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行走在雏菊芬芳的作文小径上

2012-04-29李娟娟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2年8期

“教无定法”用来形容作文教学最合适不过了,语文教师真是各显神通,有时十八般武艺齐上阵,换来的却是“收效甚微”。在作文教学这条崎岖坎坷的小径上,作为一名普通的语文教师,我一直搜寻着雏菊的芬芳。

一、 仿写,跨出写作的第一步

作文课上,一个题目抛下去,学生常常手足无措,抓耳挠腮,表情痛苦异常。假如我帮着学生释题,指导写作思路,那么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全一个样了。站在讲台上的我,真是指导也不是,不指导也不是。

初一的时候,常给学生做仿写句子的题目,每次学生都能做得很好。想到这儿,我眼前豁然一亮——也可以仿写文章嘛。一次,我看到一篇毕淑敏的美文《我喜欢》,觉得这是一个不错的题目,可以让学生仿写。我先和学生来解析这篇文章:1. 运用排段的形式,一段一个内容,层次清晰;2. 风格朴实、清新,读来如沐春风;3. 作者的真情实感自然地流露,全文抒发了作者喜欢安适、恬淡的生活情感。接着就让学生写,尽量学习毕淑敏文章的特色。结果当然是给了我一个超大的惊喜,批阅的时候,好文章不绝于目。由此我便一发不可收拾,进行了每周一次的仿写,如《美在何方》《感受幸福》《童年笨事》等等。

仿写不仅让学生找到了写作的模式,也促使学生认真地去研读每一篇好文章。每次例文发下去,学生阅读时的全身心投入,是我从来没见过的,有的学生还做了圈点批注。这种现学现卖的效率是极高的,经过一个阶段的集中训练,学生的作文明显上了一个台阶。

作为老师要告诉学生“什么才是好文章”,树立标杆,让学生朝着这个高度进发,仿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二、 背诵,奠好写作的基石

文章如建筑,语言是建材。没有砖瓦的支撑,凝固的艺术何以拔地而起;没有厚实的语言,又何以组建漂亮的文章!

常看到学生提起笔了,才觉词藻空空,手忙脚乱地翻书,查字典,将好的词语嵌进文章,以作装饰用。殊不知,如此倒腾出来的效果是何其的生硬。其实,绝妙的语言都是自己在脑中组合后迸溅出来,在写作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的。这就是所谓的玄之又玄的灵感,灵感建立在丰厚的积累上,厚积才能薄发。有一名年轻的小学教师给我极大的启发,她自己酷爱古诗文,她想尽办法感染学生,在班里成立了两个社团,专门背诵古诗文,还适时地挑起男生女生的“背诵大战”。几年下来,学生都能自如地写诗。

白天

大海和我一样

是个调皮的孩子

海风亲我的小脸

海浪扯我的脚丫

深夜

大海摇身一变

成了慈爱的妈妈

抱着明月姐姐

背着星星妹妹

打着鼾儿

进入甜甜梦乡

这首名叫《大海》的诗谁能想到是小学生写的呢?

有了深厚的积累,词汇就会鲜活起来。所以,每周我都会介绍一段美文给学生,让他们用漂亮的字体抄在“摘抄本”上,并写下自己的读后感,然后背出来。另外,还有“每周一诗”的活动,让学生每周自行背一首古诗,每月底举行古诗词背诵大赛,我还准备了一些小礼品激励大家。时间久了,学生的脑海里贮满了珍珠一样光彩夺目的语句,写作的时候它们都争着喷涌出来。下面一首诗是我的一个学生邵歆玉写的。

走,我们一起去郊游!

迎着凉爽的秋风,迈开轻快的脚步。

走,我们一起去郊游!

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们的欢声笑语,

激扬的心啊,你在何处?

心,飞转到古镇老宅——清幽陆巷,

亭台楼阁,古色古香!

道路、牌楼,到处展示着明清时代的文化长卷,

彰显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昨天!

幽井、古木,历史长河记录着它们的幽怨与悲凉,

激励着中华儿女展翅飞翔!

心,飘舞到天然氧吧——雨花胜境,

绿树苍翠,橘红飘香!

远似红霞,近似火云,满眼一片金光,

红中透黄,黄中渗金,金秋的喜悦乐在心。

光照叶,叶遮影,树影婆娑扰我心,

鸟立枝梢望长空,与我同心欲孤行!

心,停留于“江南女子”——湖光塔影,

杨柳依依映于水,花红朵朵相伴随。

迷蒙空灵,深沉典贵,

蒙眬在雨雾,俏丽在浓阴,

飘零的树叶犹如金色蝴蝶,

飞到湖面,撩拨起圈圈涟漪。

心,萦绕于“江南志士”——太湖水乡,

怡然波光粼粼,轻拂沙鸥点点。

雄浑壮阔,排山倒海,

咆哮胆怯者,心仪豪爽人,

隐隐的青山恍若铁色兽脊,

影射绿水中,激荡起层层波涛。

迎着凉爽的秋风,迈开轻快的脚步。

走,我们一起去郊游!

山坡、公路,到处回荡着红领巾们的欢声笑语,

激扬的心啊,你在何处?

诗意十足的语言,只有一气呵成的真情流露,才能铸就如此佳作。

背诵多了,也会背出些语感,学生做阅读理解也更得心应手,语文的课堂也就少了许多愁眉苦脸,多了些许欢乐,这也是一个意外收获。

三、 读书,培养写作的气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可以造就儒雅、神韵、气质、魅力。有一位学者阐述语文很到位:“语文要引导学生欣赏文学的美丽。或如长河激浪,奔腾千里;或如高山之瀑,飞流直下;或淋漓尽致,绘形绘色;或鞭辟入里,妙趣横生;如果是抒情,应是欣然忘其形,陶然似已醉;如果是叙事,应是举手投足,皆成文章,一颦一笑,尽在不言;如果是阐理,则应是益人智慧,发人深省。”

引导学生读好书,是个关键。我推荐学生订阅《语文教学与研究》《儿童文学》《意林》《读者》等杂志,那上面常有哲理美文,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就成了我们品评好文章的美妙时光。我自己也买了许多优美经典的散文集,每遇佳作,便迫不及待地与学生分享。学生受我影响也会到处找好文章,于是每堂语文课的前5分钟,就变成了我们的阅读时间,学生轮流上讲台读文章。渐渐的我开始推荐作家,如冰心、刘墉、三毛、余秋雨、赵丽宏、张悦然等等,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习惯。就如张爱玲说过:“一天不读书,这一天就算白过。”

去听吧,学生的口中不再是些娱乐八卦新闻了,他们开始引经据典了,开始像一个哲人一样去思考了——

太阳之所以明亮,是因为它把所有的光辉带给了我们;月亮之所以诗意,是因为它在黑暗中照亮墙角摇曳的竹影;水之所以灵动,是因为它的流淌,它的透彻;人类之所以文明,因为他们懂得无尘,无欲,无私,无隐。

这是我的一个学生史益鲜作文中的一段话。好读书、读好书,让学生的精神世界随年龄一起增长,造就不凡的气质,写就深厚的文章。

四、 随笔,养成写作的习惯

朱永新市长发起的“新教育实验”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倡导“师生共写随笔”。他的“每日三省自身,写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见、所感、所思均可入文,坚持十年”的“成功保险公司”,给我随意松散的人生开了一扇窗。

是啊,一天下来,分分秒秒经历着人、事,对不少东西有着自己的想法,我们都有表达的需要,所以一有机会就会和朋友喋喋不休,何不每晚写随笔,整理一下心绪。于是我和学生约定一起写随笔,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有一个要求:要写对人事、文章或一句话的看法,要有个性鲜明的见解、观点。我们互相监督,到现在为止也积累了不少对人生的思考。

现在在作文课上,经常是学生在纸上行云流水的“沙沙”声和我在键盘上节奏鲜明的“嗒嗒”声相互和鸣。

记得第一次学生写议论文,写得实在不尽如人意。于是我就提笔写了《小议“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下面是这篇文章的节选: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多少成功人士给我们借鉴。周恩来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久久回荡在课堂,中华在他的扶持下,在断壁颓垣中屹然挺立。鲁迅决意学好医学,摘掉“东亚病夫”的耻辱帽,中国人在他的笔尖找回了精神和灵魂。陈涉的“鸿鹄之志”令他在绝境中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动摇了秦王暴政的根基,开创了农民起义的先河。

不用再多举例子了,每个人都应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摸索前行,早日为自己树立“鸿鹄之志”,照亮前面的旅程。

像静水流深的淡泊是幸福,像雄鹰搏击长空是另一番激情的人生,用“鸿鹄之志”来为自己的人生增色吧!

那也是我毕业之后事隔多年才提笔写的一篇完整的文章,文笔不免有些生涩,拿出来和学生一起阅读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当学生投来赞许又稍带崇拜的眼神,那对我真是最好的奖赏。我对学生说:“这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所以读来流畅、自然,即使没有华丽的语言亦能打动人。其实,你们每个人都能写好,就看有没有用心。如果有必要的话,请再写一篇发自内心的文章。”结果当然比第一次好很多。

我还经常将学生的文章和我的文章进行比较,生不必不如师,师未必贤于生,有几个有才气的学生,暗地里跟我较着劲,作文有了长足的进步。唯有教师善读善写,才能引导学生善读善写。让我们为做一个学者型的教师而努力吧。

在作文教学这条崎岖坎坷却布满芬芳雏菊的小径上,我的探索永不停歇!始终相信总有一天,我一回头,身后的雏菊一片绚烂!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五中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