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归平常的“扫路人”

2012-04-29周梅花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2年8期

《天游峰的扫路人》呈现的是一位对工作、生活乐观、自信的老扫路人的形象,其目的是让学生能感受到这位最底层的劳动者对生活、对工作的态度。对于这样的教学基调,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也意识到了,但更多的是拔高老人的道德形象,让他脱离了普通劳动者的真实身份,成为一位美德的“圣人”。

翻开文本,作者章武让我们领略了一次武夷山第一险峰的全景,一种“银丝”般“险”的独特,让我们的目光对武夷山天游峰的美景有了一次憧憬。作者怀着得意上了山,又怀着惬意下了山,一路风光无限,“踏着暮色,在小溪边散步”。此时作者的情感是融入美景当中的。但扫地声“哗——哗——”打破了这种沉醉,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老扫路人走进了作者的视野。很多教师在这里就开始做文章了,认为“扫路人的生活艰苦朴素,工作的时间很长了”,一系列的美德就此呈现了,教学无疑成为一种对儿童心灵的“绑架”。我们现在想,作为一名游客,当欣赏美景之时,有一名普通的扫路人出现在你的面前时,你会以过多的想法去关注他吗?当然不会。因为普通,所以也只能略扫一番,也就是“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这不就是作者无意关注的一种展现吗?

是的,“平常”的关注当然不值得写下这样的文字。那究竟是这位“扫路人”的什么不平常,让作者愿意去写他?细细阅读,我们发现老人的一个举动让作者有了一丝的谈意,“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一个“沏”用得多贴切呀,老人是一位扫路人,但沏茶的动作让我不得不疑惑,一个如此懂得生活的人为何在此扫地?于是,对话展开,就此,在对话中,老人对生活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也呈现出来。这种流畅,这种思维的过渡,我们如果不细心琢磨,就会丧失教学的生活化趣味。

文章在第8自然段第二次呈现了老人的外貌。与上一次不同的是,此次呈现的是“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第一次呈现的是穿着,这一次呈现的是外貌,为何不把两次结合起来?很多教师没有发现这一点,其实,这正体现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从最初的“不注意”到“敬佩,感叹”这样的情感变化,让老人从“平常”走向了“不平常”。再到后面,当我问到老人的年龄时,老人伸出了7个指头,一番“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让我的情感达到了高潮:“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这就是作者的感觉,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文章正是在作者情感的逐步升华中,让扫路人从“平常的人”走向了“不平常的心”,这样扫路人的形象也就水到渠成,也就顺其自然了。整篇文章其实是以作者的情感变化为主线,以语言对话为依托来写扫路人的。把握住了这一点,“扫路人”就是一个“平常人”了。

王荣生教授说过,我们如今的语文教材可以这样分类:定篇即经典名篇,语言需要学习,思想已成共识无需研究;例文即教学的范文,主要在作者的写作形式上,如写人记事类、景色描写类;样本即相关文体的具体模式教学,如说明文、议论文等;用件即应用文,注重格式。这样一来,我们的《天游峰的扫路人》如果要划分,那便是例文,因为文章的基本语言学生能读得通,读得懂,那我们应该关注作者的写作依据与思路的安排,这就给学生提供了例子。生活中有许多平常,我们如果细细观察,就能从平常中写出不平常,作者就是要有这样一双慧眼。因此,表达形式的层面在本文中表现得更多一些,自然教学的重点也就应该落在此处。

作者简介:江苏省丹阳市开发区中心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