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的中文版修订*
2012-05-03赵艳林李文涛
赵艳林 李文涛 张 林
拒绝敏感性(Rejection Sensitivity)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拒绝具有焦虑性预期,并对拒绝线索具有易感性和过度反应的一种心理倾向[1]。具有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经常担心自己被他人拒绝,对他人的拒绝抱有焦虑性预期,并且预先认为别人会拒绝他们的要求。即使在一些模棱两可或者中性的人际交往情境中,高拒绝敏感性的个体也能体验到被拒绝感,从而产生沮丧、愤怒、攻击以及暴力行为等过度的反应。高拒绝敏感性个体也可能采用一些错误方式调节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阻止拒绝的发生,例如,他们会采取自我沉默或者压抑自己的方式来避免自己不恰当的表现或者被拒绝的危险,而这些努力又可能造成他人后续的真正拒绝[2-3]。Downey和Feldman等人认为拒绝敏感性是一种认知情感性动力倾向和防御性动机系统,从而指明了拒绝敏感性对个体人际功能的影响。
国外大量的研究已证明个体的拒绝敏感性与不良心理反应、社会功能有关,高拒绝敏感性个体拥有较高的焦虑、抑郁情绪、攻击与暴力行为等[4]。Downey等人于1994年以大学生为对象,编制了拒绝敏感性问卷(Rejection Sensitivity Questionnaire,RSQ),并以此考察大学生对重要他人(如家人、恋人、朋友等)能否满足他们需要的担心和预期程度[5],并且证明了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自Downey等人于上个世纪90年代从认知-情感加工的角度重新定义了拒绝敏感性的概念之后,国外研究者便开始对拒绝敏感性领域展开了丰富的研究。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高拒绝敏感性个体的认知加工机制、特殊群体的拒绝敏感性等,如种族拒绝敏感性等。目前国内有关拒绝敏感性领域的实证研究还相对较少,仅有台湾的陈思帆研究了大学生依恋关系与拒绝敏感性及暧昧信息处理之间的关系[6],李霞在硕士论文中翻译了国外的期待拒绝预期倾向量表,并探讨拒绝敏感性与社交焦虑、孤独以及人格之间的关系[7],秦山云考察了青少年拒绝敏感性的发展特点[8],而至今国内尚未见对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信效度的研究。本研究旨在翻译并修订中文版的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为今后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测量工具。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正式施测样本主要来自大学生,随机发放问卷400份,有效问卷377份(94.25%)。其中,男生145人,女生230人;大一109人,大二141人,大三88人,大四38人;城市来源地241人,农村来源地124人。随机抽取正式施测样本中91名大学生在3个月后进行重测。
1.2 方法
1.2.1 拒绝敏感性量表 该量表的条目主要由大学生日常生活中需要重要他人帮助的18个情境构成。被试对每一种情境的反应由两个维度构成:①对拒绝的焦虑程度,采用6级评分(1=完全不担心,6=非常担心),得分越高表示被试对拒绝的焦虑和担心程度越大;②对接纳的预期程度,采用6点记分(1=完全不可能,6=非常可能),得分越高表明被试预期他人接纳自己请求的可能性越高[5]。拒绝敏感性得分=拒绝焦虑程度×接纳预期程度的反向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拒绝敏感性的程度越高。拒绝敏感性问卷英文版的α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83[1]。
1.2.2 自尊量表(SES) 采用Rosenberg编制的自尊量表,该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9]。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75。
1.2.3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 I-Form Y) 采用Charles等人编制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采用4级评分,1表示几乎没有,4表示几乎总是如此,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体验,对每一个项目做出评分。分数越高,表明特质焦虑的程度越严重[9]。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82。
1.2.4 人际敏感度量表 采用Derogatis编制的人际敏感量表,人际敏感主要指某些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往中较低的自我意识及消极期待[9]。该量表由9个项目组成,采用5级评分,1表示无,5表示严重,分数越高,表明人际敏感度越高。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4。
1.2.5 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SAD) 该量表由Watson和Friend编制,包含28个项目,采用5级评分,1表示非常不符合,5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示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程度越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2。
1.2.6 量表修订过程 量表的修订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量表的翻译。本研究在征得原版作者同意后,由笔者和2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共同翻译成中文;之后,由另外3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翻译后的量表进行确认,确保每一个条目翻译准确,并且对不符合汉语习惯的语句进行修改;最后,请2名英语专业研究生将翻译后的量表回译成英文,再次修改后形成拒绝敏感性问卷中文版。第二阶段,量表的试测与修订。随机抽取大学生70名进行试测,回收有效问卷66份,其中,男生29名,女生37名。结果显示,量表的α系数为0.79,与社交回避及苦恼量表、人际敏感度量表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6,0.44,这与Downey和Feldman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对项目进行区分度检验发现,项目3和6没有区分度(P>0.05)。根据对试测对象的访谈结果发现,项目1、9、16不符合当前我国大学生的生活背景。因此,研究者酌情对这些项目进行修正,最终形成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量表中文修订版。第三阶段,正式施测。随机抽取大学生进行施测,并当场回收问卷。
1.3 统计处理 采用Epidate 3.0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 16.0和AMOS 18.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表1 RSQ中文修订版各项目的因素载荷及其与量表总分的相关
2.1 项目区分度 计算每个项目与量表总分的相关性,结果显示,量表的所有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均大于0.30(见表1)。将被试按量表所得总分高低排序,得分最高的27%个体组成高分组,得分最低的27%构成低分组,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18个项目高分组与低分组的得分,结果显示,所有项目在两组得分上的差异均达到了0.01显著性水平。
2.2 信度检验 拒绝敏感性问卷修订版的Cronbach’α系数为0.835,分半信度为0.793,重测信度为0.762。其中,对拒绝的焦虑维度的α系数为0.861,分半信度为0.808;对拒绝的预期维度的α系数为0.848,分半信度为0.833。
2.3 效度检验
2.3.1 问卷内部相关分析 对拒绝的焦虑与对拒绝的预期2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495,对拒绝的焦虑维度与RSQ总分的相关为0.874,对拒绝的预期维度与RSQ总分的相关为0.796。
2.3.2 问卷结构效度检验 选取总体样本中一半的被试对问卷的18个项目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显示,KMO=0.808,Bartlett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4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结合碎石图检验的结果,我们确定抽取一个公共因子,即对拒绝的焦虑性预期,该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25.93%,与Downey和Feldman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其中,项目2(0.326)和项目10(0.134)的因素载荷小于0.35,可以考虑删除。
采用剩余的一半被试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18个项目的RSQ中文修订版的单因子模型M0拟合不太理想,删除项目2与项目10后,单因子模型M1的拟合指标较好。因此,建议删除项目2和项目10,见表2。
表2 RSQ中文修订版的拟合指数(n=181)
2.3.3 问卷校标效度检验 拒绝敏感性问卷中文修订版的总分与各校标量表得分的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405,0.478,0.394,0.447,-0.334,见表3。
表3 拒绝敏感性中文修订版得分与各校标量表的相关矩阵(n=352)
2.4 不同背景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得分的一般特征 对不同背景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男、女大学生在拒绝敏感性上差异不显著(P>0.05);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拒绝敏感性上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年级大学生在拒绝敏感性上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 4。
表4 大学生拒绝敏感性得分情况及性别、独生及年级的差异比较(n=360)
3 讨 论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拒绝敏感性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0.85之间,其重测信度系数为0.76,说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较好,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与英文版的RSQ对584名大学生的信度检验基本一致[1]。
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除项目2(“你让你的男/女朋友和你搬到一起住”)和项目10(“毕业之后,你还没有找到工作,你问父母是否同意你在家待一段时间”)以外,其他项目的因素载荷均在0.35以上。究其原因,在我国大学生群体当中,情侣同居(项目2)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因此,被试在对这个项目做出回答时,由于受到了社会赞许性的影响,而没有按照自己真实的想法作答,从而影响了该项目的因素载荷量,另外,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中国绝大多数的父母都会无条件地为子女付出全部的爱。因此,项目10的表述可能并不是中国大学生经常会遇到的情况,从而不能作为考察大学生拒绝敏感性特点的题项。结合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笔者认为该问卷由一个因子构成,即对拒绝的焦虑性预期,该因子的方差解释率为25.93%。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删除了项目2和项目10之后,16个项目的RSQ中文修订版的单因子模型拟合度较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
对拒绝敏感性问卷中文修订版进行效标效度检验发现,拒绝敏感性与特质焦虑、人际敏感、社交回避及苦恼呈显著正相关,与自尊呈显著负相关。因此,拒绝敏感性越高,个体的人际敏感度越高,焦虑、社交回避及苦恼的程度越严重,自尊水平越低。因此,本研究的结果证实了拒绝敏感性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社会交往状况有较密切的关联,也说明了拒绝敏感性问卷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本研究的初步应用结果表明,性别、独生与否以及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拒绝敏感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这与Downey和Feldman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拒绝敏感性是由童年早期被父母或者同伴的拒绝所导致。因此,拒绝敏感性的高低与个体的性别、独生与否等背景因素没有密切的关联。
4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的目的是翻译并修订符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研究结果显示,拒绝敏感性中文修订版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作为将来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领域研究的测量工具。但是本研究仅抽取了宁波某综合大学的大学生作为施测样本,该地区的大学生在我国大学生群体当中是否具有代表性?因此,将来的研究需进一步扩大样本来检验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的适用性。同时,研究也发现拒绝敏感性与自尊、特质焦虑、社交回避及苦恼有较高的相关,那么拒绝敏感性与自尊、社交焦虑等人格特质的区别与联系是怎样的?大学生拒绝敏感性问卷能否在大学生群体中鉴别出这些类似的人格特质,将来还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
[1]Downey G,Feldman S.Implication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 for inti mate relationship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6,70:1327-1343
[2]Ayduk O,Denton R M,Mischel W,et al.Regulating the interpersonal self:Strategic self- regulation for coping with rejection sensitivity[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0,5:776-792
[3]Downey G,Freitas A L,M ichaelis B,et al.The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in close relationships:Rejection sensitivity and rejection by romantic partner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8,2:2545-2560
[4]London B,Downey G,Bonica C,et al.Social causes and consequences of rejection sensitivity[J].Journal of Research on Adolescence,2007,17:481-506
[5]Feldman S,Downey G.Rejection sensitivity as a mediator of the impact of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on adult attachment behavior[J].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1994,6:231-247
[6]陈思帆.学生依附关系、拒绝敏感度与暧昧关系讯息处理之关系研究[D].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1996
[7]李霞.拒绝敏感性的相关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8]秦山云.初中生拒绝敏感性的测量及其发展特点[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9]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增刊):317-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