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世姻缘传》素材来源再考
2012-04-29刘洪强王立芬
刘洪强 王立芬
摘要:《醒世姻缘传》中的一个主要人物晁梁的经历与清代小说《小豆棚》一则故事几乎完全相符;恶棍严列星奸骗弟媳之事与清代袁枚《新齐谐》则完全相同。小说中有对联“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经考证这副对联是讽刺降清的明朝官员,所以小说作于顺治朝而非崇祯朝。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小豆棚;新齐谐;成书年代
中图分类号:I207.41文献标识码:A
第一,晁梁与《再来人》
笔者曾著文论述《醒世姻缘传》的主体框架与清代文言小说《小豆棚》中两则故事相同 [1]。现在又发现《小豆棚》一则故事与《醒世姻缘传》的片云僧转世为晁梁相同。晁梁是《醒世姻缘传》中晁大舍的同父异母弟,晁大舍转世投胎为狄希陈,则晁梁又是狄希陈的弟弟。从人物设置上来看,晁梁与狄希陈并驾齐驱的人物,重要性并不亚于狄希陈,晁梁品性优良,是善人孝子,是晁大舍、狄希陈等人的鲜明对照,可以说,晁梁在《醒世姻缘传》是一个很有分量的正面典型,在他身上,作者投射了自己的理想人格。
《小豆棚》卷七《再来人》讲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大体情节如下:
金芗谷老而无子,游一寺,一僧见他微笑,归家后,金氏一妾梦一僧入卧室,后生子。后金氏又游此寺,长老对金氏说,金氏之子为先前向他笑的和尚,并且笑和尚的肉身尚在。金归家后把孩子命名为小和尚。后来金氏死,小和尚事母至孝。“十五岁入泮,十六岁乡荐”。后来小和尚欲出家,其妻明理而通变,从容劝他,小和尚深以为然,最后小和尚到寺里,把笑和尚的肉身焚化,焚化时有异香 [2] (P103-106)。
细读《醒世姻缘传》的晁梁故事,与此极为相似,试比较如下:
第一,晁梁是晁思孝的遗腹子,他其实是片云和尚为报答晁夫人而投胎转世的。第21回晁夫人梦见片云和尚进入她的卧室,后来晁思孝的妾春莺就生了儿子,这个就是晁梁,其实是片云僧转世,乳名“小和尚” [3]。
第二,晁梁事母至孝,第36回晁梁想为嫡母晁夫人割股疗亲;十几岁就中了秀才。
第三,第93回晁梁想到寺庙修行,他的妻子劝他说:
你做了半生孝子,不能中举中进士,显亲扬名,反把禀受父母来的身体发肤弃舍了去做和尚道士。父母虽亡,坟墓现在,你忍得将父母坟墓不顾而去?你虽说晁冠长成,有人奉祀,毕竟是你的儿子。你出家修行去了,你倒有儿子在家,只是父母没有了儿子。我听见你读的书上: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你读了孔孟的书,做了孔孟的徒弟,这孔孟就是你的先生。你相从了四五十年的先生,一旦背了他,另去拜那神佛为师,这也不是你的好处。
《再来人》小和尚之妻也是如此劝他,如出一辙。
第四,最后晁梁埋葬了片云和尚的法身。
从上面比较来看,两者的相似是非常明显的,还有许多细节。这可能是当时流传的一个故事被两部书的作者采用了。我们知道,蒲松龄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和尚入室,这在《聊斋自志》中有介绍。在《醒世姻缘传》的第21回也有片云僧投胎。严云受先生认为这是两者相互借鉴的,也就是说,片云和尚投胎到晁家为晁梁与和尚投胎到蒲家为蒲松龄两者情节极为相同,因此得出蒲松齡是《醒世姻缘传》作者 [4]。如果有了这个资料,恐怕就应该重新考虑。
第二、县令审案
第12回讲县令审理晁大舍的案件,但在晁大舍前还有一案,此案讲的是一个寡妇与一个年青后生通奸,寡妇怕后生嫌她老,就逼迫儿媳妇与后生苟合,儿媳妇非常贤惠,思量顺从了婆婆,就侮辱了自己,不从婆婆,婆婆整天打骂,只得上吊自杀。后来邻居起了公愤,把寡妇与后生捉到官府,使他们受到惩罚。
按,此事可能为真事,且在全国各地都有所发生,因此西周生就把这件事情采入小说。如明末小说《型世言》第六回《完令节冰心独抱 全姑丑冷韵千秋》 [5] (P95-117)就写了这样一件事情,写烈女唐贵梅事如《醒世姻缘传》的案件情节一致。据张安峰先生考证,唐贵梅事又见于明杨慎《升庵全集》卷第十一《节烈妇唐贵梅传》、《戒庵老人漫笔》、《稗史汇编》等 [6]。
第三、严列星与《新齐谐》
《醒世姻缘传》第26回有个恶棍严列星,此人无恶不作,骗奸弟媳。严列星的故事似乎来源于当时一个民间故事,在袁枚《新齐谐》卷十七中就有一个故事,与此完全相同,相似程度如此之高,也是罕见的。内容如下:
常州王三,积恶讼棍也。太守董怡曾到任,首名访拿。王三躲避。其弟名仔者,武进生员,正在娶亲。新人入门,而差役拘王三不得,遂拘其弟往,管押班房。王三知家属已去,则官事稍松,乃夜入弟室,冒充新郎,与弟妇成亲。
次日差役带其弟上堂,太守见是柔弱书生,愍其无辜,且知其正值新婚,作速遣还。宽限一月,访拿王三。其弟入室,慰劳其妻。妻方知此是新郎,昨所其寝者,非也,羞忿缢死。其岳家要来吵闹,而赧于发扬,且明知非新郎之罪,乃曰:“我家所赔赠衣饰,须尽入棺中,我才罢休。”新郎舅姑哀痛不已,一一从命。
王三闻之,又动欲念,伺其攒殡之所,往发掘之。开棺,妇色如生,乃剥其下衣,又与淫污。污毕,取其珠翠首饰,藏裹满怀,将奔上路。忽空中霹雳一声,王三震死,其妇活矣。次早管坟人送信于其弟家,迎归完娶。太守闻之,命斫王三骨而扬其灰。[7] (P306-307)
在《醒世姻缘传》中严列星是被关帝庙中周仓杀了,而《新齐谐》中王三是被雷震死了,除这些其他全部相同,兹不赘述。
按,董怡曾,实有其人,《清高宗实录》曾多次记载他做常州知府(太守)时贪赃枉法。如第281卷,乾隆十一年(1746)“常州贪守董怡曾及废宦张适,贿结殃民” [8];第278卷“常州府知府董怡曾与革职问徒之原任直隶布政使张适,狼狈济恶”;“谕军机大臣等,朕闻常州府知府董怡曾,办事才具,不能称职,其操守亦多不检之处,人言籍籍。可传谕尹继善,令其查明据实奏闻” [8]。
可知,在乾隆十一年(1746)前,董怡曾为常州太守(在常州志无明确记载)。如果袁枚所记王三事真是出于董怡曾,则《醒世姻缘传》就是成书于乾隆年间了,但似乎不可能,因为当下都把《醒世姻缘传》归为明末清初。最为平常的解释是,王三故事(或严列星故事)是一个流传已久的故事,分别被西周生与袁枚采用,而袁枚不知何故把它与董怡曾联系起来。
总之,这个故事还有研究的必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不仅对研究《醒世姻缘传》有益,对研究《新齐谐》也同样有益,毕竟袁枚与董怡曾为同时代之人,言之必有据。
笔者虽然指出《醒世姻缘传》与《小豆棚》有情节相同的地方,但是由于《小豆棚》比前者晚出一百多年,所以不可避免地就让人怀疑《小豆棚》是引用了前者的情节,但现在这个故事证明了:尽管《小豆棚》与《子不语》晚出,但并不是他们抄袭的《醒世姻缘传》,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来源。
第四、素姐被猴子毁容
《醒世姻缘传》在第76回被一只猴子抓得面目全非:
这猴精日逐将那锁项的铁练磨来磨去,渐次将断,一日,又提了狄希陈的名字,一边咒骂,一边毒打。那猴精把铁练尽力挣断,一跳跳在素姐肩头,啃鼻子,抠眼睛,把面孔挝得粉碎。幸得旁人再三力救,仅抠瞎了一只眼,咬落了个鼻子,不致伤命。
无独有偶,在纪昀小说《阅微草堂笔记》中有一则故事与素姐情况极为相似:
里有姜某者将死,嘱其妇勿嫁,妇泣诺。后有艳妇之色者,以重价购为妾。方靓妆登车,所蓄犬忽人立怒号,两爪抱持,啮妇面,裂其鼻准,并盲其一目,妇容既毁,买者委之去,后亦更无觊觎者。此康熙甲午乙未间事。故老尚有目睹者,皆曰:“义哉此犬!爱主人以德,智哉此犬,能攻病之本。”余谓犬断不能见及此,此其亡夫厉鬼所凭也。[9] (P88)
这里的妇人与素姐一样,都没有了一只眼睛,鼻孔也撕裂了,虽然有猴子与狗的区别,但实质是一样的。这很可能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
第五、小说中的笑话
《醒世姻缘传》第58回,相于廷给狄希陈讲了一个笑话:
相于廷道:“就依著哥说,咱就说好话儿。我就先说:我这绣江县里有几个惧内的人,要聚一个会,算计要足十个人,已是有了九个,只少一个,再寻不著;只得往各乡里去寻。寻到咱明水地方,只见一个二十岁年纪的人,拿著一双女人的裹脚,一双膝裤子,在湖边上洗。那人说:‘人肯替他老婆洗裹脚合裤腿子的,必定惧内;何不请他入会,以足十人之数?向前说道:‘俺城中齐了一个怕老婆的会,得十个人,已是有了九个,单少一人;今见老兄替令正洗裹脚,必定是惧内,敬请老哥入会,以足十人之数。那人说:‘我不往城里去,我为甚么在明水做第一个惧内的,倒往城里去做第十的。”
这个笑话也非作者自造,而是《笑林广记》:
有惧内者,欲访其类,拜十弟兄。城中已得九人,尚缺一个,因出城访之。见一人掇马桶出,众齐声曰:“此必是我辈也。”相见道相访之意,其人摇手曰:“我在城外做第一个倒不好,反来你城中做第十个。” [10]
此外,小说还有化用民间笑话的情况,第91回:
吴推官强自排遣,说道:“我们都是个须眉男子,往往制于妇人。今日天寒雨雪,我要将各官考察一番,不是考察官评,特考某人惧内,某人不惧内,以见惧与不惧的多寡。众官都北向中立,待我逐个点名。自己也不必明白供说,各人将出公道良心,不可瞒心昧己,假做好汉。有如此的欺人,即是欺天。点到跟前,惧内的走往月台东站,不惧内的走往月台西站。本厅就是头一个惧内的人,先自就了立东向西的本位。”一个个点到跟前,大约东边站立的十有八九,西边站立的十无一二。惟独点到了狄希陈的名字,仓皇失措,走过东边不曾立定,又过西边;西边不曾立定,又走到台中朝北站下。行站不住。吴推官问道:“狄经历或是就东,或是就西,不西不东,茫无定位,却是何故?”狄希陳向前禀道:“老大人不曾吩咐明白。兼怕小老婆的人,不知应在那一方站?”吴推官笑了一回,想道:“这也难处。内中还有似这等的,都在居中朝北站罢。”原来怕小老婆的止有狄希陈一个。
实际上这是套用的一个民间笑话。这个笑话大体是如此:
一县令(或一个平常人)怕老婆,他想知道他的手下人(或伙伴)有多少怕老婆的。他说怕老婆的站在东边,不怕的站在西边,结果只有一人原地不动,其余的都站在东边,这县令就问:“你怕还是不怕老婆?”这人回答说:“老婆交待了,人多的地方不能去。”或者说:“老婆说了,不要随大流。”
《笑林广记》一官到任,众里老参见。官下令曰:“凡偷媳妇者站过西边,不偷者站在东边。”内有一老人慌忙走到西首,忽又跑过东来。官问曰:“这是何说?”老人跪告曰:“未曾蒙老爷吩咐,不知偷弟媳妇的,该立在何处?”
或许囿于见闻,这个故事笔者未见收于何书,但是在民间与网络上广为传播,可以肯定是一个流传很早且很广的民间故事。
第六、“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的含义
《醒世姻缘传》的成书年代现在依然不能确定。经众多学者的考证与讨论,当下集中于崇祯朝还是顺治朝两个时间段,这两个时间是非常接近的。尽管如此,仍有区分的必要。不少学者力主顺治朝。如石昌渝先生在《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认为小说成书于顺治朝。[11] (P452)但是以段江丽先生为首的学者却反对顺治说,提出“《醒世姻缘传》成书于崇祯朝,具体来说,大约成书于崇祯十二年至崇祯十七年之间” [12] (P70)。
可以说,小说的成书年代还有可以探讨的空间,两种说法是不是有交叉也值得研究,也就是说,小说的成书是不是跨了明清两朝,毕竟小说是一部百万字的大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
笔者认为,小说中的一副对联可以看出,小说写于明亡之后,换言之,小说至少有一部分是在清顺治年间写的,也就是说,小说应该成书于顺治年间。小说第五回写晁书、晁凤跟着胡旦与梁生到京师为知县晁思孝跑关系时,看到有一副对联:
晁书、晁凤,也只道胡旦的外公,不过在京中扯纤拉烟,寻常门户罢了。只见走到门首,三间高高的门楼,当中蛮阔的两扇黑漆大门,右边门扇偏贴著一条花红纸印的锦衣卫南堂封条;两边桃符上面,贴著一副朱砂纸对联道: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门前柱上又贴一条示道:本堂示谕附近军民人等,不许在此坐卧喧哗,看牌赌博,如违拿究。晁书二人肚内想道:“他如何把我们领到这等个所在来?”
笔者联想到明清之际那个特定的年代,西周生在这里提到“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绝不会无心为之,他是用这副对联来讽刺投降变节的汉人官员。我觉得这一点是无可怀疑的。有意思的是,这副对联在后来往往附会于明末降清的洪承畴与钱谦益身上。如有《分类名联鉴赏辞典》这样一个传说:
明末兵部尚书洪承畴,福建南安人。素以忠节自命,曾亲自撰写“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一联挂在厅堂正中。据说崇祯皇帝对他十分倚重,命他领重兵防守边关,后误传殉节,崇祯为此而辍朝,设九坛祭,可谓“君恩深似海”;可是洪在松山兵败后被俘后却贪生怕死,屈膝降清。当时有人在他挂在厅堂上的自撰对联的末尾,分别加上“矣”、“乎”两个语气助词。[13] (P812)
需要说明的是,笔者在中学时老师讲到《梅花岭记》就给我们讲了这个故事,所以笔者记忆犹新。而且这个故事以不同的方式出现于当下各种民间故事、对联等集子,在网络上也有数以万计的帖子都是。然而,当笔者试图找到它最初或较早的源头时却没有找到。
《清稗类钞·讥讽上》又变成了钱谦益:
钱谦益为明尚书,时自署一联云:“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及入清仕亦为尚书,且多反覆,好事者因各续一字于联尾云:“君恩深似海矣;臣节重如山乎?”颇隽永。[14]
后来主人公又变成了明代大臣季某,只不过情节没变。[15] (P371)
笔者认为,不论是讽刺洪承畴还是钱谦益还是无名氏,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从明投降到清朝的高官。从这方面看,西周生写“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一定是见到很多明朝高官向清廷屈膝投降、摇尾乞怜才写的这句对联。洪升《长生殿》第二十八出《骂贼》雷海青骂投降于安禄山的官员“平日价张着口将忠孝谈,到临危翻着脸把富贵贪。早一齐儿摇尾受新衔,把一个君亲仇敌当作恩人感。咱,只问你蒙面可羞愧” [16] (P130),这段描写与《醒世姻缘传》的对联表达了同一思想。也只有历过明清巨变的人才有这样的感触,因此笔者认为,从这一点上看,《醒世姻缘传》应当成书于清初顺治朝。虽然当多数学者把《醒世姻缘传》都定为清初,但仍有不少学者持反对意见,而本文从新的角度论证小说的成书于清初,并非强为补阙。
参考文献:
[1]刘洪强.《醒世姻缘传》的蓝本及素材来源[J].明清小说研究,2009,(3).
[2]曾衍东.小豆棚[M].济南:齐鲁书社,2004.
[3]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济南:齐鲁书社,1994.
[4]严云受.《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补考[J].蒲松龄研究,2000,(1).
[5]陆人龙.型世言[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
[6]张安峰.《型世言》素材来源(一)[J].明清小说研究,1998,(1).
[7]袁枚.子不语[M].济南:齐鲁书社,2004.
[8]清高宗实录[M].台北:华文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7.
[9]纪昀.阅微草堂笔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0.
[10]游戏主人.笑林广记[M].济南:齐鲁书社,1993.
[11]石昌渝.中国古代小说总目·白话卷[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12]段江丽.醒世姻缘传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03.
[13]苏渊雷.分类名联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4]徐珂.清稗类钞[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5]知识荟萃[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
[16]洪升.长生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
(责任编辑李汉举)
收稿日期:2011-11-15
作者简介:刘洪强(1974-),男,山东新泰人,文学博士,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小说;王立芬(1981),女,山东新泰人,新泰市青云街道办事处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