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古文翻译应该养成的三点意识
2012-04-29李新昌王娟
李新昌 王娟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历年高考考纲中一个重要的考点,同时也是一个难度较大、考生失分较多的考点。近几年高考试卷中一般设置的分数是8-10分,所占的分值比例是很高的。笔者从近几年的高考备考指导教学中发现,学生失分的原因并不是文言基础知识不牢靠,而是备考练习时缺乏正确的得分意识的引导。如果学生具备了充分的得分意识,就会免去很多无谓的失分。具体来说,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翻译考点的得分意识应该包括以下几种:
一、采点意识
从近几年的语文高考试题中,可以发现每一个要求翻译的语句中总有几个关键性的点,也就是说每一个要求翻译的文言语句中都会设置几个关键性的词语或特殊的句式。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特殊的句式就是所谓的得分点。只要考生能够把握这几个点,就可以全面把握文言语句的意义。而高考评卷是以点带面的,也就是说阅卷教师首先抓几个点,只要这几个点没有问题,整个句子就不会出现问题。从考生的翻译实践中也可以看到这种现象。因此,考生在文言语句翻译时必须树立采点意识。只有树立了这样的意识,才能在答题时有意识地去注意这些关键性的点,才能全力以赴地积极思考、准确翻译。那么,文言翻译语句中常见的得分点有哪些呢?
1.重要的文言实词。文言翻译中重要的实词包括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偏义复词等。在具体的翻译训练中我们要注意这些实词意义的准确解读,特别是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如:
例1.兄为君则君之,已为君则兄之可也。
译文: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国君礼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就用兄长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2008年全国一卷)
例2.且又大购之,皆不获,有司苦之。
译文:并且又大力悬赏(缉捕)盗贼,都不能捕获,主管官吏对这件事情感到苦恼。(2008年湖南卷)
例3.时既与梁通好,行李往来,公私馈赠,一无所受。
译文:当时已经与梁国互通友好,使者往来的时候,官方和私人赠送的礼品,(贺兰祥)一概不接受。(2010年安徽卷)
2.重要的文言虚词。高考文言翻译中,除了考纲中规定的18个必须掌握的文言虚词外,还应该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如所以、特、比、既等。
例1.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
译文:委身在偏远的地方,只不过是称霸的人的臣子罢了。(2010年湖南卷)
例2.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
译文:近来告诫你千条万项,为什么临事却又背离、错乱!(2008年江苏卷)
例3.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译文:后母回来,只见女儿抱着院子里的树睡觉,也就不再怀疑她了。(2010年天津卷)
例4.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译文: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2008年宁夏卷)
3.特殊的文言句式。这在高考文言翻译中始终是一个难点,主要是因为它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征有较大的区别,学生在翻译时容易忽略而直接按照古汉语的语序进行翻译,结果失分。高考考纲中规定必须掌握的特殊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等。近几年的高考北京卷和上海卷均对此单独设题,其他省份则仍把它融会在语句的翻译中进行考察。如:
例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被动句)
译文: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2008年江苏卷)
例2.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宾语前置句)
译文: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2011年天津卷)
例3.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状语后置、主谓倒装)
译文:用嫁时的衣物给她穿上入棺(装殓了她),我家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2010年江苏卷)
4.修辞手法。近几年的高考文言翻译中出现了一些古文修辞手法,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这些修辞手法,而采用直译的方式肯定会出错。所以,在古文翻译中必须把修辞作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得分点来对待,了解一些常用的古文修辞知识。从近几年的高考来看,试卷中出现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借代、互文、拟人、合叙等。
例1.比到,其下仅有在者,皆体发癯焦,人不堪视。(合叙)
译文:等到到达的时候,他部下中还活着的人全都身体瘦弱,毛发枯焦,人们不忍心看。(2004年重庆卷)
例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借代)
译文:陈治中骑着跛驴,当时还是平民,看到吕先生风采神韵高洁简淡,就问道:“莫不是吕徽之吧?”(2011年四川卷)
树立采点意识是古文翻译得高分的关键。这需要在平日的训练中加以强调,进行细致的指导。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必须熟悉教材中重要文言现象,这是基础知识。只有这样,做题时才能稳重、沉着,迅速找到译句中的得分点。
其次,要善于抓住译句中的标志性词语,特别是特殊句式,如判断句的标志性词语“……者……也、者也、乃、也、本”等。可以说只要在译句中出现了特殊句式,它必定是一个重要的得分点。
再次,在具体的备考指导中系统化地提供文言修辞知识。虽然我们在教学中也涉及了古文修辞知识,但毕竟是不系统的,只是遇到一个说明一个,学生这方面的意识相当薄弱,所以,在备考中必须加强指导。
二、语境意识
众所周知,任何一个待译的句子都是出自选文,都是具体语境的产物。所以绝对不可以脱离语境来孤立地翻译句子,否则会出现不必要的失分。具体来说,翻译中的语境意识包括两个方面。
1.句内语境意识。主要是确定句子中某一个有较高难度的词语的具体意义。在大致明了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对句子中个别字词的确切意义需要仔细斟酌,一般是多义实词的形态特点或词语的活用现象。
例1.(何子平之)母本侧庶,籍(户口册)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日:“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持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
在这段文字中,“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是什么意思呢?“州中”、“有微禄”、“当”、“留”都是不难理解的,难的是“差”、“启”、“相”这三个词。“差”是个多音词,这里该怎么理解?“州中”既在州中;“有微禄”,有少许俸禄。可见“差”应读chai,为当差之意,即任职。“启”有打开、陈述等意,因为要向上陈述某人之任职,所以应理解为“禀告”。“相留”,自然不是
互相挽留,而是挽留何子平。于是全句该理解为:在州中任职有少许奉禄,将禀告上司挽留你。
2.段落语境意识。也就是上下文意识。在待译句中有些关键性的地方如果离开具体的语境就有可能发生较大差异。
例1.2007年上海卷中翻译“不矜小节”句中的“矜”字意义,教材中有“怜悯”之意,“凡在故老,犹蒙矜育”(《陈情表》);有“夸耀,自夸”之意,如“虫翘然矜鸣,似报主知”(《促织》);有“戟柄”之意,“锄粳棘矜,非蛞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依此意都讲不通,但通过语境,了解到下文“默语无常,时人或谓之狂生”,不注重小节,而被别人称为“狂生”,由此可以推断,此处的“矜”应解释为“注重”。
三、语法意识
这里的语法意识既指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意识,也要有现代汉语语法意识,更要有古今汉语语法转换意识,要时刻注意译文中的语法转换问题。
1.古汉语语法意识。利用占汉语语法可以很快掌握句子中的重要语同意义,特别是词类活用现象的判断。下而以名词为例来说明。
例1.庭除甚芜。除:废弃。(2005年浙江卷)
简析:“除”作形容词“芜”的主语,应是名词,解释成动词“废弃”是错误(正确解释是“台阶”)。即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
例2.崔杼相之。相:辅佐。(2005年北京卷)
简析:“相”有动词、名词和副同三种词性,片j在“之”字前,是动词,解释正确,也就是说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解释为动词。
这样的语法知识对于实词题的解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对于古文翻译同样如此。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明确的意识。
2.现代汉语语法意识。这主要是针对翻译成现代汉语后必须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不能出现病句。同时,这对于古汉语中省略句式的把握特别有效,特别是省略的是一些关联词语。
例1.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译文:(如果)能施展自己的抱负,(就)和天下百姓一起实行自己的抱负;(如果)不能实现自己的志向,(就)走自己的路。(2008年福建卷)
本句的翻译如果缺乏语法意识就无法对句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很可能把括号中的关联词忽略,而没有这些关联词语的帮助在现代汉语中就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3.古今汉语语法转换意识。也就是在两种语法间的转换要灵活,凡是与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不相符合的语句在翻泽时都必须转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的语句。
例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
例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下天笑。(《屈原列传》)
简析:例1“是以”是“以是”的倒置,“臣未之闻也”是“臣末闻之也”的倒置,翻译时都要顺过来。全句可译为:仲尼的门徒没有说过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因此后代没有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样的事。
例2.“兵挫地削”、“为天卜笑”都是被动句。全句可译为:(楚怀王)军队被挫败,土地被割削,失去了楚国的六个郡,他自己也死住秦国,被天下人嘲笑。
总之,在古文备考复习过程中必须树立采点得分意识、语境意识和语法意识,唯有如此才能在高考中取得较为理想的成绩。
(作者单位:灵璧师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