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美育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

2012-04-29郭捷尹萍

高教探索 2012年1期
关键词:灵感创新人才想象力

郭捷 尹萍

摘 要: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是“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美育”。作为实施美育主要途径的艺术教育,在以培养“顶尖人才”、“世界最优秀的科学家”、“领袖人才”、“杰出人才”和“创新人才”为目标,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系统工程中,将进一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旨在论述艺术美育与高层次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层面、情感层面和无意识层面,并引发人的创造潜能;艺术美育不仅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感性素质——直觉、想象力与灵感等高层次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

关键词:艺术美育;创新人才;想象力;灵感;培养

艺术美育是指通过艺术教育的形式来实施的美育。美育一词,最早由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译出并定义。他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是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为强,转薄为厚,有待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1] 艺术美育的特质表现为各种成熟的艺术形态融入美育中,形成具体而特殊的媒介,直接影响人的精神层面的状态,譬如气质、性格、感情、品味等。可以说,艺术美育具有一种超常的感性力量和丰沛的情感力量,可以提升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协调与平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培养和造就高层次创新人才需要学科合力。艺术是人类心智与情感的产物,艺术美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直觉、想象力与灵感的充满着创造性活动的教育,它主张直觉式的“顿悟”,在现实生活的感性经验中直接实现超越与升华,开启着受教育者的个性化天地;艺术美育在提高受教育者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唤醒创新意识、训练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力、认知创新规律和借鉴创新方法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是系统的知识与逻辑推论,所遵循的是合理性与原则性。逻辑推论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想象力与灵感则是发现的工具。知识与逻辑难以推出新理念、新形象,发现新理念、新形象还有赖于人的直觉、想象力与灵感,即“顿悟”。艺术与科学一道,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双翼。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我们知道,美好的东西有着不可重复性,真正的艺术是不可复制的。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红楼梦》,不同的人生修为,会读出不同的个体感受与境界。贝多芬因灵感的突显而创作的传世珍品《月光奏鸣曲》就是一个最好的例证。艺术创作中的灵感、“顿悟”与“神遇”的思维模式是必然与偶然的辨证统一,是潜意识于瞬刻间的激发所溅起的思想火花,是基于丰富的生活阅历、知识的积累与艰苦的创作实践之上的豁然开朗,是一种在投入创造性活动中洞察创造者自身心灵觉醒的状态,是创造者于瞬刻间推倒旧理念并建立起新生命的主体心灵的豁然呈现,于顷刻间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艺术美育可以使受教育者在体验和感受美的过程中领悟到生命中最深的本真和美好事物的不可重复性,在对真、善、美的追求中产生丰富的想象、联想、意象和意趣等感性认识,培养珍爱生命与珍惜美好事物的情操。

作为现代人,置身于科学技术包裹的时代,置身于物质和消费的时代,如何反思我们的生命质量?如何提高社会生活的幸福感?如何通过艺术美育启迪心智,提高受教育者的感性体验能力和原创力?在以素质教育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系统工程中,艺术美育将进一步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并将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进步的直接要求。这正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与美育有关的重要精神及教育部所倡导在学校加大艺术美育研究力度的真正意义所在。

一、艺术美育与感性素质的培养

艺术美育是以培养人的艺术兴趣、美的情操和审美能力为主要任务的教育。艺术审美活动则是以各种形态美作为具体的表现手段,通过形式美传达出审美对象丰富的精神内涵,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情趣、性格、气质与胸襟,以保持受众的心理平衡、和谐与健康,使人的感性素质与理性素质相通并协调发展。因此,艺术美育具有素质教育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文性和应用性的双重功效。中国古代就将诗教和乐教与“成人”的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论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孔子看来,一个人即使接受了文化知识和行为规范的教育,但只有在接受了作为美育的乐教之后才可能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君子”、一个完整的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艺术美育主要作用于人的感性层面、情感层面和无意识层面,并引发人的创造潜能。艺术美育不仅陶冶人的情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提高人的感性素质——直觉、想象力与灵感等高层次创新人才所必备的素质。良好的直觉能力能够让我们在繁杂多变的现象面前,迅速地捕捉到在现实生活的感性经验中我们对之“敏感”的问题;想象力则是在我们过去认知的、已有的意象的基础上,去创造出新理念、新意象的能力。在以艺术或科学创造为目的活动中,想象力能将我们带入一个虚拟的、抽象的世界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愿望。作为艺术的创造者,如不具备“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想象力,则莫扎特写不出《魔笛》,贝多芬写不出《第九交响曲》,蒲松龄写不出《聊斋志异》,吴承恩写不出《西游记》。从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柏拉图的理想国到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无一不体现出想象力的神奇魅力。创造性的想象不只是知性的,更是感性的,不只是自觉的,更是不自觉的,即知性与感性、自觉与不自觉地调和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人类将不会有任何的发展与进步。想象力是我们人类能比其他物种优秀的根本原因。法国作家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没有一种精神机能比想象更能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这是伟大的潜水者。科学到了最后阶段,便遇上了想象。”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想象力可以使人享受快乐、享受惊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天才本来就是指那些十分富于幻想,具有原创力的人。天才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幻想开道的,他们在幻想的遥远彼岸获得启示之后再返回到现实之中,因而思想的跨度也极大,联想点多,触类旁通。敏锐的直觉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原创力的基石。通过艺术美育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的直觉和想象力,无疑是最有效途径。

“灵感”、“顿悟”是一种近乎无意识或潜意识的非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是对某一问题潜心钻研之后突然产生的思想火花。如辛弃疾的诗所言:“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诗化地描述了因寻觅而发现、因苦思而萌发“顿悟”的创新规律,呼唤一种艺术创造者最深的“心源”与“造化”的人文创作精神。王国维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2] 这三种境界是一个艺术家从立志立德、确立目标再到发奋努力、坚持不懈、无怨无悔,恰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最后进入第三阶段。只要能够坚持“千百度”的寻觅,只要能够实施“蓦然回首”的反思,那么,拍案叫绝的发现与豁然开朗的顿悟就会出现在眼前。[3]知识是载体,直觉、想象力和灵感是创新的催化剂。真正的艺术品,不仅充满艺术家超常的想象力,同时也饱含着艺术家对人间万象精细入微的观察、对不同现象的类比与联想以及独到的艺术表现手法。艺术家当是一个守望者,既守护人类的精神家园,又瞭望社会进程的精神走向。艺术家的天赋就在于为自己的精神世界寻找到最佳的表达方式,创造出真正具有人文精神性价值意义的作品。由此可见,艺术的精神与创新精神和人类实现自我超越的精神有着共同的美学准则。

随着社会的进步,高科技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舒适便捷的同时,当代大学生的想象力正在持续弱化,并走向匮乏,这种状况令人堪忧。现代通讯技术的发达,朋友、家人之间,千万里之外,只要拨通一个电话或通过网络视频就可以了解对方,看到对方的音容笑貌。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一个读图的时代,互联网令人获得瞬息万变的信息,我们的感知完全由变幻无穷的视觉技术所主宰。而图像的阅读只是一种表层阅读,它使人的深度思维与想象力变得贫乏。读书或者读经典书与传媒相比较,最大的长处是读者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创造一个符合自己审美习惯的审美对象,它可以开启读者的个性化的天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类似乎已不再需要太多的想象。想象似乎成为一种多余的、事实上并不需要的东西。人类过度的依赖科技而不再专注于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大概只有在面对艺术的时候,才把感受与想象作为一种必需。那么,如何唤醒与增强大学生的想象力呢?笔者认为,应让大学生经常地面对艺术,游弋在艺术精品所提供的自由想象的时空中。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讲解艺术精品时能够展开精辟的分析,学生在鉴赏艺术精品时能够作深度的解读,那么,学生所得到的训练就不仅仅只是想象力与灵感,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观察力与判断力等构成创造潜能的其它要素,也将得到有效地培养和提高。有选择地开设一些艺术创作课,如诗歌写作与朗诵、歌曲的创作与演唱、音乐编辑与制作、书法、摄影等等,让大学生充分地体悟艺术创造的艰辛与喜悦,将自己的生命如花朵般绽放,把生命的潜能,做最大能量的释放;让我们的艺术美育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走进社会、走进优秀的传统文化,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

二、艺术美育启迪心智

心智是辨证存在的感应体和知觉体,是心灵与智慧的融会贯通。中国古代哲学所论及的心智其实就是“悟性”,一个由心而生的觉悟能力,即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综合思维能力。它涵盖了“哲学”对已知事物的积累和储存,结合了“生物学”的大脑的信息处理,运用于为实现某种动因而从事的智力和潜能力的“心理”活动,如感受、观察、理解、判断、选择、记忆、想象、推理,而后依据感知指导其行为。哲学家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因为感知的存在,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与人之间的心智力量也存在着极大的差异,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从潜意识中调用与其思想相符的资讯,这些资讯又影响和作用于他的身体反应,这是构成丰富多彩人类社会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心智掌控着他的情绪和境界,影响着他的事业、财富、婚姻和健康,与他的人生幸福有着密切的关系。

艺术美育对于心智的启迪有着独特的作用。人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统一的基础之上的。在以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培养目标的系统工程中,科学和艺术互相启迪,共同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所追求的目标当是真理的普遍性与美学的“共通感”。据统计,许多有成就的科学家都热爱艺术,有的还具有良好的艺术修养。在世界各科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的科学家都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世人普遍相信,艺术家都具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但凡艺术大家,都具有第六感官,他们是人世间最为“敏感”的族群。许多科学家将爱因斯坦的研究方法称为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探讨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的关系,应有两重意义: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及统一性。可以说,他的许多科学难题都是在音乐的启迪下得以破解的。在有多种方案供他选择时,他倾向于选取“最美的”、“对应的”答案。他说:“这个世界可以由音乐的音符组成,也可以由数学公式组成。”爱因斯坦对音乐的理解与他对科学的把握是完全一致的。科学揭示物质世界的未知与和谐;音乐则揭示人类精神世界的未知与和谐。达·芬奇是一位美术与科学结合的文艺复兴时期多才多艺的巨人;歌德既是诗国的王子,又是科学的天才。这三位科学巨人在不同的领域共同印证了科学与艺术的共同基础,构筑起人类的创造力。

艺术活动有两种特征:一是生命的自娱和内在精神的艺术表达。一个人灵魂里发生的事情,是最独特、最具个性化的,因此,必需寻求相对应的最独特、最具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艺术的创新也就成了必然,当然重要的是艺术家灵魂的丰富与独特。艺术这种精神性的事业,最后都要看人格,人格伟大才能创造出伟大的作品。另一种是消耗生命以谋求外在的利益。一个人若因客观所迫或主观的欲念而过于劳心劳力于外在功利,前一种活动就必然被压抑,久而久之,性灵终被磨灭,这样的人即使以绘画、写作为毕生职业,其作品必定缺乏生命力和艺术的光辉,最终也只能成为一个从事功利活动的匠人。艺术原是生命的自由活动,在此意义上,每个赋有正常生命本能的人都具有广义上的艺术创造的潜能。可令人遗憾的是,在大多数人身上,这种潜能始终未得到发掘,甚至因生活的重压、职业的限制、功利的追逐而萎缩。在当今这个极端功利的社会,人们都忙于追求外在目标,试问又有多少人有真正的内在生活?这个问题不解决,所谓创新不过只是一个外在目标而已。如果一个人的性灵和智慧足以抵抗功利世界的重压与诱惑,陶然于生命的自娱与灵魂的艺术表达,那么,无论他是绘画、写作或是歌唱,他都能有滋有味地生活在一个真正意义的艺术世界里,度过一个幸福的人生。毫无疑问,他的作品也一定能在社会上产生有益影响,但这并不是艺术家所刻意追求的目的,而只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

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启迪心智的最美好的特质。这个世界被好奇的眼光照耀得色彩斑斓,充满求索的欲望。艺术美育可以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艺术史论,走进艺术的殿堂、走近艺术大家。对美好的事物与形象的追求最能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的愿望。创造欲是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是才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凡天才必定是一个非常热爱工作的人,对自己选定的事业,会乐此不疲,欲罢不能。因为,这是由他的精神欲望所发动的,他只愿听从心灵的吩咐,去做那些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但天才的勤奋不是勉为其难的机械式的劳作,而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创造潜能的自然释放。“勤奋来自天赋。”真正有天赋的人,他的勤奋不仅仅是在做苦功,他力求尽善尽美,其中必定包含艰辛,但他能从艰辛中享受到创造的喜悦和满足。因为这其中有爱,他能从给予中收获幸福。真正的艺术家创作时几乎都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天才的勤奋与凡夫俗子追逐功利的操劳的区别就在这里,这在某种意义上像是上帝在给他指派任务,蕴涵着某种神性,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内在的潜能,这种状态最容易出成果,仅此一项足以让他淡然于生前的功利与身后的名望。这就是艺术美育的众生所需,功德所在。

有人说,画家一辈子都在做一幅画,如郑板桥的竹,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每一次他们都在力求画得更好一些,更能传达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表达的方式在更新,基本的精神内核没有变,但正是通过这种表达方式的更新,精神内涵也越来越丰富和深刻,心智也越成熟。

人的感受性是天生的,每个人都有过那种奇妙的瞬间的感觉,可绝大多数人抓不住那种奇妙的瞬间,日常琐屑的生活把他们的感受冲走了,他们来不及、也顾不上去回味和体验那种奇妙的瞬间感受;有些人抓住了,但不能赋予形式,表达不出来;只有极少数人既能抓住,又能赋予自己感受以适当的表现形式。天才与聪明人、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此。也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有很好的感受性,但其中只有极少数的人能为人类文化宝库留下珍贵的东西。

三、艺术美育与“情感净化”

艺术美育是在感性与知性的基础上开辟一个新的情感领域的教育。情感素质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中显得尤为重要,它时刻伴随着人的精神生活,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关怀和互相帮助,其本质力量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审美活动使人的情感世界得到改造、培育,美育就像一个大熔炉,把人的价值观、人生观放在这里重新溶化,化做时代所认同的理想的生活方式。艺术审美中情感与思想是融合为一、不可分离的。调查显示,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除了智商之外,还有许多非智力的因素,即智力与情感辩证统一的综合心理素质——“情商”。

音乐、诗歌、电影、戏剧等文艺形式都具有寓教于乐,净化心灵的功能。实施情感教育和净化教育就是经由情感启发、情感震撼而净化心灵,从而实现以情育情、情智交融的目的。以情育情是实施情感教育和净化教育的基础,情感教育和净化教育是借文艺作品中深刻的人文意蕴、情感力量启发、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宽容与豁达,学会爱与被爱,以文艺作品中优秀的艺术形象作为自己学习的楷模,从而达到提升人格的目的。由此可见,以文艺的教化功能实现对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和净化教育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艺术是人文性最深刻的表现,是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人类精神在最高层次上是共通的,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本质上是没有国界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当一个艺术家以自己的方式进入到这个层次,为人类精神创造出了新的表达,他便在真正意义上推进了人类艺术的进程。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有两件事最为重要:其一,要有真实、丰富、深刻的灵魂生活与博大的人文情怀;其二,为自己的情感世界寻找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前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其作品的精神价值,后者所达到的高度决定其艺术价值;前者是艺术中的真,后者是艺术中的美。艺术作品中对美好事物的憧憬和向往,真挚感人的人间之真爱、人性之善良、生命之美丽,既启迪人的聪明才智,也让人学会感动、学会珍惜、学会爱与被爱、学会宽容与豁达,其终极目标当使人的心灵和灵魂得到净化与升华,让人拥有健康和谐的情感生活以及幸福的人生。

科学或艺术发明都是在孤独与寂寞中呕心沥血的结果。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做大学问,必须拥有博大、平和的胸襟和足够的承受力。“寂寞”乃创造者的宿命。因此,自甘寂寞也就成了创造者的必备素质。精神探索是最具个性化、最独特的灵魂的事业。精神探索者不但要有足够的天分,还要具备足够的承受力,要耐得住寂寞与清贫,不受功利的诱惑,才能做真学问,才能创造出具有精神性价值和精湛艺术表现的好作品。一是创造力,二是在细节上特别严谨、认真。对你所喜欢的工作,要精益求精,做到最好,稍微有偏差就会难受,就像有工作中的洁癖。力求完美,大师的品质都要这样。在精神探索者的眼中,凡是不屑于放进自己精神领域里的东西,就坚决不写,不管它们能给自己换来怎样的外在利益。尼采说:“艺术是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不过,艺术家这样做不是有意识的,只是结果,他的作品阐述了生命的意义。哲学家从理论上解释和证明这个意义,而艺术家是在创造出另外一个有意义的世界。”

精神探索者要与万物交谈。人习惯于以万物的主人自居,把万物视为自己认知和利用的对象。海德格尔把这种对待万物的方式称做“技术的方式”,他呼吁人类应摆脱“技术方式”的统治,与万物平等相处。在“技术方式”的统治下,世界万物都失去了自身的丰富性和本源性,缩减成了满足于人类某种需要的功能化的存在。在观赏者眼中,再美的花朵也只是花朵。唯有当观赏停止,倾听和交流开始之时,花朵、小草、树木、溪流才会对你显灵和倾诉。两颗具有同样爱的灵魂相遇了,则花朵更鲜艳,小草、树木更葱绿,溪流也更清澈。尼采诗意地描绘这种境界:“这里一切存在的语言和语言宝库向我突然打开;这里一切存在都想变成语言,一切生成都想从我学习言谈。”对于精神探索者而言,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眼光。没有这个眼光,创作一辈子也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作品,世界再美丽富饶也是别人的。有了这个眼光,就可以用它组织成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一个艺术家的存在理由和价值就在于发现了一个别人尚未发现的新大陆。

反思现代社会工业化、商业化冲击下的文化形态,对我们当下的艺术美育应该有相当意义的启示。在功利主义泛滥的今天,竞争日趋激烈,精神压力不断增大,很容易使人的内心世界失去平衡,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因此,通过艺术美育净化人的情感也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当我们通过艺术审美活动增加了情感体验和对美的追求时,我们在对世界功用的审视中就会慢慢地增添优雅、条理与和谐。这是一个需要重视培养感性素质与情感素质的时代了,通过艺术审美活动,使人的情绪得以宣泄和表达,畸变的心态得以矫正,扭曲的人格变得纯真。通过艺术美育净化人的负面情绪,让人学会欣赏并热爱生活,耕耘出一片绿色心田。

参考文献:

[1]王国维.人间词话[M].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33.

[2]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6(1).

[3]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 陈志萍)

猜你喜欢

灵感创新人才想象力
看见你的想象力
打开新的想象力
如何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灵感
游走在音乐创作间的顿悟
让课堂充满创新活力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嘿,来点想象力——读《跑酷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