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新生欺凌行为与自杀意念的回顾性研究*

2012-05-03狄亚霞姜润生黄宇研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年8期
关键词:意念暴力青少年

狄亚霞 姜润生 周 梅 王 婷 黄宇研

欺凌(Bullying)是人类社会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越轨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对另外的个体(群体)有意地、反复地和持续地施以伤害或不适的负面行为[1]。包括被欺凌和欺凌别人。我们将现实生活中如在学校等地,面对面的欺凌行为认为是传统欺凌。欺凌现象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普遍,而这种现象又随着日益普及的互联网而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随着大学生对社交网站的使用增加,网络欺凌(Cyberbullying)开始演变成全球范围的现象,成为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关于网络欺凌,目前还没有准确的学术定义,有学者将“通过手机、互联网等电子通讯方式,持续针对无力保护自身的受害者实施的攻击性的和有意的行为”概括为网络欺凌[2]。国外文献报道,那些被欺凌或者欺凌别人的青少年都增加了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和完全自杀的风险[3]。为了解大学新生自杀意念与不同欺凌行为的关系,我们对昆明医学院大一本科新生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昆明医学院大一本科新生,来自临床、护理、公卫、检验、麻醉、口腔等35个班共计1853名同学。本次调查人数共1853人,有效问卷1850份(99.84%)。其中男生657人,占35.5%;女生1193人,占64.5%。调查人群中,年龄15~25岁,平均(18.86±0.963)岁。男生和女生不同年龄段的构成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其居住地在城市占28.9%,在农村占70.8%,在获得被调查者的知情同意后,通过现场问卷调查获取。调查于2010年11月15-26日进行,2周内完成全部资料的收集。

1.2 方法 调查工具为《青少年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量表》中国版[4],进行改良而成。量表中传统欺凌和网络欺凌都包括被欺凌和欺凌别人两部分以及一般人口学资料。①在被欺凌中反应的内容由6~9个条目构成,例如,“在过去的12个月,在学校的时候,您曾经被其它同学刻意疏远吗?”设置的答案分为:完全没有、少许、一般和经常。对其中任何一条回答为“少许”、“一般”或“经常”被定义为过去12个月中有被同学欺凌。将欺凌行为方式分为3种:一暴力欺凌:包括推撞、使用武力,破坏别人物品等。二语言欺凌:包括取笑别人的花名(绰号)、背后说坏话、说下流话。三孤立欺凌:包括刻意孤立或疏远、威吓、勒索等[5];②在欺凌别人的量表中,同样设置上述的3种欺凌方式问题,如:“过去的12个月,在学校的时候您是否刻意疏远或者孤立同学来令他们愤怒或不快吗?”设置的答案为:完全没有、少许、一般和经常。对其中任何一条回答为“少许”、“一般”或“经常”被定义为过去12个月中有欺凌别人;③询问自杀的问题,分为自杀意念和自杀行为。“您曾否认真想过要自杀?”、“您曾否为自己定立过自杀的计划?”对以上两道题任何一道题回答“曾经有”或者“在过去的12个月有”认为有自杀意念。曾尝试过自杀认为有自杀行为。调查人员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调查前向研究对象说明研究的意义并保证对所回答内容保密。研究对象当场填写答卷,当场交卷。

1.3 统计处理 不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自杀意念与不同欺凌行为的关系。全部统计分析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

2 结 果

2.1 调查人群欺凌行为情况 见表1。

表1 调查人群分性别不同欺凌行为的比较[n(%)]

表1结果显示,在学校88%以上的学生曾被语言欺凌,46%的学生曾使用语言欺凌别人。在网络上被暴力欺凌的比率最高占57%,欺凌别人也以语言欺凌为主占25.8%。经χ2检验,女生在传统被语言欺凌(χ2=22.53,P<0.001)、孤立欺凌别人(χ2=13.94,P<0.001)、暴力欺凌别人(χ2=6.16,P<0.05)、网络上被暴力欺凌(χ2=11.81,P<0.001)和暴力欺凌别人(χ2=41.597,P<0.001)的比率都比男生高。男生在传统中被暴力欺凌 (χ2=94.43,P<0.001)、被孤立欺凌 (χ2=12.85,P<0.001)、在网络中被孤立欺凌(χ2=18.62,P<0.001)的比率比女生高。

2.2 调查人群自杀意念情况 在调查中,昆明医学院大一新生22.5%的大学生在过去的12个月中或者曾经有过自杀意念,其中男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为19.8%,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为24.1%,男生和女生自杀意念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93,P<0.05)。

2.3 不同欺凌行为与自杀意念的关系分析 在对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前,先对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经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显著性的变量再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选出性别、年龄、家庭户口、健康状况、在网络和传统中被语言欺凌、被暴力欺凌、被孤立欺凌、语言欺凌别人、暴力欺凌别人、孤立欺凌别人等16个经单因素分析后差异有显著性的变量为自变量,以自杀意念与否(1=是,0=否)为因变量,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对影响自杀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选入变量水准α=0.05,剔出变量水准 α=0.1。

在控制了性别、年龄、家庭住户、健康状况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后,欺凌行为与自杀意念的关系,经Logistic回归分析,大学生的自杀意念主要与传统被暴力欺凌、传统被孤立欺凌、传统孤立欺凌别人、传统语言欺凌别人、网络语言欺凌别人的影响有关,见表2。根据显示结果,语言欺凌别人或者孤立欺凌越多的大学生其自杀意念可能性越大。

表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选出的影响自杀意念的因素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的12个月或者曾经,在校88%以上的学生曾被语言欺凌,46%的学生曾使用语言欺凌别人,在网络上有25.8%的学生使用语言欺凌别人,可见语言欺凌行为有较高的发生率且是主要的欺凌方式。这与黄成荣等研究的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凌行为发现,语言欺凌行为是在三地中最多的欺凌行为是一致的[5]。在网络欺凌中,57%的大学生被暴力欺凌,根据χ2检验结果,不论在网络还是传统中,女生使用暴力欺凌比男生比率高,而男生使用孤立欺凌比女生高。因此,提醒学校和家长在针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干预和教育时要针对他们惯用的欺凌方式,同时须考虑不同性别习惯使用不同欺凌方式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研究结果显示,22.5%的被调查大学新生在过去的12个月或者曾经有过自杀意念,也就意味着,大约1/5的大学新生有过自杀的想法。这一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应当引起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重视。尽管自杀意念并不一定导致自杀的行动,但研究发现自杀意念是自杀行动最为敏感的预测因素[6]。男、女生自杀意念发生率分别19.8%和24.1%,女生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马琅等报道的中学生自杀意念女生高于男生[7]一致。

根据国外文献报道,那些被欺凌或者欺凌别人的青少年都增加了自杀意念、自杀尝试和完全自杀的风险[3]。笔者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的方法对自杀意念与欺凌行为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不同场所和不同欺凌方式对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进行了探讨。在控制性别、年龄、家庭户口、健康状况等有可能是潜在的混杂因素的影响后,经回归分析显示,使用语言欺凌别人比不使用的大学生自杀意念高1.4倍。也就是说经常取笑别人的花名(绰号)、背后说坏话、说下流话的学生比不经常说这些的学生具有更高的自杀意念倾向。相对于暴力欺凌,孤立欺凌有更大地可能性增加自杀意念的危险,包括孤立和被孤立。经常使用孤立欺凌的学生比不使用的自杀意念高1.3~1.6倍,且主要发生在传统面对面中。这些都可能与欺凌行为易导致心理孤单寂寞、无助、抑郁等不良情绪有关,而抑郁的严重程度与自杀意念正相关[8]。传统和网络中的语言欺凌、孤立欺凌可能是自杀意念的预测因素,因此,关注青少年语言和孤立欺凌行为,有利于早期发现和预防自杀意念。

本研究显示,不仅在传统中的欺凌行为包括语言、孤立和暴力欺凌都有可能增加自杀意念的危险,网络欺凌特别是网络语言欺凌,也同样增加自杀意念发生的可能性。网络欺凌颠覆了传统欺凌的“力量原则”,且因匿名,实施欺凌行为可以逃避惩罚和责任,在程度和范围上都比传统欺凌后果更严重[9]。家长和学校应该意识到,在对青少年欺凌行为进行干预时,不仅要考虑传统面对面也要更关注网络上的欺凌行为。在采取有效措施规范网络文明行为的同时,尽可能降低青少年自杀意念的发生率。

[1]张乐.青少年网络欺凌研究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21(12):9-11

[2]李静.青少年网络欺凌问题与防范对策[J].中国青年研究,2009,20(8):25-27

[3]Baldry A C,Winkel FW.Direct and vicarious victimization at school and at home as risk factors for suicidal cognition among Italian adolescents[J].Journal of Adolescence,2003,26(6):703-716

[4]马琅,张建新,邹宇量,等.《青少年生活环境与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修订[J].现代学,2001,28(3):279-282

[5]黄成荣,袁志文.穗港澳三地青少年欺凌行为比较与社群福祉观辅导应对[J].青年探索,2010,28(6):23-25

[6]Deykin E Y,Buka S L.Suicidal ideation and attempts among chemically dependent adolescents[J].Am J Public Health,1994,84(4):634-639

[7]马琅,张建新.中学生自杀意念与被欺侮经历现状及相关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3,24(10):445-446

[8]徐文炜,季庆,许伯荣.抑郁发作患者焦虑症状与自杀倾向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38-39

[9]石国亮,徐子梁.网络欺凌的界定及其特点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0,21(12):7-8

猜你喜欢

意念暴力青少年
反性别暴力
唤起人工触觉 实现“意念控制”的假肢
第二章 暴力原则
青少年发明家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暴力”女
LIVING the DREAM
涓滴意念汇成河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暴力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