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约而不简单
2012-04-29朱玉凤
朱玉凤
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语文教育并不复杂,无非是写一笔好字,读一本好书,作一篇好文章。大多数学生则感觉语文学习太难,写不好字,读不好书,作不好文章。老师的理解自然高屋建瓴,学生的感觉也并非空穴来风。那么,是什么遮蔽了语文教育的本来面目,使得原本应该最最“亲民”的一门学科,变得面目可憎呢?这看似一个小问题,仔细想想,却实在是一个大的无法说清的现象。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方法,语文评测的目的、要求、过程,语文教学的对象、手段、载体都与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此以外,还有诸多影响语文教学的主客观因素。
笔者无意也没有能力去系统探索个中原因,只想就每天奋战的45分钟课堂时间略作思考,希望通过建立一种“简约而不简单”的语文课堂教学风格,还语文学科“亲民”形象。
“简约而不简单”是一种深入浅出的教学境界。这种“简约”并不是简单的课程空间的压缩和简化,而是课程空间的扩大,是一种更深广的丰富,她就像中国画中的留白手法,“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如何达到简约的效果呢?
一、教学语言的“简练”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前提
简练之美是语言艺术的一个高峰。不同领域的交际语言都有简练的要求,但是教学语言的简练具有特殊的意义、特殊的要求、特殊的魅力。
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时间,在语文课堂上要解决“导入新课,探究学习,情感升华,拓展延伸”等几个环节。如果教师的语言“啰嗦”、“口头禅”太多,就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破坏教学语言的连贯和流畅,浪费课堂有限的时间,影响学生表现自己的积极性。在语文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教师要惜语如金,反复锤炼自己的语言,问题语言要导向明确、过渡语言要自然流畅、评价语言要扼要坦诚……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使用他们容易接受和理解的话语;要准确无误、不绕圈子,用最短的时间传递最大的信息。这样,既节省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例如《繁星》的新课导人,笔者摒弃原先创设情境来导入的想法,开门见山,上课伊始谈话:今天这节课,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学习《繁星》,板书课题。接着让学生找出时间、地点和看繁星的感受。进行探讨研究的活动计划,把设定本文主要教学目标的主动权让给学生。为本课的学习对象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研究氛围,整个教学语言显得简洁明确,又直对中心,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与空间。
二、教学内容的“简明”是实现“简约”课堂的保证
随着语文自身的发展,其作用越来越广,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人们已普遍认识到语文是一种工具,语文是一种文化载体,语文是提高人们思维的推进器,语文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为此,许多语文课堂,进行了“扩容”,深层次地去调整和加工教材,致使语文内容显出臃肿、缺乏灵动,缺乏应有的教学节奏。
要实现语文课堂的“简约”,就需要消“肿”。课堂容量太大,必然造成低效,就像满汉全席,吃不掉是浪费,吃下去就要消化不良,还是简单的“四菜一汤”更科学,更容易吸收,对身体更有好处。学习语文也是这样,让学生真正消化并吸收进去,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过去提倡的一课一得,笔者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所以,教学内容的设置应该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考虑到课文的特点,考虑到课时的安排,该学多少就学多少。即使是公开课,也应该有平常心。简简单单、扎扎实实而有所得的语文课,才是有效的;细细品味的语文课,才是最养人的。
教学内容的“简约”,是凭借已有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以先进的课程理念和教学思想为指导,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加工,恰当地选择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把社会生活的鲜活题材引入教学中,赋予教材新的内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究发现语文知识,体验到语文就在我们身边,并用语文知识较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情感。
例如笔者教学《都市精灵》时以一个中心问题“为什么有没有小动物成为衡量一个城市文明的标准”导入课文,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然后笔者选择了最能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的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再现旧金山上海人和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场面,有感有悟,情理交融,学生感悟到了作者的羡慕渴望之情。重点段落的反复品读,真正实现了学生、教师、文本三方的深入对话。将教学知识取材于现实生活,是实际问题的简化和模拟,从学生平时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出发,又避免了教学内容的臃肿,使整个教学充满了灵动,节奏鲜明,学生学起来热情高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活动的“简缩”是实现“简约”课堂的关键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这是新课程基本理念,每个教师都明白。但如何体现这一理念,如何在教学中真正践行这一理念,却值得思考。
为了上好一节课,我们往往会绞尽脑汁搜集许多资料,点点面面考虑很多,恨不得将所有好的设计都用上,设置了过多的教学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还来不及回味便匆匆地进入下一个环节,整个课堂教学成了赶场子的表演。学生所有的学习行为都被限制在一个又一个周密详尽的教学环节之中,上课成了教师演示教案的过程。这除了能表现教师的“作秀”水平之外,还能带给学生什么呢?
教学活动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服务的,应当简化而厚实。该如何给语文课“减肥”、“瘦身”,实现教学过程的简缩高效呢?我们必须学会删繁就简,整体架构,留取最重要的内容奉献给学生,实实在在地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手,不能只图活动的次数多和形式热闹,应该削枝强干,那些舍本逐末、喧宾夺主的做法都是虚化语文课的语文味,应当予以摈弃。这种“简缩”是对冗繁的语文课堂的一种“清洗”,是对语文学习本质的一种“回归”。
在有限的45分钟内,教师活动多了,必定会挤掉学生的学习时间。而教师活动的“简缩”,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有能力优化学习环境和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简约化”的设计,要求我们力砍细密的、多余的环节,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去体验,去玩味,去感悟,去思考,去“做”语文,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感悟,从而感受语文来源于生活,学“有用的语文”。而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得到提高。
教师活动简缩,才能留出时间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在静静的思考中,在默默的品读中,在琅琅的书声中,学生便会走进文本,读出自己的意思,读出自己的思考,
读出自己的观点。教师活动减缩,才能留出时间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感受,写下自己的心得和感悟。这样,教师才能抛开无形的束缚,跟着学生的思路,与他们真诚对话,如此学生也才会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共享知识的甜蜜,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幸福。
例如,教学《七颗钻石》一课简缩的教师活动:
1.默写四组词语,学生借助默写的词语复述故事。
2.完整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喜出望外”的意思,讨论:少女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让出生命之水?由此感悟到少女的爱心。
3.再就当时情境想象旱灾的严重和少女的梦境,并描写下来,然后交流。
整个教学环节简洁明晰,以发展语言、运用语言为主线,把复述、朗读、感悟、想象巧妙整合,使学生充分地进行听、说、读、写的语文活动。学生在层次分明的实践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真正收到了以简驭繁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是辅助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多媒体使用精当,可以突破难点,增加亮点,化解疑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使用多媒体切忌画蛇添足。本来用实物投影就可以解决的问题,非要用课件;本来用PPT就能解决的问题,非要用精美的多媒体动画。实践证明,大多数语文课堂,并不是那么需要多媒体,有的用了反而冲淡了文本,甚至充当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第三者。笔者并不反对使用多媒体,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只要认真吃透教材,把握学生,有时一本书、一支粉笔照样能使课堂成功、出彩。
简约,意味着在课堂上要放弃一切与学生学习无关的行为;简约,意味着要选择简练的教学语言,确定简明的教学内容,设计简洁的教学环节,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布置精当的课后练习;简约,意味着学生因喜欢而轻松愉快、积极主动地欣然接纳!简约是返璞归真,是本色的教学,是摒弃一切不需要的奢华与做秀,但简约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减法”,而是源于对教材的解读与加工,来源于对学生真切的、真诚的、真实的爱与了解;源于教师丰厚的修养与教学艺术;源于教师对教学生活的发现和深刻认识。
爱因斯坦说:能培养学生思维热情和唤起学生对知识的愉悦的,是教师的最高本领。语文课进行教学风格转变的天地是广阔的,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以无限的时间、空间,简约而不简单,这样我们才能给自己更多的解放,把自己从繁琐的教学中解脱出来,才可能有“闲暇”去琢磨学生的所想所思,去关注学生的独特发现与另类思考,才可能使自己的心真正地“牵挂”课堂中的主人——学生。
(作者单位:太仓市沙溪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