作文评分意见,但还是受到教师诸如情绪、心理、兴趣、爱好等主观影响,就是同一篇作文,教师在不同时间给出的分数也很难相同,甚至相差很大。这也是许多老师怀抱侥幸心理,不重视作文训练的原因之一。

2.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对策

2.1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作文教学观。

传统作文教学把学生作文看作是应试工具,专注于让学生按照一定的模式写“八股文”,得“高分数”。大量的机械训练和僵化的教学模式,已使作文教学陷于套用某种模式或范文的境地。因此作文教学必须转变观念,树立起正确的作文教学观——素质观(作文教学的目的是提高素质)、练习观、生活观(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为生活服务)、人文观(尊重学生的个性、情感、差异,塑造完善的人格)、民主观(自由表达思想,平等参与训练)和发展观(以学生为主体,自主训练,主动发展)——从提高素质的高度来改进作文教学。这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的前提。

2.2关爱之心,提高写作信心。

老师没有理由放任寄予厚望的花儿一朵朵地凋零,要有一颗爱心,一种关爱之心。学没有念完不要紧,老师要充满着期待,学生今天的作文没有自己的语言,更多的是范文选取的段落的组合,老师也要肯定他的思考布局合理,播一颗希望的种子,明天你会欣喜地看到他的写作来源于生活实践和自己的理性思考。面对他们懵懂一时的意识和行为,作为教师,要有一种敬业和奉献精神,深入宿舍,和他们谈心,到野外散步,与他们交朋友,畅谈家事、国事、天下事,让他们感到你是师长,亦是朋友,可亲可敬,从而燃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激起写作的真情实感,发出“都是同龄人,我们也能上”的感慨。

2.3打造宽松习作氛围。

目前作文教学沿袭了传统作文教学专制的教学模式,教师总是以自己的责任和权威,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强迫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式、一定的标准去写作;学生只能奉命而作,依样画瓢,不敢越雷池半步。长此之后,学生思维受束缚,个性受限制,思维遭定势,作文无生气。孰不知,习作如创作,也需要一种自由的习作氛围,让学生在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开放、宽松、愉悦的课堂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其次,要减少命题作文,多一些只给范围的开放性较强的作文,减少束缚,增加作文的自主性。

2.4端正态度,认真对待作文教学。

2.4.1要重视作文教学,熟悉学情。

在中学起始阶段,我们教师面对这样的学情,就要以退为进,降低要求,先端正学生的写作态度,培养学生积累知识,阅读书本的习惯。如果初一能养成有一个好的书写习惯,喜欢阅读课外书,勤做摘抄积累,然后循序渐进,到初二初三,学生作文水平就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

2.4.2总体安排,分步落实。依据课标、教材、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整个初中作文教学应有一个系统的规划,总体的把握,认真处理好各年级阶段性的作文训练重点,如七年级以记叙为主,八年级以说明为主,九年级以议论为主。而整个初中阶段又以写好记叙文为重点。

2.4.3合理安排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划分版块,有针对性的进行训练。由简如易,有少到多,循序渐进。以笔者为例,我在作文训练课中,首先从“凤头-猪肚-豹尾”的作文模式开始对学生进行作文的开头,典型事例叙述和结尾的片段练习,让学生初步认知好作文的必备要素。通过一段时间训练后,又采用思想深厚,语言妩媚作文教学法,重点对学生作文的立意和文采两方面加以点拨和打磨(通常为一至两个月)。其间片段练习与整篇作文相互穿插,最后,再根据“命题、研究、指导、写作、评改、后记”六个环节,去对学生的作文作出点评、指导,通过评改和学生写后记(即心得体会,经验总结等)的方法来巩固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每一次作文训练,老师要亲身参与,与学生一起投入写作的“海洋”,一方面能从自身的体验出发,给学生介绍自己的创作过程,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行文等等,均由于“现身说法”的缘故,从而使学生倍感亲切;二是让学生充分体验与教师尽情交流的快乐。同一个题目,同一种要求,同一个时间,教师与学生登上同一个“舞台”,形成一个对比,互相“去粗取精”,既完成了语文赋予的“工具性”使命,又完成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的要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与写作热情——原来老师也会写不好,原来作文并不是高高在上。

2.4.4引导初中生多读书打好写作基础。

课文是写作的范例。阅读课文及其他优秀作品,提高写作能力。初中语文教材所选用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所以教师一定要多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怎样观察生活、选材确定中心、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从中学习一些写作知识、修辞方法。全面理解课文内容只是教学当中的第一步,更重要的一步就是指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即写作能力的训练。语言文字训练首先是阅读训练,要让学生人人都能把文章读得的正确、流畅,乃至熟读成诵。在阅读中,要遵循作者的思路。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教师要潜心备课,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思路,从而确定引导的方向。这样学生在作文下笔时,才能感到游刃有余。此外,还要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学作品,从优秀作品中汲取营养,使范文起到榜样作用。除此之外,初中生还要利用业余时间读报,看新闻,观察社会,参与社会生活。

2.4.5投身生活,接受生活馈赠。

作文教学必须把学生引入校园内外那片沸腾的生活海洋,让学生在投身生活、观察生活之中,汲取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接受生活无私的馈赠。首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为民服务等有意识的社会活动;其次,要拓展语文实践活动天地,组织故事会、演讲会、朗诵会、辩论会、学生文社等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课和各种校园游艺活动;第三,要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寻找生活场面,选取精彩镜头,勤记观察日记,积累作文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

要引导学生关注和思考发生在身边的“异彩纷呈”的“事件”。像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农民负担、腐败现象、升学就业、青少年犯罪、庸俗文化的泛滥、社会风气的恶化、乃至国际政治的风云变幻等等。深入生活是开拓学生写作天地的有效途径。只有深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学生的情感才会激发,学生才能抒自然之情,写自在之趣。

2.5自主作文,为情而造文。

自主学习是教育活动的核心,学习只有具有个人的意义,内化为个人的需要才能被学生主动地接受。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太多的人生体验,学生有太多的成功和失败、喜悦和苦恼急于“倾吐”;同时,在阅读教学中作文辅导的强化和课外读物的广泛涉猎,也为学生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知识和语言材料。这些都为“自主作文”提供了可能。如果把作文课上成“自主作文”课,就能成为学生倾吐情感、为情造成文的写作实践课,“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作文宗旨也说能得以实现,教师也就无须喧宾夺主、越俎代疱,大讲写作方法,逼着学生说假话。因此作文教学应注重发展性和主体性,树立“自主作文”意识,一改过去一手包办的做法,放手让学生“自己写,写自己,自己改,改自己”,使学生“爱作文,练作文,能作文”。

2.6分层施教,殊途而同归。

民族地区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客观存在个性差异。对中学生来说,虽然经历共同发展阶段,但发展的速度、水平、区域则千差万别。如果过分强调共性,忽视差异,不管是对优生还是差生来说,都是不公平的。因此作文教学首先必须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层次;其次,要科学地把握不同的训练要求;第三,要合理地把握不同的教学速度和进度;第四,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第五,要注重个别辅导,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最终必定达到殊途同归。

2.7多写勤练,提高作文水平。

多写勤练是提高民族地区初中生作文能力的关键。按课程标准安排,每单元写一篇作文,每个学期至多也不过七、八篇文章,仅靠有限的几篇作文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在教学中适当安排小练笔是必不可少的。俗话说:“熟能生巧”,写作也是这样,只要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动手,把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不失时机地用笔表达出来,日积月累,定能摸索出一些写作技巧。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可以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练笔机会,如升国旗活动、捐款活动、值日活动、联欢会、演讲会、歌咏比赛、爬山、参观、小组活动、实验活动等等,这都是很好的写作素材,要及时引导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对人外貌、心理活动、各种活动场面、环境、各种声音的描写,及时捕捉到最新最美的闪光点,并及时地动笔记下来,养成良好的练笔习惯。这样持之以恒,必能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2.8革新作文指导方法,提高作文教学效率。

以往的作文教学为:教师只注重了写法、写作技巧指导(这些方法学生在写作中运用很少、不足较多),往往忽视了针对学生的不足进行强化训练、不能即时纠正学生写作弊病,作文教学效率自然不高。

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在作文教学中要提倡二次作文写作。具体一作法为:第一步,教师精心指导学生首次写作。第二步,教师精心批阅学生习作、指出学生写作不足。第三步,教师针对不足指导学生再写作,矫正首次作文弊病。

在作文指导中提倡二次写作,使作文指导有的放矢,更能起到纠正学生写作缺点的作用,提高了作文训练的效率。在实际操作中可以调动学生互批互阅、互相纠错,可以循环进行二次写作指导。这样一来作文(同一题目)写几次,就有几次纠错、几次提高。

总之,在民族地区的作文教学中,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能力培养,注重多读勤练,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把学生从模式作文的樊笼里解放出来,让他们真正从应试教学的窠臼里走出来。只有这样,作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新的突破,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文海山.语文教师教学理论的建构[J].中国成人教育,2008.08.

[2]石国峰.民族地区作文教学的反思[J].新西部,2007.02.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地区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刑事犯罪的特点及预防措施
少数民族地区小学数学有效教学课堂的构建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英语听力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
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策略
浅谈新媒体下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宣传方法的创新
少数民族地区大学数学范式教学探析
论湘西地区刑事和解制度的适用
天柱县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思考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增强少数民族地区高物理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方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