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区域文化的特点看燕赵文化
2012-05-03贾辉铭
■ 贾辉铭
从区域文化的特点看燕赵文化
■ 贾辉铭
燕赵文化是因地域约束而形成的文化现象。因为是由古代相关地域而定名,所以在今天的行政区域文化运用上有一定程度的模糊性。在具体运用上,作为文化限制词的古地域名和今地域名每每纠结在一起,给民众造成了一些认知上的困惑。比如,河北省近期发布的《河北文化通览》中,燕赵文化和河北文化的概念就在交替出现,而且显然是在作同位处理。因为河北省未曾对“河北文化”有过公认的定义,所以上述做法显然有不合理的概念置换之嫌。按新的“三冀文化”的概念,又有较强的割裂感。对于一种文化现象的研究,不是求同,对它提炼升华,给它一个概念,而是求异,对它进行分解,再作综合概述。这本身就是一种懒惰的问学方式。相对来讲,齐鲁文化的古今地域概念同位化就处理得好一些。本文的题目比较大,我就用手中掌握的有限资料,对燕赵文化的一般地域概念,以及地域文化要素对社会的重要作用作一简述。
一、燕赵文化与河北政区的关系
在我国的北方文化区域,比较突出的应该说是“燕赵文化”和“齐鲁文化”了。燕赵文化是在战国时期的燕国和赵国这一地域产生的地方文化,它是一种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平原文化、旱地农耕文化的集成。它是在历史的长期传承影响下,经过历代的相互抗拒、融合而凝聚在现行政区域下的一种文化现象。但在现代,作为地域文化,它的概念是不能以现行政区域代入的。
第一,从文化传承的地域范围看,“燕赵文化”是一种跨地域的文化形态,它和今之河北不是同位的。首先,古燕、赵中间的中山国要包括在“燕赵文化”区域内。其次,今北京、天津全部及河南、山东、山西三省的部分或全部要包括在“燕赵文化”区域内。
第二,文化形成是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政治、经济衰落的小地域文化,会因为地域的开放性而消亡,或被同化。前述燕赵文化区内曾经存在的中山国,虽有历史文化遗存,但由于它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段泛起的涟漪,所以只能把它列为对燕赵文化形成产生过影响的传统文化之一。总的来看,一种文化是不能被后世形成的行政区域割裂的。河北文化不能脱离燕赵文化,可以说河北文化是以燕赵文化为背景的一种地域文化形态。
二、地域文化对地域发展的作用
现在的地域文化,由于政治的一统性、经济的一体化,实际上是一种对狭义文化又加以地域限制的文化现象。所以说它对于某个区域的发展是没有制约性的。但是,如果对于地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运用得当,还是会对地域内增强民心的凝聚力、向心力、战斗力起到很大的作用有人说:“由于没有正确的主流文化,致使长期以来河北文化软实力深层次指导和引领作用无法正确发挥,成为多年来困扰我省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中梗阻’,同时也是造成我省东部区位、中部水平、西部观念的巨大障碍。”这是不切实际的,因为地域文化的局限性,它是不可能像国家的政治经济政策那样对社会发展产生影响的。地域文化的特点,只是在执行各项方针政策可能展示出的个性化。
软实力对于经济发展有影响,但不能由此抛弃传统文化概念,只能对文化概念加以扬弃。也就是说形式不是重要问题,关键是对传统文化的炼化,去除糟粕,纯粹精华。古往今来,绝对没有任何一个社会会因为一个概念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只会因其内涵中未被及时抛弃的“形而下”而受一定影响。一种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融合,是受当今各种法律制度、政策策略制约的,它本身不能对人的行为直接介入,也就是说,它对今人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影响。所以没有必要把它提到骇人听闻的地位,把文化影响提高到过高的地位是不恰当的。
说起河北文化,人们大多想起的就是“慷慨悲歌”。而真落实到学术上,河北文化甚至没有自己的定义。文化为人,文化的主体性因人而存在,人又要和文化形成一种契合。过去一个阶段以来,河北省虽然也大力提倡“创建文化大省”,许多地方也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之举,但从实际上看,各地多只是把本地的特色文化现象撮取出来,作为一个亮点来形成经济及活动的陪衬,但缺乏一个主体性的精神要素。实际上并没有把“文化”当成经济活动内在的因素,故而活动虽然热热闹闹,但却显出一种文化的贫血状况,并没有在当地经济、社会生活中留下什么痕迹。
所以,并不是河北的“软实力”不如人,而是河北长期以来对地域文化缺乏深入探讨,没有对在地域文化影响下形成的民风民俗、人物个性等要点在现代的表现等问题上做出统一的判断,没有很好地利用切身处地的文化精神去鼓舞人心、振奋人心、凝聚人心,归根结底还是对于文化的运作问题考虑不周。
三、燕赵文化的定位和发展
任何事物都不会孤立存在的,一种文化现象更是这样。地域文化有很强的渗透和交融性,甚至说侵略性。因为在政治一体化的环境中,不但作为主要区域的文化会很快包容其他小区域的文化,出现几个文化区域的交会点,更会出现兼具各方特点的文化现象。我们看待地域文化,不能落入形而上学的窠臼,把行政区域视为文化区域。所以,“燕赵文化”本身是不受河北行政地域限制的,也不会被“中山文化”、“滦河文化”分割。它只是“两河之间”地域范围内有着共同历史传承,形成了独特文化传统,创造了丰富物质财富的人群中展现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等。它们在今天的社会发展中,依旧产生着影响。所以说,燕赵文化的地域,对河北省存在着包容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必要再把河北剥离出来,单独总结其文化现象。地域文化本身是超地域性的,它不像行政区域一般有明显的界限,也不必要给它设置明显的界限。以现代区域名设置文化概念,难以彰显历史发展,显然也有历史传承等方面的障碍,是不适宜的。因此,我们河北可以理直气壮地将“燕赵文化”作为“河北文化”的本尊,不能片面地将“燕赵”与“河北”做地域上的比较。河北,是燕赵文化区的核心地带。因此,燕赵文化本身是并不排斥中山文化、滦河文化甚至海河文化的。
河北称自己为燕赵之地也是毫无疑问的。行政区域的设立是偶然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必然的。现在所说“燕赵文化”区域虽然已被划为若干行政区域,但这一部分主要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受燕、赵影响深远,并有一脉相承的因素。当然,世易时移,我们看地域文化绝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地域文化也在不断地丰厚。其中必定有一部分走在时代前列,有一部分落后于时代。我们总结地域文化,弘扬地域文化精神,就是要把其中的精华提炼出来,糟粕予以剔除,走在时代前列的予以发扬,落后于时代的予以抛弃。但是,我们也不能把历史割裂开来看,一会儿提出“冀文化”,一会儿提出“直隶文化”,搞得连自己都不知所云。要知道,燕赵,只是这条地域历史长河中的一个显著坐标,我们是综合了历史的整体状况提出以这一概念代表此一区域,关键问题,还要在于其内涵。
2001年,我省曾提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拼搏自强、团结奋进”的“河北精神”,但这16字,放到哪一省都可成立,缺乏地域文化内核,所以注定不能在人民心目中落地生根。2006年,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上也曾提出以“坚韧质朴、重信尚义、宽厚包容、求实创新”作为新时期河北人文精神,但后续研究没有跟上,不久也就无声无息了。也许是爱之深、责之切的原因吧,有人近来提出了“文化强则省强,文化弱则省弱”的命题。其实这是一个简单的哲学问题,因为,文化不是凭空产生的,所以,经济基础到达一定的程度,文化才能产生进而强盛,才会反过来对经济基础产生作用。不过这恰恰表明了一点:河北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虽然屡屡提出建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的议题,但是在如何把文化做大做强方面,还确实有些欠缺。
至于有人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沿海经济,需要重塑河北的新人文精神,就要由“游侠文化”、“官民文化”向“向海文化”、“市场文化”转变,使这种精神成为河北人的一种人文品牌,并使这种人文品牌在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中发挥作用”,那就更片面了。上述提出的几种“文化”,和地域文化既不等同,也不排斥。而且,文化本身如同一条长河,有源有流。你既不能截取其中一段,也不能捧起其中一朵浪花就视为文化整体。而应深入发掘,认识这条长河中最积极的性质,最受传统影响,又能代表时代精神的实质。否则一点一滴,谈何转变。
总之,我们现在要做的,不是寻求一个燕赵文化的替代概念,而是深入剖析燕赵文化的物质和精神宝库,踏踏实实地总结出其精神实质,不能只在断章取义的“慷慨悲歌,好气任侠”上做文章了。
作者:河北省地方志学会秘书长、编审
(责编/郭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