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契合点,架设读写结合的桥梁
2012-04-29吴品新
对于读写的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韩愈的一句话则揭示得更为形象,他说:“学以为耕,文以为获。”也就是说“耕”是“获”的前提,“学”(阅读)是“文”(写作)的基础。张志公先生在谈到读写关系时说得也很明白,他说:“我一向重视写,为了写而重视读,读是为了写。”从这段论述中我们可以知道: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离开阅读的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发现有些学生书读了不少,却仍然写不好作文,这正说明阅读与写作之间存在着鸿沟。如何引导学生由读向写自然过渡呢?这就需要我们老师用心架设读写结合的桥梁,这桥梁便是读写契合点。
一、 以开头、结尾作为契合点
古人云:“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又曰:“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可见好的开头,先声夺人,引人手不释卷而急于一口气读下去;好的结尾则以高屋建瓴之势,使文章尽显其妙。中学语文课文中堪称“凤头”“豹尾”的开头、结尾俯拾皆是。教师抓住开头、结尾的巧妙之处指导学生读中学写,仿中创新,不失为一种很便捷的好方法。如《永久的悔》一文。
开头:我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我的经历可谓多矣。要讲后悔之事也是俯拾皆是……我这永久的悔就是:不该离开故乡,离开母亲。
结尾: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这就是我“永久的悔”。
这样写,开门见山,开篇点题,结尾照应开头,再次点题,能使人感到文章结构完整,浑然一体。像这样的“凤头”“豹尾”,教师应先引导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探究:你认为本文的开头、结尾有什么特点。接着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老师告诉学生:开门见山、开篇点题是一种最常见、最便捷的开篇方法;结尾再点题,照应开头,能使文章尽显结构完整之妙,并要求学生在写作中有意识地仿照这样的开头、结尾。
又如《巴东三峡》一文的开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引用民谚开头,渲染三峡一带的险恶气氛,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在写作中引用一些古诗词、谚语、歌曲开头能增强表现力,给人耳目一新之感。教师的引领,定会拨动学生的心弦。湖山中学实验点一名同学在写“家乡的西湖公园”时便用这种方法开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诗让我们充分领略了西湖无与伦比的美,我的家乡也有一个西湖公园,它虽不像杭州西湖一样闻名遐迩,但它却是我灵魂的栖息之地。”学习引用古诗兼对比开头,自然、新颖。受此启发,另一名学生在写“我的母亲”的作文时这样开头:“‘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妈。’每逢听到阎维文的这首耳熟能详的《母亲》时,我的脑海里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母亲的音容笑貌。”结尾写道:“朱自清珍藏的是父亲的背影,孟郊珍藏的是慈母手中的细线,而我珍藏的却是母亲手中的那把花雨伞。”
再如梁启超《最苦与最乐》一文,开头一组排比加设问,贴切自然,犹如信手拈来,自然地引出了全文主旨。朱自清的《春》结尾用了排比兼比喻的修辞,属于抒情式的结尾,鲁迅《故乡》结尾用耐人寻味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用了自然收尾式……这些开头、结尾都不失为“凤头”“豹尾”。
当然,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不同的文章要有不同的开头和结尾的方法,或开门见山,或巧设悬念,或引用材料,或运用修辞……总而言之,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加以指导,使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一些开头和结尾的方法,并活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
二、 以过渡、照应作为契合点
一篇文章,好比一台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显得支离破碎。教师应依据课文内容适时点拨、引领,如过渡句通常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好的过渡语能使文章衔接紧密,行文如流水般自然。一般来说,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在文章中,除了过渡句、过渡段之外,有的文章在意思转折不大或不太明显的地方,还可以采用“过渡词语”来过渡,如既然、那么、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尽管、其实等等。文章照应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在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结合课文找出文中的过渡与照应。如《少年爱因斯坦》这篇课文篇幅较长,文章却条理清晰,行文流畅,关键是作者能在事与事间恰如其分地使用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尽管如此,这个小孩子对音乐的早慧却使她的母亲大为吃惊。”“对音乐的早慧仅仅是这个孤僻孩子与众不同的一个方面,加上他对周围的事物观察又是那样细心,致使家人觉得这个孩子有点毛病。”“在这期间,使少年爱因斯坦大放异彩的,不仅有他自身的力量,还有一种外来的因素。”又如《鲁迅自传》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鲁迅这位语言大师尤其注意运用过渡句来衔接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我总不愿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其实我十八岁,旅行到南京,考入了水师学堂。”“家人希望我在经济上有些帮助,我便回国,那年我十九岁。”“一回国,我就……”再如《风筝》一文开头由描写北京冬天的现实写起,触景生情,中间回忆过去,结尾再次回到现实中的冬天,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我们在解读、赏析文章写作特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这些过渡、照应的妙用,需要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这些过渡、照应的作用,然后要求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到写作当中去,并在作文评改时细心发现学生运用的典型事例,在作文评讲时加以赞扬强化。如一名同学在作文“我的妈妈”中用两件事来表现妈妈,中间用了过渡句:“妈妈不但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我,而且在学习上也非常关心我。”又如一名同学在“珍藏的回忆”中写了10前和10年后的父亲,时间跨度大,但她在中间加了一段过渡段:“10年后,父亲已日渐衰老,他的后背已微驼,两鬓已花白,但父亲对我的爱却始终没变过。”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句话却如同一条线将两件事紧密连在一起,使文章浑然一体。再如一名学生在以“谦虚”为话题的作文中这样开头:“谦虚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明智之举,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谦虚使人进步,因为只有了解到自己的不足才会去想办法弥补它。”结尾:“成熟的谷穗低着头,成熟的苹果红着脸,它们启示我们:成功来自谦虚。”写法上前后照应,使文章脉络通畅,线索分明。
三、 以好词、佳句作为契合点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那么,文章亦不在长,有好词、佳句就成。巧用好词、佳句能使文章文采斐然,如虎添翼。对文章中出现的一些妙词、佳句,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到“三要”:一要咀嚼品尝,领悟其中的味儿,培养语感;二要广收博采,不断积累丰富词汇、辞格,掌握各种句式的特性,不拘一格,广开“语”路;三要注意学以致用,尽快将阅读中获得的养分转化为表达能力。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字字珠玑,语言技巧很高。他不说春风拂面,而说“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一个“抚摸”,巧用拟人,多么亲切;小草开始生长发绿了,先生用一个“钻”字,多么形象,充满生命力;春雨连绵,作者说“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白烟”,妙用排比、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而轻的特点。文中叠字、叠词、叠句的大量运用,更是令人回味无穷。“欣欣”“嫩嫩”“绿绿”“轻悄悄”“软绵绵”音韵响亮,节奏欢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在指导学生细细品读了这些好词、佳句后,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如要求运用比喻手法,练习写“秋雨”;老师亦可以下水示范,如写秋雨:“雨丝细细的,像绣花针,断断续续地直插入地里,又好像无数串珍珠从天上撒下来…… ”
黄蒙田的《竹林深处人家》中将竹林比作海洋,将风吹竹动比作是竹浪在起伏,从竹海经过就像是从幽暗的海底隧道经过。有位教师让学生细细品味这些佳句后,引导他们仿照课文句式,写“秋天的稻田”。一名学生写道:“秋天到了,向田野里望去,一大片一大片金黄色的稻田好像被稻的海洋淹没了,一阵风吹过,稻海上翻腾着黄色的巨浪,一浪推着一浪,就如同“黄河”后浪推前浪……从稻海经过,稻子仿佛向我点头、微笑,又好像在对我诉说着丰收的喜悦……”
在教学中,许多老师像以上这样读写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坚持这样抓读写结合,不仅使学生的语言有文采,表达富有个性,还充分彰显了学生的写作才情,从而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
四、 以思路、章法作为契合点
写字有字帖,画画有画谱,下棋有棋谱,那么写文章也应有可供借鉴的思路与章法。所谓章法,就是文章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就是文章的结构样式。好的文章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和安排妥当,各个部分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文章的章法虽多种多样,但也有“道”可循,有“格”可依。我们不妨让学生结合课文的章法写自己的文章,也许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湖山中学刘美连老师在教学《春》一文时,抓住“盼春→画春→赞春”这一章法的契合点,指导学生按“盼秋→画秋→赞秋”的章法模仿,写一篇“家乡的秋天”的作文,她班上有个学生这样写道:
盼望着、盼望着,秋风来了,秋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是秋高气爽的样子:天高了,云淡了。果子成熟起来了,天气凉爽起来了。
小草换上了金色的外衣,在秋风中翩翩起舞。田野里、园子里,放眼望去,一大片的草地像金黄的地毯。坐着,躺着,翻几个跟斗,风凉丝丝的,草软绵绵的。
枫树、油桐树、小叶榕树,披着不同的衣裳,展示着各自的风采。火焰般的红,金子般的黄,翡翠般的绿,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树叶有的像彩蝶一样在空中起舞,有的落到地上化作春泥更护花。
石榴、梨树、柿子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结满了果赶趟儿。粉的像胭脂,黄的像金子,红的像灯笼。空气里充满了果实的香气,闭上眼,嘴里仿佛已经满是甜津津的汁水。菊花也赶来凑热闹:开在田野里的,长在园圃中的,硕大的,娇小的,像来赶赴一场秋天的约会,兴致勃勃的。
田里农民也更忙了。城里乡下,工人农民,儿童老人,一个个都出来欣赏美景了,放松放松心情,观赏观赏秋色,采集采集标本,各做各的事儿去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辛勤努力,换来了丰收和喜悦。
秋天像色彩之神,使植物的色彩渐渐变浓。
秋天像丰收之神,为人们带来了累累的硕果。
秋天像欢乐之神,为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
在这里,教师在解读课文中为学生指路,在写作练笔中让学生依“格”模仿、创新,把读与写紧密结合起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教材中的许多经典文章,都应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章法的典范。我们应在教学中通过剖析课文的思路、章法,引导学生借鉴别人安排结构的成功经验,由模仿走向创新之路。
当然,读写结合的方法远远不止以上所说的这些,可以说,每个文本都有许多可以挖掘的读写契合点,可以从内容、思想上拓展,可以从表达方法上模仿应用,也以可从写作技巧上着手等等。总之,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用心架设读写结合的桥梁,在契合点上用心指导学生读中学写,写时忆读,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不仅有书声琅琅,有静思默想,还会有“妙笔生花”。
作者简介:广东省大埔县教研室主任,中学语文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