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作家(学者)型老师梦,专业成长的“高铁”

2012-04-29徐晓思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2年8期

【理念】

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金刚钻是有一支“神笔”。

我一贯认为,中国语文老师要有过硬的“中国功夫”!我给自己定位“当好老师”要炼成或拥有“三铁”,即铁笔——能写文章,铁嘴——能做讲座,铁课——能上好课。铁笔,是我的重要的金刚钻,对我的铁嘴、铁课的炼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然而,近些年,经济膨胀,物欲横流,不少人迷失方向,泯灭良知,教师职业也一度受到非议,甚至不少教师自己也逐步走向平庸,走向堕落,走向毁灭。学生的身后是社会,是现实,是生存,是尘嚣,校园不再是与世隔绝的净土,校园写作的现状令人担忧。过去的校园写作,学生们都是心怀崇高感、神圣感,对文学、对学者有一种虔诚的态度,有着当作家、学者的梦想,或者对这些职业充满尊敬,而现在学生们对写作普遍缺乏热情,偶一为之只是为了抒写性情,动辄表达对家长、老师和学校的不满,并无多少文学性可言。教师呢,也很少动笔,或者根本就不动笔,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而写论文,好多都是上网抄。课堂,也成了教师的一言堂、独角戏,学生成了一只盛知识的容器,任由教师注入。尤其是写作课,教师头疼,学生头疼,多半是教师将题目写在黑板上,而后任由学生绞尽脑汁,苦思冥想。学生呢,也像挤牙膏似的,挤到哪里算哪里,或者是冬瓜田扯到西瓜田,前言不搭后语,生搬加上硬套,索然无味,索然无趣。如此教育,状况堪忧啊!因此我想,教师要唱《国歌》啦,要排除一切困难学习啦!教师要想摆脱平庸,不再迷失自我,写是万万不能或缺的。

我的体会和“我读我在”是一样的——“我写我在!”

【讲述】

我从走上工作岗位就没有停止过动笔(各种的练笔,不一定都是去发表),现在专职教育科研管理,更离不开笔墨的舞蹈、键盘的歌唱。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慢慢讲述。

从“写”开始我教学的有效行走

1. 以写促读,读有目标。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这说明读书时要动笔墨,如果光读书而懒得动笔,是随意地或者是肤浅地没有目标地读,收效不会很大。古人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说书读多了,就能笔下生花了。问题是你得下笔,如果光读不练,是天桥的把式,神从何来?学生读书最终是落实在一个“写”上,考试达标、生活运用、思想表达等等,离不开个“写”。教师更是,写了才知道“书到用时方恨少”,才知道怎么去读,文化业务提升进步才能快些再快些。

我从1965年读小学一年级,1975年高中毕业,接着我就回村当上民办教师了。10年几乎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度过的,众所周知“文革”牌的高中毕业生是没有读什么书的,除了毛主席语录,就是开门办学,学工学农又学军,三机一泵等等。我当民办教师也是当时形势造成的,是我个人择业的无奈之举。既然做了教师,怎么办呢?不停地学习,争取符合教师的要求。其中重要的学习是“写”。教作文和学生一道写下水文,觉得作文真难,就去看书,包括读作文选。在学校上学写作文,写得多的是大字报,也写过发言稿,也只是“开头抄段报,中间照着套,结尾喊口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不能再教学生这样写作文了,自己也不会写,我有目的地“急用先读”走着从仿到创的过程。假如不是写的需要,我不会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这么如饥似渴,也不会像蜜蜂那么勤劳地从这朵花飞到那朵花那么认真。浮光掠影是填不饱肚子的,走马观花是酿不成蜜的。我认为,你想写了,去读书是最有效的。我研究课题,写报告需要参考资料,需要理论支撑,就得有目的地去读。这样促使我读有用的书,读我原本并不感兴趣的乃至枯燥无味的书,而且读得有滋有味。有朋友问我,怎么读得下去的,觉得聚精会神地读没有故事情节、没有生动趣味的书是不简单的。事实上,没有写的需要,读书绝不会这么有目标,这么深刻,这么认真,这么自觉,这么有毅力。人都是有惰性的,我有时也偷懒,意志薄弱,雷声大雨点小,再能坚持的人也往往会有不再继续向前的借口。

2. 以写促教,教有方向。前面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不是也可以说:不动笔墨不教书! 这不仅仅指上课之前的备课写教案。当然,我初始教书也抄参考书,抄现成的教案,但更多的是设计、多元地去设计课案,每备一课都像写论文一样,水平有限,要慢慢思考,查阅资料,费时费心血,常常熬夜,很艰辛,但也很兴奋,像打一场一场战役。我设计教案的特点是:收尽奇峰打草稿,课如看山不喜平,学生当老师满足参与意识,帮学生寻找快乐……我的实践是:课备得好,教有方向,课的质量高,学生兴奋,参与度大,满足感很强,课堂犹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老师和学生的脸上都是红扑扑的,眼睛里有光,学生常常是“不知铃声之既响”。除此以外还认真写教后记即教学反思。如何改进课堂教学有了想法,写成论文,再到课堂上去实践、检验,从而不断提升我的课堂教学水平。

3. 写读结合,更多创造。我曾经写过关于学生“读写结合”的文章,是强调写;这里我想说“写读结合”,把写放在首位是强调读的重要。文章写得好,除了技巧,更重要的是肚里有货,有货思路才广,才能多写想写,写深刻,所以读书是很重要的。写离不开读,读了要去写,两者不可偏废。我教书的时候爱好写,但写不好,读了书,慢慢知道了。有段时间忙,顾不上读书,写起文章来就很艰难,也不深刻。在学校经常要写其他文体的文章,不读书提笔就有千斤重。后来我几乎学会了所有文体的写作,全是书本帮的忙。我很欣慰,有次听袁浩教授的讲座,他很赞成并提倡语文教师会写各种文体的文章,我为自己的做法与大师观点暗合而感到甜美。我坚持写读结合,无论是上课,写作(包括下水文、文学作品),创造了满载的成果,也给更多的人带来启迪和快乐!学语文,教语文,有读书,有生活,最终看你的“写”力。当教师,不会写,那不是一大缺憾吗?

正如有学者说的那样:一个优秀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是一种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化的象征。作为教师,如果我们自己没有丰富的积淀,就会缺少大气,缺少一种内在的气质,就只能停留在“小家碧玉”的层面上,很难在教学上有较大的创新和突破。我们在听一些名师的课时,感觉整个课堂犹如流淌着柔美的音乐,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他们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像磁石一样,吸引着每一个学生,每一名听课者,让大家沉浸于思维的海洋和情致的天空里。名师们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境界,是和他们的潜心研究和用心修炼分不开的,这个研究和修炼的过程就是多读书,多练笔,不浮躁,不取巧,然后才有不断的新创造,真正的大创造。

“写”字当头教师会“写”才行

1. 动笔,好生存。教师“写”字当头,一写就灵。写是个习惯,万事开头难,写写就有瘾了,不信你试试。动笔是个好习惯,这个好习惯对你的生存有帮助。我就是个很好的个案。

我是干一行爱一行的人,做教师很专心,追求教师的高境界,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教书也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认可,一时风头正劲。然而,会招来阻碍,甚至有些领导把小鞋子给我穿,说一个人连牌都不会打还能干好工作吗?说人都有一好,不打牌,不喝酒……必有一个想法(野心)等等。我不陪他们打牌、喝酒、洗桑拿,自然不讨人喜欢。当时也犹豫、痛苦,我也知道这不奇怪。毛主席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有左中右。”古人也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毁之。”我小时候就看到,猪圈里几头猪整天吃吃睡睡,有一天一只公鸡跳到猪食槽上打鸣,几头猪被吵醒上来就咬,它们看不惯公鸡的不同姿势和状态。我能理解,但不肯同流,怎么办,写文章,寄出去发表,这个他们是拦不住的。我发表了,我获奖了,如江苏省“教海探航”一等奖(很有分量的教学论文奖),大地方都知道了我,他们有什么办法?那些人也只好是“老鼠掉到面缸里——翻白眼”。

后来他们不仅没有挡得住我的脚步,我的步子更大了,被教育局看重,调进了机关,不靠写,哪有出头之日?正是“我写我在”!

2. 勤写,求发展。教龄长了,经历丰富了,书也读得不算少,就要写,不写是一种浪费,不写对不住自己。新教师读书刚出来,什么也没有,更要写,立即就写,不写就落后,落后就“挨打”,“挨打”的日子是不好过的。作为教师,写了才心明眼亮有思想,写了才能有拓展发展的空间。

我有个文友,中学生时代向我办的地方《教育周刊》投稿,发表了,他的校长、老师拿着有他文章的报纸高兴地大声叫道:某某,你的大作发表了,从办公室一直喊到教室。这个学生到了大学勤奋写作,毕业后边教书边写作,书教得好,又出了两本书,一年后得到重用,学生、家长和社会相当认可,他的精神是可贵的,发展前景是可观的。

我的发展更是得益于“写”。我“文革”民办教师出道,水平一穷二白,教书非常艰难,而今天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创造,有所贡献,和我同时期民办教师出身的老教师都夸我,羡慕我,我的诀窍无他,唯有一个“写”字!

3. 妙手,得幸福。写文章是艰辛的,得到的快乐就不一般。我的体验是:写,不断提升自己,快乐;写,使自己充满自信,快乐;写,状态趋于淡定,快乐;写,生活走向简单,快乐;写,生命圆融自由,快乐……写,不只是“偶有文章愉小我”,从我无数个生长点出发,步步深刻和幸福。

有句话叫:“文章千古好,仕途一时荣。”还有一句话叫:“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我坚持努力地写,是要成为一个作家(学者)型的语文教师,建立有独特视野的宽阔的教育观、文化观,对教育、文化现象有自己的看法,对课程改革有自己的见解,关注和思索社会和教育世界里人的和非人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种种存在,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想与思想,从而带给学生深刻的影响,提供给学生一个指南针,引导着学生朝着真、善、美的终极目标行走,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未来的理想和信念。力求做一个名教师,得在写作、学习和发展上下一番工夫。这样,我们才能把开阔的文化视野,化为优质的教育智慧,才能以睿智的眼光、发展的心态去教育培养学生,才能真正给学生有益的教育和影响,也才能丰富和充实自身生命个体的意义和内涵。这样,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课堂文化和教学风格,才能建立起富有个性色彩的课堂,让课堂永远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当万山红遍的时候,去收获和享受笔底乾坤里的美好阳光。

作家(学者)梦越做越圆

1. 作家(学者)梦,教师成长的摇篮。毛主席老人家说过:一要靠枪杆子,二要靠笔杆子。我说,做教师也要靠笔杆子。教师的成长需要适合的、扎实的摇篮。我的成长就是在“作家(学者)梦的摇篮”里摇出来的,笔杆子写出来的。我做教师写的第一篇文章是县里广播稿,写学校学农田的,用了;我写的第一篇论文是谈“读写结合”的,县里教研室编的《邮教新绿》,发在扉页;我发表的第一首诗《野花》是在家乡的《珠湖》报上,写民办教师的,登载在报眼上……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我是这样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的。

我已经告诉大家,我学习了写各种文体的文章,诸如记叙文、应用文、论文乃至顺口溜、广告词,而我写得最多的是教育论文和诗歌、散文、小说。论文写作对教师的成长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文学创作是生活和文化的连接,更是教师言传身教的结果。我觉得文学作品写得还不够多,不够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我以为,落到实处就是引导孩子养成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方法和良好习惯,让学生在主动阅读中感悟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体验优秀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吸收语言精华,提升文化品位。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想方设法带学生走进字里行间,走到广博的文学空间里去,让他们真正领略到语言文字的神奇魅力。因为语言是思维和智慧的载体,当一个人有了较高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修养后,往往会激活、挖掘出他在其他领域的潜能。因此,“作家(学者)梦”做对了,这个摇篮承载着说不尽的美丽。

2. 作家(学者)梦,专业提速的“高铁”。专业提速,需要助推力。我有个课题是“做作家(学者)型老师助专业成长的模式研究”,我觉得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了“写”力和写的实践,他的教育专业成长速度就快得多,如果阻碍少而又得天时地利人和的话,就有神速的进步,我把它比喻乘“高铁”是不为过的。

“不做教书匠”是很多有志教师的共识。然而,遗憾的是,一段时期我也落入俗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俨然一个教书匠,使我的专业进程减速甚而停滞。但我始终忘不了叶圣陶、朱自清等作家、学者,他们都是老师、教授,他们的文学成就对广大读者产生的深远影响,令世人惊叹;他们的语文教学之路一直以来乃至永远都令人们钦佩。他们走的就是一条从知识型向经验型,再由经验型向作家型语文教师的典型之路。从他们身上,我发现,基础教育改革中“作家(学者)型”语文教师的重要性、可行性。而“作家(学者)型”教师正是中国语文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所以我继续做着我的“作家(学者)梦”。我重新起步后,朝着专业的方向不断提速,而没有走进蹩脚的死胡同里。这个梦,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使自己的整个知识深度和广度上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使自己的教学视野更宽广,教育科研烘云托月,文学创作积极而有意义。盘点我的2011年成果(正常工作和成绩除外),教育科研:分别捧回省、市教育科研成果大奖;先后被授予全国、省、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称号;成为扬州特级教师;论文除了发在其他刊物外,获得全国一等奖的语文课“课堂实录”在《江苏教育研究》“课堂围观”发了一个专题,连自己的“名师档案”“教学反思”和全国小语界的泰斗袁浩、著名特级教师陈萍的评点两万多字。文学创作:较长的组诗7首发在《钟山》(2011.1);有4首诗被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文摘》(2011.1)转载;分别在《青春》《扬子江》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长篇小说《母亲望着我》(有关教育、留守儿童、青春励志的)入围江苏省第六届重点扶持作品项目工程,全省一共21人。

3. 作家(学者)梦,成就未来的梯子。一名语文教师只有经常动笔,才能写出有质量的教学经验文章,才能辅导自己的学生写作文,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我又有一种胆战心惊,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感觉,我写文章,生怕又有人说我不务正业。做作家(学者)梦,仿佛是做了小偷。

有一次我发表了一篇文章,被单位某同事看到了,向领导打小报告说,他工夫真多,你找点正事给他做做。领导就找我谈话,说:“你又发表文章啦?”我说:“不是现在写的,是我业余时间和节假日写的,正好在我们比较忙的时候发出来了。”领导说:“我说你你就跟我顶嘴!不要再写了,有篇把文章证明你有这个才能就行了!”挨了一顿领导的“好心”之后我什么话也说不出,但我心里不服气:我是用你们打牌、喝酒、泡桑拿的业余时间写的,根本没有占用上班的时间。还有领导说:我要的是学生的分数,不是老师的论文!领导把教师业余写文章与工作、教学质量对立起来看,好多教师和我一样,只好偷偷摸摸地写点儿,真可悲。

是的,表面上看,我读书、写文章是自己进行文化构建,使个体化生命得到张扬,得到创造,得到发展,得到享受,得到实惠(名利双收)。但向高远处看,学生学习的重要方面是文化的构建,老师业余写作、读书正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文化构建。不知他们有没有看到,有些时候,只要我们老师勤练笔,多读书,学生也一定勤练笔,多读书。每一名语文教师,都应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写作的行家里手。“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位“作家(学者)型”教师,对学生的写作所产生的影响力是不言而喻的。而一个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教学生写作,由于没有切身体会和感受,哪怕谈得头头是道,到底隔靴搔痒,难以切中肯綮。只要我们是学者型、作家型的语文教师,就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作家(学者)型知识人才。我想即便不能,他们也会像崇拜歌星、影星那样崇拜他们的老师。事实也证明,这些作家(学者)型教师纷纷受到学生颂扬与效仿。

其实哪个名师、名校长不会写文章?我很崇拜、赞成会写文章的校长、老师,也提倡老师、学生多练笔,多收获。我走到哪里为师生的写作平台就搭建到哪里。我在曹庄小学创办红领巾广播台,播送师生的广播稿,好的向上级广播台推荐,促动师生多动笔写广播稿。我在车逻中心小学创办了《车逻教研》和《小记者报》,为全校师生提供破土的机会。在这两所学校我的学生和兴趣小组的学生作文兴趣很浓,我有文章发表、获奖,回来都请他们吃几片大糕(云片糕),“骗(片)”他们说:“你们将来比我还要高!”我鼓励全班学生投稿,县里作文比赛获奖,不断提到我班学生的名字,我和学生一起幸福地欢呼。我和学生一起投稿,比赛,看谁能获奖,发表,每次都有学生投中,全班的那种高兴无法形容,暂时没有发表的还有机会,他们就盼望写作课。寄出的稿子仿佛是寄出去的希望,一时读书、作文争先恐后,学习语文蔚然成风。学生在写作,观察事物,提炼生活,分辨美丑,给编辑写信、寄信,憧憬中精神得到升华。我在教育局机关创办《高邮教育周刊》,为全市师生提供展示的舞台,办得很成功,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周边县市纷纷前来学习,回家效仿。

老师的梦传递给学生,老师的写作成为学生圆梦的阶梯。我提倡教师多写作,多渠道写作,“阳光写作”,如写博客、黑板报、班报、手抄报等;提倡大力发展校园文学,精心打造校园文学报刊,彰显校园文学的特色和魅力;提倡营造浓烈的校园写作氛围,如社会实践、作品争鸣、写作交流、问题研讨、文化讲堂、专家报告、名作欣赏等。让更多师生直接投身到美的创造中去,并在其中陶冶情操,增长智慧,净化心灵,提升精神境界,铸就健全人格,成长为全面发展的合作型人才。

【会心】

梦好做,圆梦很难;说写不难,写成作家(学者)难。千难万难难就难在意志和时间,有了意志,拒绝平庸,不让自己下滑,时间总是有的——写在八小时以外。别人玩的时候正是我写的时候。心态要调整到“我以写为快乐”。我写我快乐,我写我存在,我写我精彩。一天不写就手痒,三天不写心就慌。语文教师要学写各种文体的文章。如果这样,料想不久的将来,我们当中,或者周边,将会有更多的教师,由教书匠转向学者型、作家型人才,也最终会带动一个集体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热潮,彰显母语的真正生命力,把自己打造成真正的名师。

当然,写得好,专业成长快,就要抓紧时间多读书。黄庭坚说过:一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 唯有大量阅读,才能使自己思想通达,视野敞亮,才能体味到哲人和大师们著作里宏深的思想,才能完成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全身心地体验生命的深邃,达到心灵的升华。

让我们在与智者的对话中、在勤奋的深度的写作中做一位学识广博、文化气息丰厚的作家、学者吧!让我们恢复曾经丧失的才情,重新提高曾经降低的审美趣味,再次丰厚曾经削弱的文化底蕴,重显敏锐的思想触角!让我们站在讲台上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伟大的称号!

作者简介:江苏省高邮市教育局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