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优质课的独特内涵及本质特征
2012-04-29张小忠
张小忠
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语文教师基本实现了教法研究向学法研究的战略转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进一步得到确认和巩固。为了提升语文教学质量,使语文课真正起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语文优质课的建设已经提上计时日程。从理论上明确语文优质课的内涵、特点和规律,成为当前语文教育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伪语文课”与“泛语文课”
审视当前的语文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弊端:
1.伪语文课
“伪语文课”表面上是语文课,实际上已经使语文课变味和异化:或是片面追求语文知识的反复堆砌和语文技能的机械操练;或是一味挖掘教材的思想内涵和教育价值;或是热衷于课堂上教师“莺歌燕语”、课下学生不知所从的美学鉴赏;或者把语文课直接上成了写字课、朗读课、作文课或讨论课。
“伪语文课”这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做法,已经偏离了语文教学的轨道,既违背了语文教学的特有规律,也无视语文教学旨在培育学生语文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宗旨。
2.泛语文课
“语文课不是政治课,语文课不是德育课,语文课不是审美教育课,语文课不是思维训练课,语文课不是天文地理课或其他自然知识课,语文课也不全是语言课、语文知识课或文学课。”泛语文课使语文课扭曲和变形,结果使语文课“四不像”。譬如,教学《死海不死》,做个往杯中放盐的实验就结束了,课文的语言特点和思想内涵却避而不谈,把语文课上成了实验课或化学课。语文课上唱歌的、做游戏的、演小品的,不一而足,好不热闹,有不少教师乐此不疲。
“泛语文课”一味夸大语文教学的综合性,“把语文课教成其他知识的拼盘,或把语文课异化成其他学科的‘保姆。”其实,语文课不能包揽一切,它具有自己特定的内涵和教学功能。
二、语文优质课的独特内涵及本质特征
(一)语文课及语文优质课的独特内涵
“语文课是一门以学习祖国母语为前提,以提高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重点,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己任,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基础课程。”
语文优质课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目标明确,积极钻研教材,通过编者、作者、教师、学生之间的多层对话和互动交流,以及通过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读、写、听、说的言语实践活动,达到的一种师生配合默契、思维活跃和效果理想的语文课程形态。
(二)语文优质课的本质特征
(1)以语言学习为根本
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离开了对语言文字本身的揣摩、涵泳、品味和应用,也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本真和韵味。“语言是语文课程的核心内容,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是学习语言,其他一切内容的学习都必须从属于语言学习,都必须围绕着语言进行”,把语文课上成了“政治课、地理课、科技知识课,就是人们没有认清语文课的核心内容。”学习数理化要借助语言,但是数理化老师并没有把自己的课上成语文课,因为语言学习不是其核心内容。而语文课之所以是语文课,就是因为语言不仅是手段,同时也是目标,语文课程的着眼点既在内容也在形式。因此,“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母语能力的语文学科,以语言文字为主要的学习对象”譬如,《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能上成政治课,《鸿门宴》不能上成历史课,讲授它们的基本目的,既在于学习其思想内容,也在于学习其表达形式。因此,语文优质课以语言学习为根本,以学生的读、写、听、说等言语实践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
(2)以人文关怀为旨归
“人文,作为一种性质或精神,只能渗透于某一具体可感的实体之中。‘人文是政治、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美术等课程的基本特征,因而也可以将它们统称为人文课程,而与科学课程有所区别。”不仅如此,“人文原在语文之中,它渗透于对语言文字正确理解与运用的整个过程。言说活动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种人与人的对话,他者的存在是‘我的条件,也是言说的存在条件。读写听说不是单纯的眼睛、耳朵、嘴巴、手指的活动,它们更同时是心灵与头脑的活动,是一个完整的人的活动,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活动,因而,人与话语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那种把人文和语文游离开来的观念和做法(即使旨在强调二者的结合),只会把人文变成僵死的教条,而难以收到人文教育应有的效果;同时也使以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为基本内容的语文教育成为一种单纯的工具操作技能的训练而低效甚至归于失败。”人文教育涉及人的思想感情、精神品格和文化修养,很自然地渗透于学生的读、写、听、说等言语实践活动之中。语文课应追求“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理解其需求、赏识其个性、激励其潜能、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缘此,一堂优质的语文课应嗅出“三味”:语文味(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人情味(有情趣;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书卷味(有浓厚的文化气息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3)以自然创新为关键
语文优质课崇尚语文教学规律与学生认知方式、思维特点、兴趣习惯的内在统一,注重课程、教材、教学方法的和谐一致。语文教学重点、难点、疑点与切入点的统筹兼顾,语文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的匹配一致,作者、编者、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交融和自然协调,是语文优质课的最高境界。而且,没有创新,就失去了语文课本身的生机与灵性。如师生关系上的创新,“互动式”的语文活动,“是语文教学实施最艰难、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智慧、最能体现语文教学实施的艺术性的地方,也是最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能力、语文素养提高的途径。”因为语文课的本质在于让学生与生活接触,产生自己的思想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情达意。
(4)以有效学习为标准
湖北大学教授吕胃源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因此,有两点必须明确:一是哪些教学行为是有效的,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什么;二是单位时间内(一节课),学生学到了多少。“效”隐含“效率”和“效果”两种含义,“语文教学要讲效率,但其最终目的应该是追求效果。”有效语文教学是以学生的有效学习为基准的,“学生的收获必须是评价一堂课好与不好最重要的标准,必须放在第一位。在这个前提下,再去考察课堂效率、科学性、准确性等方面。”因此,“好的语文课应该回归本真,那种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没有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课不是好课……好的语文课堂应是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小眼发亮,小脸通红,小手频举,小口常开……课堂充满着真诚的对话,热烈的讨论,琅琅的书声,愉快的笑声。”
同时,活跃的思维状态,有效的师生互动及对话交流,是语文优质课的重要标志。“语文学习的真髓无外乎‘兴趣、习惯、多读、多写,我们在多大程度上让学生认识到这点并习得它,这便是我们需要认真反思的地方。……好的语文课堂,我们应该感受到这样的境界——学生能主动与老师平等地对话,有思想的碰撞、心灵的交流和情感的交融。”在这种情境中,教师“见解独到、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学生或怦然心动,悠然心会;或豁然开朗,浮想联翩。
朱绍禹先生认为,语文优质课应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教师以和谐的语言和自然的教态,把学生带入到这一堂语文课的学习境界中。二是整堂课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处在互动状态,教师始终发挥组织和指导作用,相机诱导,适当启发,点拨在恰当之际,讲析在难点之处;学生有自学,有讨论,有探究,始终处在积极动脑、动口、动手的主动地位,而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又紧紧围绕着教材进行,并适当地加以联想和扩展。三是整堂课有条有理,和谐自然,生动活泼,扎扎实实,语文味很浓,人文性又很强,使学生和听课教师都感到是一种享受。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