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歌教学氤氲着一种诗意
2012-04-29杨卫东
杨卫东
著名诗人王家新指出,诗歌教学“要以语文为本位,教出‘语文味,教出诗歌本身的魅力和美”。也就是说诗歌教学要氤氲着一种诗意。如果没有诗意,就没有召唤和启示,就没有情性的陶冶和净化,就没有灵魂的升华和投入生活的激情。诗意的课堂一定是充满魅力的课堂,诗意能演绎成丰富而生动的课堂故事,能深深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创设一种诗意的课堂?下面以《钗头凤》教学为例,略谈浅见。
一、导语,饱蕴诗意。
高尔基说:“最难的是开始,就是第一句话,如同在音乐课上一样,全曲的曲调都是它给予的。”可见,导语对课堂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导语的方式很多,但最好的方式就是契合文章的主旨与风格,为此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多么艳丽的色彩,多么清新的画面,但它演绎给我们的却是一出凄婉、哀伤的爱情悲剧。封建礼教摧毁了陆游纯真的爱情,却阻止不了陆游对爱情的向往与歌唱。面对严酷的现实,他无力回天,只能把“一怀愁绪”倾诉在于事无补的词中。一首《钗头凤》,挽回不了陆游的爱情,但它却成了千古绝唱。
导语不仅概括了陆游的婚姻悲剧,也指出了造成悲剧的根源。凝练的语言,深刻有力,一句“千古绝唱”更让学生产生了品味这首词的愿望,悲情的氛围,凄婉的格调,笼罩着课堂,然后学生边读边思,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主动构建对文本的认识。设计这样的导语,教师依据的是文本的内容,导入的内容与文本的内容相关联,就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二、听、读,洋溢诗意。
1.听名家诵读,把握诗歌节奏。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声音节奏在科学文里可不深究,在文学文里却是一个最重要的成分,因为文学须表现情趣,而情趣就大半要靠声音节奏来表现,犹如在说话时,情感表现于文字意义的少,表现于语言腔调的多是一个道理。”通过让学生聆听名家诵读,把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音韵之美。
2.朗读,体会诗人情感基调。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朗读,具有表情达意、唤起想象的功能,有增强语感、加深理解、巩固记忆的作用。通过朗读可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理解作品大意,感受诗歌的韵味,把握作品主题。通过朗读,可以使静止的诗句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把人带入一个诗化的境界。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饱含着诗人无限的愁郁、悔恨。不反复朗读,难体会其中妙处,尤其是“错,错,错!”应一字一顿,把诗人愁肠百结的痛苦通过声音传达出来。
诗词教学要让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之声,通过听、读唤起学生的自我体验,唤起他们沉寂的真情,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以诗解诗,拓展诗意。
以诗解诗,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学过的诗句,来解读或丰富当下的诗句,让课堂诗味十足,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唤醒学生脑海中那些尘封的诗句,看到古代诗人在描摹事物,抒发情感上有很多相通之处;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如:在讲“莫,莫,莫!”时,有这样一段实录:
师:“莫”是什么意思?
生:了结。罢了。
师:陆游要“罢了”的是什么?
生:和唐琬的情感。
师:这种情感能“罢了”吗?为什么?
生1:不能。李白在诗中写道:“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2:辛弃疾:“欲上高楼去避愁,愁还随我上高楼。”
生3: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生4:李清照:“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师:看来这种愁是无论怎样也排解不了的。事实上,陆游在75岁、78岁、81岁、84岁时,都写下了关于沈园的诗句,而这些诗歌无一不是在悼念唐琬。尤其是在84岁的时候陆游已经疾病缠身,还在儿孙们的搀扶下来到沈园,写下了《春游》一绝;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多媒体显示)
透过这些诗句,学生看到了曾经驰骋疆场,杀敌报国的陆游,竟为情所困,自然而然地感叹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对悲剧的制造者充满切齿痛恨。
在总结陆游和唐琬刻骨铭心的爱恋,却又不能走到一起时,我又引用了泰戈尔的诗句: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爱你/而是想你痛彻心脾/却只能深埋心底。
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我不能说我想你/而是彼此相爱/却不能够在一起。
以诗解诗,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变苍白的言语解释为意蕴深厚诗句辅助,丰富了学生的文学积累。
四、课堂语言。饱含诗意。
作为语文教师,只有富有诗意的语言才能唤起学生个性的思维。用诗意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能力发展。”诗歌的语言是形象的,凝练的,富有节奏的,要使整个课堂构成一种诗意的和谐,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也应该是具体可感的,饱含情思的。
在品读了“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后,让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描绘陆游和唐琬分别多年后重逢的情景,学生描绘道:沈园还是那个沈园,春天依旧是那样的春天,但唐琬已不是当年的唐琬,她面容憔悴,愁思深重。泪流满面,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泪水湿透了手帕。望着日思夜想的女人,陆游肝肠寸断,痛不欲生,万语千言化作泪千行。
然后,教师作简要概括升华: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如见泪眼,如闻泣声,人物音容,如在眼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的就是唐琬这样多情的女子。
整节课结束,教师这样总结道:清澈的沈园,是陆游和唐琬青春岁月的温馨回忆,多年后的相逢,却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他们的爱情,是缘自精神深处的契合与共鸣,两颗不为世俗所容的孤寂的心。在相互交融中攀爬成交错的枝蔓,就像“驿外断桥边”的红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学生深入到诗的意境当中,以大胆的想象,诗化的语言,丰富了画面的内容,诠释了诗句的内涵;教师精炼的概括,恰当的总结让课堂意蕴深厚,师生语言和文本内容实现了一种完美的和谐。
五、植入多媒体,再现诗意。
诗与乐在起源上有着悠久的同源关系。《诗经》就是当时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民歌,后经周王朝乐师按风、雅、颂三种音乐风格筛选、整理和加工逐步统计编订。《楚辞》的产生也与楚国民歌、巫歌有着密切关系。宋词元曲,也是“依声填词”,可以歌唱的。通过演唱,不仅唱出诗情画意,寓教于乐,还可以使学生在音乐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多媒体是实现这种诗、乐相结合的最好的手段,它能将文字转化为色彩、声音、图像,让学生形成鲜明的视觉、听觉形象。让学生不自觉地融入作品,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与作者的心灵一起律动,或为之雀跃,或为之感慨,或为之哀伤。让学生物我同一,神思畅达,产生移情效应。在把陆游和唐琬的两首《钗头风》品读完后,笔者插入了一段网络原创的新民歌《钗头凤》视频,那凄婉的乐曲,忧伤的画面,缠绵的歌声,一下子将学生的情感推向了高潮,也将课堂推向了高潮,很多学生不由自主地吟唱起这两首词,真正将自己融入到。画面之中,与诗人感同身受,受到了强烈的艺术感染。
诗歌是美的艺术,让学生感受美是教师的责任。运用多种手段,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充溢着美感,荡漾着诗意,诗歌教学就实现了真正的“回归”:“回归到语文的本身,回归到文学的本身。”(王家新语)
(作者单位:唐山师范学院玉田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