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突出“创新”
2012-05-03王文录
■ 王文录
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是突出“创新”
■ 王文录
一、现阶段社会管理创新的特征
2011年初,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说,“我国社会管理领域存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阶段性特征的集中反应。”同时指出,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针对当前社会管理中的突出问题,着重研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表明,针对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所提出的社会管理创新,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实施的社会政策,具有历史阶段性。因此这种“创新”也就必然打上历史的烙印。
创新,在社会学上的意思是指人们运用已知的信息,不断突破常规,发现或产生新颖、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动。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管理创新则是针对管理而进行的更新、创造和改变。一般包含三个层面的创新:管理思想理论上的创新;管理制度上的创新;管理具体技术方法上的创新。因此,创新社会管理是指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
继承性。社会管理创新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管理不断完善改革基础上的创新,是在充分肯定当前社会管理基本内涵、基本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完善和改革。不是对现有社会管理的完全否定,更不是不顾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而进行更新换代。
渐进性。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关系纷繁复杂,各种矛盾日益凸显,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解决社会领域的问题,可能比解决经济问题更困难、更持久,这就导致社会管理的创新更具有持久性、渐进性的特点。
全面性。尽管社会管理创新的任务集中在几个重要领域,但其所涉及的方面却十分广泛,需要社会管理在理念、管理对象、体制机制、方式方法、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创新,以适应经济发展对社会管理创新的要求。
科学性。社会管理创新同其他领域的改革一样,应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创新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且应该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征求各个方面专家、群众的意见,设计出适合当地情况的改革创新方案,增强社会管理创新的社会效果。
二、社会管理创新应强化“六个转变”
创新社会管理就要对以往的、传统的管理有所否定,代之以具有全新内容的管理。敢于根据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根据社会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社会管理提出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改革、创造和更新为此,在这里提出六个“转变”。
一是管理理念转变。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是管理理念的创新,只有管理理念得到了创新才能实现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的创新。因此,必须在理念上首先有所突破,以全新的理念来安排和完善社会管理。管理理念的转变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从经济建设至上论向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并重论转变。经济建设尽管仍然是发展的中心,但社会建设应该提到更高的高度加以重视。具体来说,在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中,社会建设指标应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从控制防范理念向协调服务理念转变。要转变这个理念就要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推崇人本主义,用服务、协调、平等、合作等手段安排解决社会管理中的问题。
二是管理主体转变。主体的转变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只有管理主体发生了转变,才能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以往社会管理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要推动管理主体由政府向政府主导和群众广泛参与相结合转变。党中央确定的社会管理框架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与以往管理格局相比,特别强调了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也就是说,管理主体增加了社会组织和公众。在社会管理实践中要真正实现这种转变,就必须积极支持社会组织的发展,大幅度提高公众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在现阶段,需要积极鼓励各种社会组织的发展,特别是培育、扶持经济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发展,发挥这些社会组织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依托各种媒体,广泛开辟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渠道,增强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话语权,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提供宽松的社会环境。让公众能够参与社会管理,敢于参与社会管理,有能力参与社会管理,真正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
三是管理对象转变。管理对象由以往重点管理经济问题向重点管理社会问题转变,并逐步集中于管理公共社会事务。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共同利益的社会事务。公共事务一般是个人家庭和企业不愿意做也不容易做的事务,它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才能完成好。公共事务不仅包括公共产品,也包括公共服务。实现管理对象的转变,一方面需要根据公共事务至上的原则,重新界定政府职责,使政府职能从管理大量经济问题中解脱出来,完成政府职能根本性转变,把管理的重心向社会领域转移,集中力量管理好公共社会事务;另一方面,对我国现阶段公共社会事务进行科学界定,形成一套科学的测量体系和考评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对象向社会领域转移。
四是管理重心转变。社会管理重心从重点管理上层向重点管理下层转变。管理重心下移是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重要环节,从社会问题、社会矛盾集中发生的情况看,一般都出现在基层,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最为集中;从社会问题解决的难度看,下层群众、低收入者当中出现的社会问题最难解决;从我党的立党宗旨看,共产党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就应该关心群众生活,特别是困难群众的生活。因此,在新形势下,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就要把社会管理的重心向下转移,以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为重点。管理重心下移需要做好三项工作:(1)在政府精简的过程中,加强基层的社会管理,从机构、人员、资金、设备等各个方面给予基层更多的支持,使基层社会管理有人干事、有场所议事、有钱办事、有章理事。(2)给予基层社会管理组织更多的决策自主权,让基层社会管理组织能够整合本区域内社会资源,发挥人才、资源的积极作用,防止政策不协调和资源浪费。(3)加快基层社会管理组织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体系,一切工作有章可循,按制度办事,提高基层社会管理组织的科学化管理水平。
五是管理方式转变。管理方式由以管理控制为主向以协调、服务为主转变。彻底改变以往社会管理“控制”模式,尽快转到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的轨道上来,寓管理于服务当中,通过服务的方式实现社会管理。管理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一方面需要建设服务性政府,培养大批具有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的干部队伍,形成提倡服务、鼓励服务、支持服务的激励机制;另一方面,积极发挥社会组织的协同作用,大力支持各种非营利性社会组织的发展,开辟公众参与社会服务的多种渠道,形成公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社会氛围。当前,应积极建立和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依托这些机制的作用,推进社会管理主体全方位进行社会服务。
六是管理手段转变。管理手段由粗放式向科学化、精细化转变。计算机与信息网络的发展,为社会管理科学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未来的社会管理当中,应大量引入计算机管理技术,建立信息化社会管理平台,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同时,充分依托信息技术,推进管理精细化。精细化管理就要把制度规范化、细化、指标化,在细节上做文章,既要可操作,又要切实可行,避免管理缺位、越位和职能交叉现象的发生。
作者: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所研究员
(责编/赵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