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恰恰”另解
2012-04-29戴军平
戴军平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诗之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其中“恰恰”一词当作何解,众说纷纭。徐育民《一首优美的交响诗》训为“正好、恰巧”。马茂元《唐诗选》、新版《辞海》和《汉语大词典》都解为状鸟鸣声的象声词。王镆先生《杜诗“恰恰”别解》不赞同以上两种看法,认为应该解释为“密密”。在《诗词曲语辞例释》(2005年增订版)一书中,王先生重申旧说。
要探讨此句中“恰恰”的确切含义,先要从“恰”的本义说起。《说文新附》:“恰,用心也。从心,合声。”《玉篇·心部》:“恰,用心也。”《广韵》卷五:“恰,苦洽切,用心。”可见,“恰”的本义就是用心。“恰”字还可以连用,唐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十:“恰恰,用心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十三:“恰恰,用心也。”卷八十六:“恰恰,用心貌也。”笔者认为,杜诗“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恰恰”也应该解释为“用心”。“自在娇莺恰恰啼”就是“自在娇莺用心啼”的意思。
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是笔者的发明,宋朝人朱翌早就提出了。他在《猗觉寮杂记》中说:“杜云:‘自在娇莺恰恰啼。说诗者谓:‘恰恰,莺声也。,《广韵》云:恰恰,用心啼耳,非其声也。”按朱翌所引《广韵》有误,《广韵》原文是“恰,苦洽切,用心”。此句疑脱。“恰恰,用心啼耳,非其声也”应该是朱翌的话。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也注为“恰恰啼,犹着意啼”。“着意”跟“用心”一个意思。
除朱翌外,对杜诗“恰恰”作鸟鸣声的解释,后来也不断有人提出怀疑。如清代的施鸿保、翁方纲等。徐育民认为:“用‘恰恰形容美丽的莺歌声,总觉不当。”从生活常识看,黄莺的鸣声宛转动听,与“恰恰”的读音实在相去甚远。
王镆先生将“恰恰”解为“密密”,一个重要的根据就是蒋礼鸿《敦煌变文字义通释》收有“洽恰”一条,释义即为“密集”。王镆先生认为:“‘除恰与‘洽恰或‘狎恰不过是一个词的异形或一声之转罢了。”这个结论似乎稍嫌武断了一些。
《汉语大词典》也收录了“洽恰”和“狎恰”。“洽恰,密集貌。”例举唐白居易《吴樱桃》诗:“洽恰举头千万颗,婆娑拂面两三株。”“狎恰,密集、拥挤貌。”例举唐韩愈《华山女》诗:“广张罪福资诱胁,听众狎恰排浮萍。”和宋苏舜钦《检书》诗:“鱼子或破碎,蚕儿尚狎恰。”“洽恰”和“狎恰”两个都是叠韵连绵词,“狎”是“胡甲切”,“洽”是“侯夹切”,它们的读音是一样的,相当于今音xia。无论从读音还是从上面句子的意思看,说它们“不过是一个词的异形或一声之转罢了”,是站得住脚的。但“恰恰”与“洽恰”、“狎恰”并不一样。“恰恰”是个叠音词,“恰”字既可以单用,也可以连用,而且“恰”在《广韵》里是“苦洽切”,相当于今音qia,与“狎”和“洽”读音xia相差很大。说“洽恰”和“狎恰”是“恰恰”的异形或一声之转值得商榷。
在《汉语大词典》里,“恰恰”有四个义项:一,用心貌;二,融和貌;三,象声词,莺啼声;四,正好。王镆先生举了四个例句(1.“恰恰金碧繁”。2.“恰恰-莺啼”。3.“恰恰新莺百啭声”。4.“恰恰缕金裳”),认为其中的“恰恰”都应该解作“密密”。而根据《汉语大词典》,例句1的“恰恰”是“融和貌”的意思。例句4应该与此同。例句2和3则是形容莺啼的。
考杜甫之前乃至整个唐代的诗人作品中,“恰恰”都没有表示鸟鸣声的用法。如果一定要说杜诗的“恰恰”是形容莺啼声,那也只是个孤例。古诗中形容禽鸟呜叫的象声词,早先只有“关关”、“喈喈”、“交交”、“嘤嘤”等,如《诗经》“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交交黄鸟,止于棘”,“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值得注意的是,王维是跟杜甫同时代的诗人,他描写黄莺用的是“唧唧”。王维《青雀歌》:“犹胜黄雀争上下,唧唧空仓复若何?”黄雀就是黄莺、黄鹂。
“恰恰”大量出现,用作象声词,形容鸟鸣声,是从宋代开始的。如宋代洪适《次韵陈留闻莺》:“恰恰啼莺马上听,凝云欲雨晓寒轻。”《生查子》:“娇莺恰恰啼。”宋汪元量《鹧鸪天》:“轻便燕子低低舞,小巧莺儿恰恰啼。”《清明》:“都下纷纷跃马,湖边恰恰啼莺。”但同样是宋人的朱翌就提出了怀疑,已见上文。宋以后的诗人们继续这样用,如元张可久《水仙子·春愁》曲:“景中情谁唤起,听西园恰恰莺啼。”明胡奎《游春词》:“杏雨不沾泥,流莺恰恰啼。”明解缙《闻莺》:“惊觉蘧蘧梦,频闻恰恰啼。”清沈湘云《踏莎行·送春》词:“恰恰莺啼,喃喃燕语,商量欲倩东君住。”例子不胜枚举。很可能杜甫的本意“恰恰啼”只是“用心啼”的意思,后来的人误解了“恰恰”的意思,以为“恰恰”是用来描摹莺啼声的。宋代距离杜甫的时代已经久远,人们对“恰恰”一词的本意“用心”已经不太清楚,又因为杜甫在中国古代诗坛上的巨大影响力,诗人们也就跟着用“恰恰”,以致习非成是,谬种流传,“恰恰”就真的产生了“象声词,莺啼声”的意思。
类似“恰恰”一样,误解前人原意,习非成是,谬种流传的例子是不少的。偶阅《梦溪笔谈》,就发现了一则。
《庄子》言:“野马也,尘埃也。”乃是两物。古人即谓野马为尘埃,如吴融云:“动梁间之野马。”又韩僵云:“窗里日光飞野马。”皆以尘为野马,恐不然也。野马乃田野间浮气耳,远望如群马,又如水波,佛书谓“如热时野马阳焰”,即此物也。后人误解了庄子的原意,以为“野马也,尘埃也”是说野马即为尘埃,于是唐代的吴融、韩僵等写诗就用“野马”代指尘埃,闹了笑话。从庄子时代算起,谬种流传了一千多年,直到宋代的沈括才予以纠正。
如果以上说法不误,杜甫诗“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就应该解作:流连嬉戏的蝴蝶在花丛中时时翩翩起舞,自由自在的黄莺在枝头用心啼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