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醒世姻缘传》的塾师职业素养观及其现代启示

2017-07-07冯尕才杨桂芳

蒲松龄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塾师职业素养

冯尕才++杨桂芳

摘要:《醒世姻缘传》是一部写实性很强的小说,对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西周生在创作《醒世姻缘传》时,遵循以“懿美和昭戒”而达到“醒世”目的的创作原则,以舒忠、陈六吉两位塾师为正面典型,以汪为露为反面教材,描绘了心目中理想的塾师形象,深刻揭露了当时私塾教育中师德堕落等问题,表达了对私塾教师职业素养的看法。西周生主张教师要德才兼备、与学生建立融洽关系、谨慎参与社会活动、廉洁自律、警惕在职业生涯中出现怠惰心理,对当今教师职业素养的形成和提高仍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醒世姻缘传;西周生;塾师;职业素养;汪为露

中图分类号:I207.37 文献标识码:A

《醒世姻缘传》约成书于清顺治年间,是一部杰出的长篇世情小说,作者西周生。小说《凡例》称“本传其事有据,其人可征” [1] 1 ,即其关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家庭等现象的描写,具有极大的写实性,是明清社会的真实写照,胡适因此谓其“真是一部最有价值的社会史料”“一部最丰富又最详细的文化史料” [2] 406 。书中关于科举考试、私塾教育的描写内容颇多,故胡适又预言“将来研究十七世纪中国教育史的学者,必定要研究这部书” [2] ,截至目前,已有李延年的《〈醒世姻缘传〉教育思想管窥》 [3] 、魏光灿的《〈醒世姻缘传〉塾师的生存处境》 [4] 、王衍军和李平的《从〈醒世姻缘传〉看清初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 [5] 等论文对其教育思想和科举考试信息、塾师生存状况等进行了研究。小说中涉及到的以塾师为职业,或曾以塾师为职业的人物有晁思孝、汪为露父子、麻从吾、吴学周、程英才和程雪门父子、尹克任、舒忠、陈六吉、杨先生等十多位,为达到“醒世”的目的,小说遵照“懿美和昭戒”,即《凡例》第三条所言“本传凡有懿美扬阐,不敢稍遗,惟有劣迹描绘,多为挂漏,以为赏重而罚轻”的创作宗旨,以舒忠、陈六吉二人为正面典型,以汪为露为反面教材,从正反两方面对当时私塾教育的弊端和师德的堕落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严厉的批判,描绘了作者心目中理想的教师形象,表达了作者对私塾教师职业素养的看法。本文欲就此进行探讨。

一、理想的塾师形象舒忠和陈六吉

明初社会基层教育普及,社会风气淳朴,西周生对此十分向往,小说第23回“绣江县无儇薄俗 明水镇有古淳风”篇首诗描述道:“情洽而成婚姻,道遵而为师弟。党庠家塾,书韵作于朝昏。”正文内又说:“人家有一碗饭吃的,必定腾那出半碗来供给先生。差不多的人家,三四个五六个合了伙,就便延一个师长;至不济的,才送到乡学社里去读几年。摸量着读得书的,便教他习举业;读不得的,或是务农,或是习甚么手艺,再没有一个游手好闲的人,也再没有人是一字不识的。就是挑葱卖菜的,他也会演个之乎者也。从来要个偷鸡吊狗的,也是没有。”描绘了一幅老师因材施教、学生学风纯正、社会普遍尊师重教、文化知识普及、士庶知书达理、社会和谐的理想社会图景。舒秀才、陈秀才就是两位理想的私塾教师模板。

舒秀才名忠,“是明水村有名的好人”,品行端正,堪为人师。乡村财主李大郎异常尊重和仰慕读书人,请他给6岁和8岁的两个儿子教书。这位先生教学认真负责,倾尽全力教育培养孩子,“感李大郎的相待,恨不得把那吃奶的气力都使将出来”。两个儿子也很聪明争气,“真是过目成诵,讲与他的书,印板般刻在心里;读过的书,牢牢的,挖也挖不掉的。”(第23回)

因为学生进步太快,舒秀才学识有限,三年后“伎俩尽了”,已经无法胜任教学。他认为两个孩子天赋聪明,又正值积累知识和道德品格形成的关键年龄阶段,于是主动请辞,并推荐了一个名士杨先生顶替了自己。他说:“你的这两个儿子是两块美玉在那顽石里边,用寻一个绝会琢玉的好匠人方琢成得美器。若只顾叫那混帐匠人摆弄,可惜伤坏了这等美才。”(第23回)当时塾师行业竞争非常激烈,李大郎付给舒秀才的年薪是40两银子,外加四季节礼、冬夏的衣裳等,这在当时是相当丰厚的,但舒秀才不贪恋这样一份难得的工作,主动让贤,表现出崇高的人品。好人有好报,李大朗大儿子后来官到了布政,二儿子官到户部郎中,舒秀才贡了出学,选了训导,升了通判,杨先生官到工部尚书,李大郎受了二品的封诰。

陈秀才名六吉,武城县人,早先当过晁源的先生,后来晁夫人因为他人品好,聘他教导小儿子晁梁。陈先生性格耿直,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取与不苟,行动有常。因他凡事执板,狷介忤俗,邑中的轻薄后生都以怪物名之”(第92回)。难能可贵的是,他对学费不太在意,尤其是境况较差的家庭,给多给少都行,“所有应得贽礼束修,绝不与人争长竞短,挈少论多”(第92回),所以家计十分萧条。但他与学生关系十分亲近融洽,如同父子。陈师娘也是十分罕见的贤达妇人,对学生就如自家儿子一样疼爱,严冬雪雨的时节为学生煮小米稀粥、浑酒或生姜开水御寒和预防感冒,为学生缝补衣裳,监督学习,“又不肯姑息,任从学生们顽耍荒业。先生不在,这师娘拿些生活,坐在先生公座上边,替先生权印,管得学生们牢牢的坐定读书。又怕学生们久读伤气,读了一会,许静坐歇息片时。北方的先生肯把这样情义相待学生的,也只有陈先生一个,其实又得贤师母之力居多”(第92回)。

从西周生对上述两位塾师的赞扬来看,他理想中的塾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有独立思想和人格、教学认真、关心爱护学生、不斤斤计较学费、能与学生建立亲密融洽关系。尤其是最后一点,在以训斥、体罚为重要教育手段的科举时代,是十分难得的。

二、私塾先生的反面教材汪为露

西周生认为,在基层教育领域,明代前期是一个理想时代,但是到了天顺、正统年间,教育界乱象丛生,师德日益沦丧,让人忧虑。汪为露就是一个师德败坏、人品堕落的典型。

汪为露号澄宇,是个增广生员,绣江县明水村人。其父亲是秀才,以教学为业。汪父教学生涯十分失败,教了一辈子学,门下学生连一个秀才都没考中过。不过这不能说明他的教学一无是处。他的学生在自己门下怎么也考不中,可一旦另投师门,则没有不中的,甚至今天离了师门,明日改投别的老师门下,一考就中。所以汪父应该是教学基本功扎实,但是不善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汪为露子承父业,很早便开馆授徒。跟父亲截然相反,他早年的教学生涯十分成功,门下学生一考一个中,就是那别处多年考不中的老童生,转师到汪为露门下,“遇考就进,再不用第二次出考的事”(第35回)。可见汪为露不但继承了父亲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而且善于点拨,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此名声鹊起,“四下传扬开去,都说他是第一个有教法的明师,倍(背叛)了旧日的先生,都来趁他的好运”(第35回)。经济效益也十分显著,束修之外,“凡值科岁两考,成百金家收那谢礼”(第35回),由此而发家致富。

明清小说中讲述了很多塾师先生的故事,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王德、王仁、迟衡山、虞育德、余特,《红楼梦》中的贾代儒,《笑林广记·问馆》中的教师,《型世言》第十三回中有的方方城先生等,这些人普遍社会地位很低,处境贫寒,尝尽世间冷暖。虞育德中举之前,算是较为成功的私塾先生,但也“是个寒士”,生活十分窘迫,“娘子生儿育女,身子又多病,馆钱不能买医药,每日只吃三顿白粥” [6] 375 。所以汪为露能够在私塾教育方面做到这一步,可说是异常成功,长此下去,即使自己不中举,靠着教书的束修和贽礼,学生中考出几个举人进士,那也是名利双收。然而就这样一个前途无量的教坛新秀,最终却堕落了,而且堕落的极为彻底。堕落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第一,“师怠于财成”,从事各种投资生财的活动。汪为露通过教育挣了钱,发了家,衣食无虑,然而他非但没有满足,对钱财的欲望反而被刺激得更大,积极开展各种投机生财活动,“只因手里有了钱钞,不止于管家,且添了放利,收长落,放钱债,合了人摇会”。西周生对此极不赞成,并做了中肯的分析:“你道这几件事岂是容易做的?这都是要脚奔波,足不沾地的勾当,岂是教书人所为?失了魂的一般東磕西撞,打听甚么货贱,该拿银子收下;甚么货贵,该去寻经纪来发脱。买那贱货,便要与人争行相竞;卖那贵货,未免就有赊欠等情,自要递呈告状。”(第35回)汪为露学生极多,既有新入学的蒙童,又有年龄较大需要提高者,教学任务比较重,此类投资生财活动占去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教学上的事情也就越来越顾不上了。原先讲书的时候,都是自己关了门,读那讲章,批阅作业较为详细,画圈写批语,“后来师怠于财成,连那关门读讲章的功夫都挪了去求田问舍,成半月不读那讲章;连那胡批乱抹也就捉笔如椽;成一两会的学课尘封在那案上,不与学生发落”(第35回),为此误人子弟不浅。

第二,社交活动频繁。汪为露有了家产和身份地位,又通过生财活动扩大了交际圈,便开始热衷于参与各种社交活动,“凡有人家起会,都要插在里边。既是有会友,就多了交际:今日与李四温居,明日与张三庆寿;今日赵甲请去尝酒,明日钱乙请去看花。若说在书房静坐片刻的工夫,这是那梦想之所不到”(第35回),教学因此受到极大影响。

第三,对学生需索无度。古语“一日为师,终生为父”,道出了学生对待老师需要遵循道德规范。学生固然要遵循这种规范,但是老师也应该修身养德,以当得起这种尊重和对待,汪为露则常常以此要挟和尽情利用学生。打官司时,他裹胁学生扈从自己上堂,试图以此体现“公愤”,影响县官判案。平时生活中,永无餍足地跟学生及其家长索取财物,“但只是端午、中秋、重阳、冬至、与夫年下这五大节的节仪,春夏秋冬这一年四季的学贶,上在考成,你要少他一分,他赶到你门上足足也骂十顿”(第35回)。学生中有个叫宗昭的贫寒士子中了举人,迎举人的那一日,布政司送来80两银子,以助其使费,汪为露公然揣走40两,害的宗昭捉襟见肘,不能应付。宗昭进京赶考没有盘缠,提学道有心照顾,设了一个资助项目,竟然也被汪为露插上一腿,宗昭反受其害,只得典房卖地、借高利贷凑足路费。又冒宗昭之名招摇撞骗,逼得宗昭远走他乡避祸。

第四,垄断教育市场。明清社会试图走科举考试博得人生前途的学子很多,然而录取名额有限,大量读书人被拒于入仕做官之外。尤其是那些无丰厚家产、无一技之长的读书人,往往成为衣食难以为继的贫寒之士。为了谋生,他们纷纷瞅准塾师职业,靠教学生获得束修以维持生计,所以塾师一行里面充满竞争。汪为露发迹以后,教学上怠于管理,误人子弟甚多,狄希陈在其门下5年还识不得几个字,因而学生纷纷退学,改投别师。汪为露则试图垄断教育市场,常常威胁和殴打家长、学生、别的先生来进行阻止。狄希陈改投程乐宇门下为徒,结果程乐宇惨遭汪为露一顿毒打。

第五,有不少有损教师形象的行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应该立身正,举止规范,但是汪为露有不少坏毛病,劣迹斑斑,与教师身份格格不入。他霸占邻家侯小槐的界墙,被告到官府被判限期拆除,汪为露“揉了头,脱了光脊梁,躺在侯小槐门前的臭泥沟内,浑身上下,头发胡须,眼耳鼻舌,都是粪泥染透,口里辱骂那侯小槐”(第35回),赖着不拆房,斯文扫地。“他平日假妆了老成,把那眼睛瞅了鼻子,口里说着蛮不蛮、侉不侉的官话,做作那道学的狨腔。自从这一遭丢德,被人窥见了肺肝”(第35回),大损教师形象。尤其见不得人的是,他还喜欢半夜时分到人家屋角听“梆声”,即偷听人家夫妻行房声音,结果有一次被一个屠户半夜逮住打了一顿,传扬开来,名声更臭,连路上小孩撞见,也会吆喝“听梆声的来了”,教师形象彻底坍塌。

因为不注意师德修养,汪为露这个曾经风光一时的教坛新秀,终于沦落为乡里人人憎厌的“学霸恶棍”,“渐致得人象老虎一般怕他,学生是久已没有一个”(第39回),彻底被逐出教育市场,最后得恶病而死,且死后还受到被天雷震烂了尸体等种种报应。西周生在第39回的开篇以右调《醉落魄》对其进行了严厉的谴责:“误人子弟穷奇泼恶,帝远天高恣暴虐,性习苍鹰贪攫搏。话言不省,一味强欺弱。果然孽贯非天作,诸凡莽闯良心凿,业身一病无灵药。倘生令子,果报应还错。”

三、《醒世姻缘传》塾师表现的现代启示

现代教育思想、制度、内容、教学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进,避免了古代私塾教育的很多弊端,但并非完美无缺,需要不断地构筑、改进和完善。传统教育中有许多合理的东西值得吸收和继承,是构筑现代教育大厦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智力来源。《醒世姻缘传》舒忠和陈六吉、汪为露这对正反私塾先生的故事,有很强的现代意义,可以给我们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树立高尚师德

西周生认为,教师最紧要的是人品和道德。他说“往日与人做先生的人毕竟要那学富道高,具那胸中的抱负,可以任人叩之不穷,问之即对;也还不止于学问上可以为师,最要有德、有行、有气节、有人品,成一个模范,叫那学生们取法看样。”(第35回)具备高深的学识可以随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徜徉,这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德行和人品则更为关键。具有高尚的师德,老师就建立起了一个榜样,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力量,成为学生学习模仿的对象,从而正确地引导他们。不过西周生也不是不清楚,现实情况是,“学而优则仕”,社会上学识精深的人士,大多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或者通过其他途径谋生,是不屑当“孩儿王”的,所以从事基层教育的,多为落举子弟或落魄学子,学问方面自然不可苛求,所以师德就成为首要条件。舒秀才、陈秀才等学问都有限,西周生却大加赞扬,原因就在于他们师德高尚。汪为露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又善于点拨学生,但是师德败坏,所以最后身败名裂,被逐出教育市场。

师德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事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西周生认为当时社会的许多私塾先生,首先从事教育的目的扭曲,动机不纯。他措辞激烈地批评他们就像官场做官的人的心肠一样。做官的动机和目的是“剥民肥己”,做先生的则是为“学钱糊口”,即仅仅把教育当作谋生的工具。这样一来,束修就成为头等大事,教学质量和成效则被忽略,“束修送不到,就如那州县官恨那纳粮不起的百姓一般;学生另择了先生,就如那将官处那叛逃的兵士一样”(第24回)。如此趋利和穷凶极恶,怎能潜心于教书育人?

不可否认,目前教育界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如敬业意识淡薄、职业行为缺失、道德认识偏差、治学精神衰落、重物质利益追求、价值取向倾斜等,甚至体罚学生、“禽兽教师”猥亵强奸学生、论文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也不绝如缕,归根结底都是教育目的不明确、师德缺失的问题。

梁启超在《中国教育之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一文中指出:“凡为教育家者,必终身以教育为职志,教育之外,无论何事均非所计。人生不过数十寒暑耳,社会之纷纷扰扰,吾人何必去管?名利为身外之物,贪多务得,有何用處?” [7] 950 就是说,教师职业从事的是教书育人的崇高事业,教育工作者应该要有一定的理想和怀抱,要视教育为终生事业。西周生就有这样的认识,他在《醒世姻缘传》的“引起”引用孟子的话说,“君子有三乐”,其中第三乐就是“得天下英才而教之”;在第33回中说当教师是一项很好的工作,“且更度脱多少凡人成仙作佛,次者亦见性明心”。只有深刻认识教师工作的性质,树立高尚师德,才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做出优异成绩,得到社会的尊重,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称号。

(二)认真的教学态度和正确的教育方法

《醒世姻缘传》认为,教师要有端正的教学态度,并掌握有效地教育手段。首先,对学生要严格要求,不辞劳苦,悉心指导,帮助他们打好基础,“真真实实的背书,真真看了字教你背,还要连三连五的带号,背了还要看着你当面默写;写字真真看你一笔一画,不许你潦草,写得不好的,逐个与你改正,写一个就要认一个”(第35回)。其次,认真讲解文章意旨,并联系生活中实际案例加深理解,然后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提高认识,从而阐发出有高度的思想观点,“讲学的时节,发出自己的性灵,立了章旨,分了节意,有不明白的,就把那人情世故体贴了譬喻与你,务要把这节书发透明白才罢;讲完了,任你多少徒弟,各人把出自己的识见,大家辩难,果有甚么卓识,不难舍己从人”(第35回)。最后,要认真批阅、分析作文,提高写作水平,“凡是会课,先生必定要自做一首程文,又要把众学生的文字随了他本人的才调与他删改,又还要寻一首极好的刊文与他们印正”(第35回)。西周生认为,只要做到以上几条,教育上取得成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这样日渐月磨,循序化诲,及门的弟子,怎得不是成才?怎得不发科发第?”(第35回)

古今教育虽有很大的区别,但西周生的上述见解,还是道出了一些应该共同遵循的规律,并不过时,值得细心领会并继承下来。

(三)强烈的敬岗爱生情感

儒家主张“仁者爱人”,对教师来说,爱人就是关心爱护学生。西周生强调师生关系十分重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可见这师弟的情分也不是可以薄得的”(第35回)。陈六吉夫妇关怀爱护学生犹如对待子女,在学业上又严格要求,绝不纵容放松,西周生对此予以极高的评价。因为师生之间只有建立了亲密融洽的关系,才能感化学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种观点和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不谋而合。后者认为,教师要善意对待学生,“要善意待人,就是说对待学生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一样”,这样能够防止学生走上歪路,有助于形成学生的优秀品质,“教师的善意待人,首先表现在善于不让学生成为坏孩子,防止他走上错误的道路。像父母一样地愿学生好,就要阻止邪恶进入他们的心灵,把邪恶关在他们的心灵外。” [8] 550

(四)端严的行为规范

《醒世姻缘传》多处阐述,教师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为了搞好教师工作,教师必须树立端严的行为规范,在生活中作出一定的牺牲,合理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

首先,教师要有端严的言行举止和仪表形象。“身教”是教师实施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整洁的外表,儒雅的言行举止,具有很大的示范效应,可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因而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一。汪为露听人家梆声,赖人家墙脚,写假书逼得宗昭河南避祸,争学生欧打程乐宇,教师形象彻底倒塌。他后来死了原配,娶了一位新人,“狠命怕那新人嫌他衰老,凡是鬓上有了白发,嘴上有了白须,拿了一把鹰嘴镊子,拣着那白的一根一根的拔了。汆来汆去,汆得那个模样通象了那郑州、雄县、献县、阜城京路上那些赶脚讨饭的内官一般”(第39回),如此仪容形象,怎么还能获得学生和社会尊重?他苦心要维护在教育市场的地位,但咎由自取,最终还是被彻底抛弃。

其次,有些投资生财活动不可搞。传统社会人们的生活经营方式和日常行为有“雅”“俗”之分,汪为露放高利贷、摇会这一类投资生财活动,在重农轻商的传统时代,是为正人君子所不齿的。西周生认为汪为露作为生员,是衣冠中人,且身为塾师,更不可为。这类活动挤占大量的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经常产生纠纷,恶化教师形象。我们现在有些老师,放高利贷、买基金、炒股票,甚至打牌、赌博,成天关注涨跌盈亏输赢,教学上却得过且过,不求上进,应该从汪为露的故事中吸取教训。

再次,少参与某些社会活动。汪为露成名后频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无暇顾及本职工作,导致教学事业出现滑坡,学生流失,彻底退出教育市场。现今有些教师热衷于各种社会活动,交际圈子广阔,频繁出入各种娱乐场所,亲戚朋友同学婚丧嫁娶等事无不踊跃参与,这样势必占用大量时间,分散注意力,削弱精力,从而不能潜心钻研业务,教书育人,导致教学成绩平庸,甚至误人子弟。

最后,要廉洁自律。汪为露永无餍足地向学生及其家长需索财物,尽情利用学生,以致人人憎厌,鄙视其为人,当今教师也应引以为戒。尽管教育部三令五申,规定教师向学生收礼,但总有个别地方、有个别教师把学生和家长看做财源,想方设法敛财,要么直接索取接受财物,要么通过课外辅导、购买校服、推销复习辅导资料等方式敛财。这种严重损害教师形象的行为,如不及早坚决杜绝,必然会给教师生涯带来极大的污点。

总之,《醒世姻缘传》关于明清时期私塾教育的种种现象的描写,是了解当时教育状况的一面镜子,在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和私塾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小说中提出的教师以学识和德行为首、认真教学、与学生建立融洽关系,规范自身行为等素养观,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值得重视。

参考文献:

[1]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长沙:岳麓书社,2014.

[2]胡适.《醒世姻缘传》考证[C]//易竹贤,辑.胡适论中国古典小说.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87.

[3]李延年.《醒世姻缘传》教育思想管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8,(4).

[4]魏光灿.《醒世姻缘传》塾师的生存处境[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5]王衍军,李平.从《醒世姻缘传》看清初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J].齐鲁学刊,2012,(5).

[6]吴敬梓.儒林外史[M].张慧剑,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7]梁启超.中国之教育前途与教育家之自觉[C]//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下册).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1961.

[8]蔡汀.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第2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Abstract: Marriages to Awaken Common People is a highly realistic novel and valuable for the study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the 17 century.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awakening the common people”,praise and disciplinary were used as principles when the author wrote the novel. Xizhousheng told Shu Zhong and Chen Liuji,two ideal private teachers' stories,and Wang Weilu,a degraded teacher's story,to express his views about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of private teachers. Xizhousheng advocated that teachers should have education ability and noble teacher's virtue,build good relations with students,reduce to participate in social activities,keep probity and self-discipline,and remind themselves not to relax in the teaching career. These views still have significance revelation for formation and improvement the teachers' 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 nowadays.

Key Words: Marriages to Awaken Common People(Xingshi Yinyuan Zhuan);private teacher;professional accomplishment;Wang Weilu

(責任编辑:李汉举)

猜你喜欢

醒世姻缘传塾师职业素养
段祺瑞的宽容
段祺瑞的宽容
《聊斋志异》与《阅微草堂笔记》塾师形象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