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运会视角探究河南省竞技体育实力
2012-04-29张文普涂俊彪
张文普 涂俊彪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针对河南省代表队在第七至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的表现,从金牌数、奖牌数、总分排名,优势项目,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河南省竞技体育实力曾经数次位于全国先进行列,但目前实力在第二集团居中靠后位置;今后要力争重新进入第一集团并稳守前十二名;建议改变“依靠优势项目取得成绩的模式”,积极探索“全面发展模式”。
关键词:河南省;竞技体育实力;全运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G812。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2)01—0081—07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performances of Henan province from the seventh to the eleventh National Games,the paper mad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quantities ofgold medals andmedals, score ranking, advantageous events and competitiv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l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expert interviews, logical analysis, mathematical statistics,etc。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competitive sports level of Henan provincewas leading in National Gamesfor several times,but it is lagging bebind in the second group。It should try to get into the first group and make sure the ranking before the twelfth;It is suggested to change the dominant mode of “relying on advantageous events”and explor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odel”actively。
Key words:Henan;level of competitive sports; National Games; reasonable position; development model
河南省竞技运动水平在前五届全运会上十分落后,六运会后出现了明显的上升,尽管有所波动,但毕竟已摆脱了在全国的落后地位。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河南省各项事业蒸蒸日上,经济总量位居全国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体育已开始逐步融入到日常生活。作为既能代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又能够振奋民族精神的竞技体育,其运动水平的高低往往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河南既是人口大省又是经济强省,如何认识自己的竞技体育实力,从而科学合理定位自己的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对于明晰奋斗目标、找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至关重要。
评论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高低,主要依据运动成绩的排名,其中重点是从金牌数、奖牌数、总分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田麦久教授认为:金牌数集中地反映着参赛地区顶级选手的数量,前三名及前八名的奖次反映着参赛地区的总体竞技能力,其中前三名奖次及其总分更集中地反映着冲击金牌的竞技实力[1]。据此,我们拟对七运会以来河南省代表队在全国运动会上的表现进行分析,试图从多个视角、更多层面寻找河南省竞技体育运动水平在全国的合理定位。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河南省在第七届至十一届全国运动会参赛项目以及运动成绩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十年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专著、报纸文章、重要学术会议报告及电子文献等资料,收集了河南队在近五届全国运动会的成绩,和与其有相关的部分数据。
1。2。2专家访谈法
对河南省体育局、地市体育局部分领导,有关体育运动学校、训练基地领导和教练员等进行座谈;参加了部分届次的河南省业余体育训练工作会议、河南省体育局长会议,并和与会者进行座谈。
1。2。3逻辑分析法
运用逻辑学的方法,对河南省竞技体育的运动成绩等资料进行整理归纳,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及系统方法进行研究,由表及里,发现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的特征和本质规律。
1。2。4数理统计法
采用社会统计学软件Spss17。0(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和Excel等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单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以寻求对河南省竞技体育项目的成绩现状的客观解释。
1。2。5奖牌、名次赋值
在对河南队近五届全国运动会成绩进行分析时,参考全运会规程规定的计分方法:获得足球、篮球、排球(不含沙滩排球)、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水球项目前十二名的成绩,分别按26、22、20、18、16、14、12、10、8、6、4、2分进行统计;获得其他项目前八名的成绩,分别按13、11、10、9、8、7、6、5 分进行统计。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竞技体育的“三分之一格局现象”与河南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所处位置分析
2。1。1我国竞技体育的“三分之一格局现象”
我国竞技体育的“三分之一格局现象”是天津体育学院的董新光教授在2001年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上率先提出来的,在《举国体制下的国内训练与竞赛活动的经济效益分析——关于奥运争光事业中“两个1/3现象”讨论》[2]一文中,以制定新的奥运争光计划为切入点,对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运动项目的省级优秀运动员的国内竞赛与活动的投入产出进行分析,发现了我国竞技体育的“地区竞技力格局中的1/3现象”和“项目竞技力格局中的1/3现象”两个部分。在“地区竞技力格局中的1/3现象”中,以当时的30个代表队获得的金牌、奖牌数量多少进行排序,并且分组。将前1/3的代表队归列为A区,把中间1/3的代表队归列为B区,最后1/3的代表队归列为C区。综合对三区运动成绩产出情况、人力和财力投入效益情况、金牌和奖牌投入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得出A区的运动成绩产出远大于B、C两区之和等结论。
2。1。2第十一届全运会“三分之一格局”分布与河南所处的位次
这种“1/3格局现象”的提出和运用对客观分析河南省竞技体育的实力以及合理定位起到了积极的借鉴作用。本研究收集了河南队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所有获得奖牌的数量,将参加十一运会获得奖牌的36个各省、市、区、体协代表队按照获得金牌数量进行排序,以12个代表队(占总队1/3)为一组,一共分为三组。将前1/3的代表队归列为A区,把中间1/3的代表队归列为B区,最后1/3的代表队归列为C区。其中以各代表队金、银、铜牌、奖牌数量为重点,并加上三区奖牌数量合计、各区指标占全国比例、河南在本区的位置等为辅助,进一步探析河南队的竞技体育实力和定位等情况。
通过表1分类的结果可以发现:山东、解放军、江苏、辽宁等所处的A区,不仅在金牌榜上遥遥领先,在奖牌榜上也有着压倒性的优势,金、银、铜牌、奖牌比重分别占到了全国的77。0%、73。5%、67。6%、72。7%,说明A区拥有顶级选手的数量、优秀选手的厚度、冲击金牌的竞技实力都遥遥领先于B、C区,从奖牌的数量上讲分别是B类的3倍和C区的8倍以上;四川、河北、安徽、河南等代表队所处的B区,金、银、铜牌、奖牌比重分别占到了全国的20。4%、22。0%、24。2%、22。2%,与A区相比落后十分明显,而河南仅在该区位居第九,属于中等水平的中下游,差一点就滑向C区。C区金、银、铜牌、奖牌所占比重仅占到了全国的2。6%、4。5%、8。3%、5。1%,远远不及A区,其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的落后可见一斑。
2。1。3第十一届全运会河南奖牌在B区和全国的占比情况分析
河南代表队在十一运会上一共获得了7。5枚金牌、6。5枚银牌、8枚铜牌,总计22枚奖牌。在总金牌榜上处于第21位,在B区则位于中下游的第九名。金、银、铜牌及奖牌总数均不及B区的平均数,在B区占比仅为6。4%左右;金、银牌及奖牌总数分别只是全国平均数的1/2,在全国的占比仅为1。4%左右(见表2)。河南是人口大省、经济强省,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的表现令人不甚满意,这与河南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如何在竞技体育事业上有所突破,首先就要冷静、科学地看待河南的目前遇到的困境,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从B区突出重围,奋力拼进A区,进入第一集团。
2。2河南在近五届全运会上所处位置分析
2。2。1近五届全运会上河南获得金牌在“三分之一格局”中所处位置情况分析
通过对比观察近五届全运会三区位置可以发现(见表3),河南代表队在这五次全运会当中,有三次位于A区,有两次位于B区,说明河南省的整体竞技实力还是位于全国的中上游的位置。但除了第七届排名高居全国第六外,第八、十届全运会金牌数分别位居全国第十一位,处于第一集团的末位,第九、十一届更是滑落到了第二集团的中下游的位置。特别是在能代表现阶段竞技实力的近三届全运会中,有两届处于第二集团的靠后位置,说明了河南尖子队员的境况不容乐观,能拿金牌、奖牌的项目遇到了现实的危机,竞技体育实力较前已有明显衰落之势。
表3第七~十届全运会上河南获得金牌数在
“三分之一格局”中所处位置情况
七运会八运会九运会十运会十一
运会
在“三分之一格局”中所处区域AABAB
在本区内所处名次6117119
2。2。2近五届全运会河南获得奖牌情况分析
从获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的走势看(见图1),除了十运会有所反弹,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金牌数量由七运会的20。5减少至十一运会的7。5枚,减少了将近2/3;奖牌总数则由七运会的45。5枚滑落一半至22枚。金牌和奖牌排名的走势基本一致,由七运会时的第6名退至十一运会时的第21名,奖牌名次虽然在第七、八、九、十运会上顽强地保持在第一集团,但十一运会却直降至第22名(见图2)。
图1近五届全运会河南获奖牌数量趋势
图2近五届全运会河南获奖牌数排名走势
具体分析发现,河南省顶级运动选手在第七届全运会时期大面积涌现,形成一个高峰,在此后的两届全运会周期内河南省顶级选手的人数却连续减少,到第九届奖牌名次跌至第18名,形成严重滑坡局势。但是,另一方面,18。5枚的银牌数量更是达到了历史的峰值,同时奖牌排名冲上近几届的第二高峰(第9名),这种奇特的现象从侧面反映了我省的夺金运动员的数量以及其竞技实力还是不容小觑的,只是,可能由于诸如比赛运气较差、临场发挥不佳、人为因素干扰、技战术运用过于保守等因素的影响所致。十运会虽然无论在金牌、奖牌总数还是在金牌、奖牌名次上都有明显回升,但十一运会的直线下滑还是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尖子队员数量和质量的下降究竟是暂时的低潮还是退步的开始?
2。3河南省优势项目分析
2。3。1近五届全运会上河南队优势项目分析
对河南队近五届进入全运会前八名的运动项目,运用帕累托法对比赛成绩进行分析,根据其80/20原则截取单项总分超过前八名总分80%的为优势项目。
2。3。1。1七运会优势项目分析
本届赛会上河南有20个项目进入前八名,其中射击、田径、柔道、皮划艇、赛艇、摔跤、拳击、航模、乒乓球、体操、武术套路等11个项目累计得分超过河南总分的80%(见图3)。本届赛会上射击选手发挥出色,李金豹夺得气手枪金牌,张新东、张冰在飞碟双向125靶比赛中包揽前两名,女队获射击团体亚军,马歌获得运动手枪60发第三,蔡素芝获得气手枪40发第三名,射击队揽获6块奖牌,得到104分,高居河南代表队各项目首位。获得前三名和前八名的选手人数多,奖牌总数达到了45。5枚,金牌达20。5枚,项目优势明显,优秀选手有一定储备。
图3七运会上河南省各项目累计得分
2。3。1。2八运会优势项目分析
八运会河南省进入前八名共有23个项目,如图4所示,其中赛艇、自行车、射击、武术套路、田径、拳击、皮划艇、柔道、乒乓球、网球这10个大项累积得分超过河南省总分的80%。10个项目中有9个项目获得了金牌,其中赛艇、自行车和射击三项得分都超过了100分,说明这三个项目实力雄厚。射击、赛艇、乒乓球尖子队员优势明显,射击、乒乓球代表当时世界顶尖级水平,是河南的骄傲,但也存隐忧,如乒乓球项目仅靠邓亚萍一人支撑是很难长时间为继的。
图4八运会河南省各项目累计得分
2。3。1。3九运会优势项目分析
九运会上河南省总分成绩降至第10名,如图5所示,共有9个大项:自行车、赛艇、田径、拳击、柔道、武术散打、射击、跆拳道、武术套路累积得分超过河南省总分的80%,但没有一项超过100分。金牌总数急剧下滑,仅获5枚金牌,已无优势可言。自行车、赛艇、皮划艇、射击等八运会优势项目苦苦支撑着河南竞技体育,九运会上取得前八名人次减少了近一半。跆拳道自2000年奥运会和第九届全运会设项后,已成为河南竞技体育的后起之秀。拳击和武术仍是靠八运会的几名老将摘金夺银。田径虽然累计总分列第三位,但未收获一块奖牌,仅获得了几个第四至八名的名次,并且随着黄赓的退役,如没有新人出现也再难言优势。乒乓球后继乏人,邓亚萍退役之后,优势随之烟消云散亦在意料之中。
图5九运会河南各项目累计得分
2。3。1。4十运会优势项目分析
十运会上河南省的金牌、奖牌数量及其名次有了明显的回升。自行车、赛艇、篮球、跆拳道、拳击、武术套路、皮划艇、网球等8个项目累积得分超过河南省总分的80%(见图6),但只有自行车一项超过100分,仅该项就赢得了9枚奖牌,其中5枚金牌,实力强大。跆拳道进步明显,获得了1金、1银、3铜,进入到优势项目的行列;男、女篮球分列第5名和第8名,同时挤进了前八,也是不小的提高;网球虽有孙甜甜等个别队员发挥不错,但明显缺少后备人才。不过总体看来,仅靠几项优势项目支撑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如果没有更多的优势项目出现,河南竞技体育的可持续性堪忧。
图6十运会河南各项目累计得分
2。3。1。5十一运会优势项目分析
继九运会金牌名次滑落到第十八名后,十一运会上河南队更是直坠谷底,金牌在全国排名直线坠落到第21位,奖牌排名第22位,是六运会以来最差的一届。尽管有自行车、田径、武术套路、射击、散打、排球、拳击、游泳、跆拳道这些项目的累积得分超过了河南总分的80%(见图7),但本届最强项的自行车仅有75分。突发的兴奋剂事件导致水上项目全队退出,严重影响了整个代表团的士气,自行车、射击等项目发挥欠佳,八运会夺得小口径自选步枪60发卧射金牌的贾占波到了本届运动会还在苦战,但仅射得了第5名。尽管有左毅在男子58公斤级跆拳道上的上佳表现,也有田梦旭在10000米、5000米项目上给我们带来的惊喜,但仅靠个别优势项目苦撑的尴尬局面亟待改变。
图7十一运会河南各项目累计得分
2。3。2河南省传统优势项目分析
分析第七~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河南省进入前8名的竞技体育项目可以发现(见表4),自行车、拳击、武术套路这三项每一届都为河南争金夺银,算得上是河南的传统优势项目;田径、赛艇、射击、皮划艇、柔道、跆拳道等项目在其中至少三届全运会上表现很优秀,也是能够体现河南队整体竞技实力的优势项目;散打、乒乓球、网球、摔跤、排球、篮球、体操、游泳项目等优势项目的表现带有随机性,其中散打是后来者居上的项目,网球昙花一现,而乒乓球则是昨日黄花。一方面说明,自行车、拳击、武术套路等一批项目优势明显,教练员素质高,各层次队伍建设良好,后备人才质量高;另一方面像乒乓球等一些项目,就暴露了河南省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上面发生了断层的现象,这是河南省非传统优势项目持续性不强的根本原因所在。
但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即使在这些优势项目中,也是强弱不均。比如自行车、水上项目经常大面积收获金牌、奖牌,成为河南竞技体育的脊梁。反观其他项目,如田径,中长跑也经常会有一些队员在全国比赛中争金夺银,但田径中的其他项目往往获得奖牌实力弱。自20世纪以来短跑一直是广东、四川、广西等省的传统优势项目;长跑优势比较明显的是辽宁和内蒙古;在跳跃项目上,近几年的比赛成绩反映出广东的优势较明显;同时,河南省的强项中长跑的优势并不是特别明显,时刻都有辽宁、山东、内蒙古等实力较强的代表队的奋力竞争。因此,要想保持优势项目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拓展这些优势项目口径宽度,打造良好的梯队,要后继有人。
综合以上分析认定:自行车、拳击、武术套路、田径、赛艇、射击、皮划艇、柔道、跆拳道、武术散打等10个项目为河南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
目前拥有的优秀运动员、运动队主要有:男子拳击张志磊、女子举重李雪英、女子空手道李红、男子散打、女子跆拳道郭耘菲、男子游泳李昀琦、男排、田径长距离项目田梦旭、男子赛艇等,是河南省“十二五”期间为河南、为我国竞技体育争金夺银的主力。其中女子举重、男子游泳、男排的崛起也许是新的希望所在。
2。3。3对十一运会河南省优势项目的项群理论分析
十一运会的优势项目、领军队员,代表着近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河南省竞技体育实力的强弱。运用田麦久先生的项群理论[3]对此加以分析,可以使我们站在新的视角审视河南竞技体育今后发力的侧重点。
观察表5可以发现河南省金牌项目分布面较为狭窄:获得的金牌仅有田径、拳击、自行车、武术散打、跆拳道、举重六个项目上,银牌、铜牌又增加了武术套路、男子排球。除水上项目,十一运会河南省奖牌项目还是在传统的优势项目上,只有男排有新的突破。
在十一运会上,河南省代表队体能主导类10个大项中,仅收获3枚金牌,金牌仅占十一运会体能主导类项目金牌总数159枚(一个项目按一块金牌计,无集体项目加牌,无奥运奖牌带入,下同)[4]的1。9%。具体分析发现,体能—快速力量性项群上获得金牌1枚;在体能—速度性项群上获得了1枚金牌,1枚银牌,1枚铜牌;体能—耐力性项群上获得了1金2银。实际上看在每个亚类上都有斩获,问题是获奖数量少得可怜,项目宽度过于狭窄。
在技能主导类的27个大项187枚 [4]金牌中,河南仅在技能—难美性项群获得了1银2铜;技能—隔网性项群是1铜;技能—对抗性项群获得了4枚金牌,2枚铜牌。金牌仅占十一运会技能主导类项目金牌总数的2。1%。这些本来就是河南的优势项目项群,本届赛事其中一部分得到了良好的发挥。河南省的弱势就在于技能—准确性、技能—隔网、技能—同场等亚项目群上,而这些项群在全运会的所有赛事中却占有相当重的地位,也是我们曾经的优势,如技能—准确性项群中的射击项目和隔网对抗的乒乓球项目,但如今已风光不再。
表6显示,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体能—快速力量性项群项目上山东优势明显,不要说河南队,即使广东、上海、辽宁、江苏、北京这样的前六名,也难于实力强大的山东抗衡。体能—速度性项群项目上,河南仅得金、银、铜牌各一枚,前六名中除辽宁,奖牌最少的北京也有4金、6银、1铜,奖牌最多的上海队获得8金、7银、10铜,足见河南的差距。体能—耐力性项群项目上,山东、广东、辽宁、江苏实力不凡,远超河南。技能—格斗对抗性项群项目河南获得4枚金牌,是河南夺金最多的项目,但奖牌数却只有6枚。而前六名中即使金牌只有2枚的上海,奖牌数也有12枚,说明河南的强项也是其他竞技强省的强项,在强强对话中河南优势还是不甚明显。而在技能主导类的其他项目中几乎全军覆没,技能—准确性、技能—难美性、技能—隔网、技能—同场这四个亚类河南仅得1银3铜,差距之大令人咋舌。
2。4对河南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分析
2。4。1以十一运会为例,剖析河南竞技体育发展模式
在对优势项目探讨的同时,也不禁让我们注意到了河南省夺金的实力还是略显单薄。对于任何国家或者地区来说,有实力夺得奖牌的运动员越多,则其夺得金牌的概率也越大。在十一运会上奖牌数和金牌数的相关性高达0。959(表7),这也充分证明了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尖子队员的重要性。
观察表8可以发现,河南队在十一运会上获得的奖牌总数是金牌总数的2。6倍,前八名的奖次是冠军的9。3倍。这也就是说,河南队每获得2。6枚奖牌中就有一枚是金牌,每9。3名运动员中才有一位是最终比赛的冠军。而观察十一运会前六名(解放军排名第二,但是考虑到其两次计分的特有的权利,故不将其进行比较)发现,他们的奖牌总数和金牌总数的比值都在3。1以内,前八名的奖次和冠军的比值都在7。0以内。因此可以断定:河南队奖牌(尖子)队员的整体实力还是比较雄厚,但是从第四名到第八名的优秀运动员的储备力量还是需要进一步提高。
奖牌总数和金牌总数2。6的比值竟然可以排到前六名中第二,仅仅落后于山东的2。4,远远超于江苏的3。1,广东的3。0和上海的2。8。这就说明河南省的尖子队员在十一运会赛场上抓住了比较多的夺得金牌的机会,换而言之就是河南的队员在拥有强大实力的同时把握机会的能力也较强,尽管进入前三名的队员人数较少,但是不排除这些队员的竞技实力的确是代表了我国现阶段的最高水平。对比前八名的奖次和冠军的比值就会发现,山东队每5。2人即可获得一枚金牌,前六名中最差的江苏队每7。5人也可获得一枚金牌,而河南省每9。3人才能获得一枚金牌,足以说明河南省总体竞技实力明显低于这些代表队,目前河南仍停留在靠个别项目、个别尖子队员打拼的发展模式上,即所谓“优势项目取得成绩模式”。
2。4。2依靠“优势项目取得成绩模式”的不稳定性分析
河南省体育代表团在十运会上依靠自行车项目获得的5枚金牌和奥运会带入的5枚金牌,以15。5枚的总金牌数排名金牌榜第11位,比九运会的18名提高了7位;但是在十一运会上,自行车仅获得1枚金牌,奥运会带入金牌为零,因此只以7。5枚金牌排名第21位,下跌了10位。河南队参加了157个小项的决赛,有393人名运动员进入决赛阶段的比赛。最后在7个大项中获得了7。5枚金牌,总分为783分。河南省体育代表团在近三届金牌榜的名次分别为第18、11、21位,奖牌榜排名分别为第9、12、22位(见图2),总分排名分别为第10、11、14位。河南省以优势项目为主导取得成绩的优点和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此模式主要依靠自己的优势项目,如果优势项目处于高峰期,不仅可以在全运会上争取金牌,甚至更高的水平则可以带入奥运会金牌和总分。这样一来,代表队的整体实力与最终成绩将获得大幅度的提高,反之整体实力与最终成绩将直线滑落。这就更加需要重视运动员的培养周期与后备力量储备,当优势项目处于新老交替或者断层时,整体实力与最终成绩就会不尽如人意,只能够期待新队员的快速成长,以使得这些优势项目在下一个周期内重新崛起[5]。河南队在第九、十一届全运会上的大起大落就是很好的说明。如今竞技体育比赛的现状就是金牌覆盖大项的日趋均衡化[6],随着各个代表队夺金实力的普遍增长,各代表队首先大幅度增加参赛项目,其次通过在参赛项目当中夺牌能力的提升来提高代表队的综合实力。由于奖牌覆盖大项的大幅提升,老牌劲旅代表队的整体实力也逐届递增,在这种竞技体育的良性循环下,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也呈现一个逐步稳定向上的发展。面对整体实力的水涨船高,这就要求河南省要扩大金牌项目群,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够使河南省的竞技体育事业走向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阳光大道。因此,为了河南竞技体育能够长期保持优势地位,就必须改“依靠优势项目取得成绩的模式”为“全面发展模式”, 要依靠河南省经济总量居全国前列的优势,设置更多有潜力夺冠的项目、培养更多的后备人才,以此提高河南省竞技体育的竞争力,全面取得优异成绩。因此建议:要加大金牌项目的开发力度,增加获奖项目发展的宽度。只靠少数优势项目,是不可能长久保持在全国的优势地位的。
3结论与建议
3。1河南省代表队在全国运动会上的金牌排名曾经数次位于第一集团,而目前位于第二集团居中靠后位置,这是河南省竞技体育实力的真实写照。
3。2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模式为:“依靠优势项目取得成绩的模式”。
3。3自行车、拳击、武术套路、田径、赛艇、射击、皮划艇、柔道、跆拳道、武术散打等十个项目为河南省竞技体育优势项目。
3。4依据河南省经济实力、竞技体育实力等因素综合分析,河南省竞技体育水平在全国运动会上的目标定位是:金牌数、奖牌数、前8名人数、总分等指标要勇争进入第一集团并稳守前十二名。
3。5要实现可持续性的固守第一集团的目标,建议改变河南省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地实施“全面发展模式”,恰当处理好“加大金牌项目的开发力度”与“保持优势项目”的关系,有计划、有目标、有科学定位地阶段性实施“全面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田麦久。2001—2020年我国竞技运动水平发展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M]。国际体育总局政策法规司,2001。
[2]董新光。举国体制下的国内训练与竞赛活动的经济效益分析——关于奥运争光事业中“两个1/3现象”讨论[M]。国际体育总局政策法规,2001。
[3]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6。
[4]十一运会项目[EB/OL]。国家体育总局网站:http://www。sport。gov。cn/n16/。
[5]杜少辉。从近几届全运会的发展思考我国各省市竞技体育发展模式[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0,30(3):36—40。
[6]张沛锋,程学庆。近三届全运会奖牌榜前八名奖牌统计分析及特征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0,32(4):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