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简单的“谁”
2012-04-29朱耀照
朱耀照
十年前,祖海的一曲《为了谁》红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深情讴歌了人民子弟兵的无私奉献、坚强不屈。优美的歌词,动人的旋律至今让人回味无穷。我想,它最有特色的应是“谁”字。
歌中“你是谁?为了谁?”的反复回环;还有“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谁最美,谁最累”。这一系列的“谁”,虽然指向不言而喻,但避免了平铺直叙,更让人们体会到人民子弟兵一心为民、英勇顽强、奋不顾身的崇高品质。“谁”在这里凸显了歌词的主题。
在舒婷的《神女峰》里,有两个“谁”,也让人过目不忘:“在向你挥舞的各色手帕中/是谁的手突然收回/紧紧捂住了自己的眼睛/当人们四散离去/谁还站在分行船尾/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江涛/高一声,低一声。”
在这里,诗人用“谁”替代抒情主人公自己。“谁”是不确定称谓的第三人称。用“谁”代替第一人称,“我”便成了感情表达的“旁观者”,这样避免了因“我”的直接宣泄而致情感表达过于直白,使强烈感情的表述更有分寸,更具张力。另外,用“谁”更能表达诗人内在的感情。手的突然收回,捂住眼睛,衣裙漫飞如翻涌不息的云,以及对江涛的听觉上的描写,这些成为抒情主人公丰富的心理内容的外在暗示,都借助“谁”的旁观得以真切再现。
在古诗词中,作为最常用的一个疑问代词,“谁”的表现更是变幻莫测,让人目不暇接。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谁”为一般疑问词,跟现代汉语相似。此类在古诗词里用得较多。辛弃疾的《菩萨蛮》:“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谁”为下文的“曹刘”。一问一答,以敌手之少、之强突出孙权的英明神武。类似诗句还有贺知章的《咏柳》“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李白《清平调》“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杜甫《后出塞》“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等。一代伟人毛泽东“谁敢横刀跃马,唯我彭大将军”的“谁”也属此类。
“谁”为不确定称代。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谁”皆为此类。“谁家”为“不知道是哪一家”,让人顿生向往之意。清人许遂《山月》“不知谁抱镜,挂在白云岑”,顾贞观《开先漱玉亭》“谁挥修月斧,尽削银河曲”等也可归入此类。
“谁”跟否定词“不”、“无”等相连,表反问,有“都”的意思。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人不”表“全都”之意。在“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恶劣环境之下,董大远行。高适以天下人都会成为对方知己来宽慰朋友。与此相类似的还有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之句。“谁无死”即“都会死”。诗人借此强调人要死得有价值、有尊严,不能苟且投降。
“谁”表“无人”之意。表反问语气。此类在古诗里最常见。姜夔《扬州慢》“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谁”即此意。芍药盛开,再也无人欣赏。借此表达自古繁华的扬州城因战乱沦落为一座空城,揭露金人侵略的罪恶。陆游的《书愤》“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谁堪”即无人堪比。诗人感叹《出师表》名不虚传,没有人像诸葛亮那样能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宋代大文豪苏轼作于绍圣四年中秋的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廓,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谁与”即无人跟自己一起,极写处境之孤独、人生之寥落。以此加重词人世事如梦、人生若浮的伤感。其他如王维《洛阳女儿行》“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李白《行路难》“昭王白骨萦烂草,谁人更扫黄金台”、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白居易《长恨歌》“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等的“谁”都为此意。
从古代诗歌到现代作品中,“谁”都充当了其他词无法替换的角色。使用它能避免内容的平铺直叙,又能使语义委婉含蓄。探究“谁”蕴含的意义,让人受益匪浅。
“谁”岂能小看?
(作者单位:浦江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