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根基

2012-04-29马静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

马静

摘 要:红色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坚持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和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红色文化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来源,秉承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红色文化是蕴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沃土,滋养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厚文化根基所在。

关键词:红色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根基

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2.01.17

中国共产党90年前一成立,就把马克思主义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在90年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用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开启了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们党由小到大、由弱变强的重要法宝,也是解开中国奇迹的理论密码。那么,究竟是什么力量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进程呢?答案应该有很多,但是,有一种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文化的力量,为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红色文化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源头活水。

一、马克思主义:红色文化的理论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逐步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机之中。面对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先进的中国人为抵御外辱、改变现状,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从魏源、林则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太平天国的“灭妖抗洋”,从维新变法到辛亥革命,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都无法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正当中国人处于迷茫状态时,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为中华民族反帝反封建斗争提供思想武器,使历经磨难、饱受沧桑的中华民族重新焕发出活力。正如毛泽东所说:“自从中国人学会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在实践过程中产生并推动红色文化的发展,引发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不是靠少数英雄人物,而是靠广大人民群众。人民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十月革命的胜利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潮流决不是资本家政府能防止的。民为根本是红色文化的立足点和落脚点。红色文化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群众不仅是红色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同时也是红色文化的接受者。毛泽东曾说,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共产党到了一个地方,要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早在井冈山斗争时期,我们党就提出“红军宗旨,民权革命”、“革命成功,尽在民众”[2]等口号。实际上,在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通过红色标语、红色歌谣、山歌、快板等,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小说、诗歌、戏剧等优秀文艺作品,展示群众勇往直前、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精神风貌和英雄主义气概,鼓励人民参加革命斗争,使红色文化成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思想武器,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力量源泉。90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紧紧植根于人民、立足于人民,才带领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

(二)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信念

共产主义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是人类历史上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学说。共产主义是在扬弃人的自我异化的基础上,通过人并且为了人,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形态。共产主义学说不是脱离实际的空想,而是经过无产阶级革命实践检验的真理,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利益的集中体现。因此,共产主义信仰是最科学的信仰,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精神支柱和奋斗目标。共产党人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实际上,共产主义不仅仅是政治理想和社会制度,也是一种实践运动。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并通过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才能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红色文化是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形成的,崇高的理想信念是红色文化赖以产生和发展的基石。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纲领并与各个时期的具体目标相结合,统领党的一切工作。在革命战争年代,在白色恐怖政权包围中,革命前辈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革命必然胜利,共产主义必然实现”,不畏艰难、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把革命的火焰传播到全中国,烧掉旧社会的樊篱,烧出红通通、光灿灿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涌现了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大庆“铁人”王进喜、人民的好县委书记焦裕禄……。正是由于共产主义信仰,这些优秀的共产党人才有了崇高的精神追求,并谱写出社会主义建设的华彩诗篇。

(三)集体主义的核心价值原则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决定性影响。红色文化的核心也就是价值观问题。坚持什么样的价值观直接决定红色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及其对革命的意义。马克思在论述职业选择时,就强调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3]列宁反对“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的个人主义价值观,提倡“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集体主义价值观。拉法格最早把集体主义确立为同公有制相适应的一种思想原则。马克思主义作为全世界无产阶级解放的思想体系,要求个人服从和服务于集体、集体促进个人发展并为个人全面自由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注重社会的长远、整体利益。集体主义是红色文化的核心,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冲锋在前,退却在后”,鼓舞着无数革命人士英勇奋斗、顽强拼搏;在建国初期,又提出要“吃苦在前,享乐在后”,鼓舞着中华儿女艰苦创业。集体主义的最高层次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张思德、白求恩、孔繁森、两弹一星的科学家就是其中的代表。正是具有这种集体主义价值取向,红色文化具有了灵魂,促进了中国人民、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焕然一新。

二、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的思想来源

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成果博大精深,这些优秀文化成果经过几千年的洗礼,扎根于民族灵魂深处,不仅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纽带和思想基础,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思想基础,更是红色文化形成的思想源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创造的红色文化,不仅是以“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大庆精神”等等为代表的中国革命传统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宝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4]红色文化如果失去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秉承,就不可能对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指导价值。

(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往往与“忠”联系在一起,强调要以天下为己任、抵御外辱、奉献报国,具有责任意识。从“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舍己为人精神,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以我血荐轩辕”等竭力报国的奋斗精神,都是古人精忠爱国的体现。屈原被放逐仍“虽九死而犹未悔”,文天祥在战场上临危不惧,为国捐躯,并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句。每当国家民族陷于危难之际,总有无数中华儿女挺身而出,救民族于危难之中,保国家于即倾之时,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壮举。这种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中进一步发展,是红色文化形成的重要渊源。爱国主义是号召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正是基于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动员鼓舞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反帝反封建斗争,广泛开展了以工农兵斗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红色标语、漫画、革命戏剧、诗歌、音乐、歌谣等群众文艺运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服务于革命斗争的需要。例如,刊登在《红色中华》上的漫画:《大家起来取消辛丑条约》、《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日本对华二十一条》、《国民党出卖东三省》、《帝国主义瓜分中国》、《推翻帝国主义统治》等作品,充分体现了人民对侵略者的憎恶、对爱国志士的敬仰之情,激励了人民的爱国情怀。

(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自强不息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基本社会心理,深深融注在中华儿女的灵魂中。《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说自然界不断向前运动,君子应该仿效它,奋发向上,百折不挠,永不懈怠。这是对中华民族拼搏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和集中体现。司马迁虽身遭宫刑,却忍辱负重,完成传世名著《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李时珍30余年刻苦研读,著有《本草纲目》等传世佳作,均折射出中华民族灵魂深处自强不息、刚强不屈、拼搏进取的精神气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而且能够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红色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并不断丰富和发展,关键在于红色文化的主体具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自强精神。主体创造者的这些精神又进一步给予红色文化更新、更高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引导中华儿女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中的困难。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对自强不息精神的弘扬,强调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精神。在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毛泽东提出:“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5]中国共产党不怕鬼、不信邪,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同样要靠艰苦奋斗精神。

(三)革新求变的思想观念

革故鼎新、变法图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华民族自古就具有“日新”、“革新”的思想观念,强调人们不能因循守旧、抱残守缺,必须顺应形势要求,不失时机地、自觉地进行思想观念、制度模式等的改革创新。《周易•杂卦传》就曾提出“革,去故也;鼎,取薪也。”就是说要去除旧的,建立新的,破旧立新。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任何事物只有适时而变,才能打开前进的道路,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正是在这种变革求新精神的激励下,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如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等力求挽救民族危亡的变革。这些改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显示出波澜壮阔的雄伟场面,谱写了中华民族追求革新的历史篇章。红色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中勇于变革、不断突破的优良传统,充溢着创新的活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表明: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靠对马克思主义的不断创新而实现

的。党的历史发展中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照搬照抄、不思创新,我们就会走弯路,甚至阻碍前进的步伐。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与时俱进,红色文化就是在开拓新局面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的。

三、红色文化:蕴育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沃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6]红色文化伴随着我们党的成立而孕育形成,从一开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又充分继承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并在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实践中进行了崭新创造。红色文化本身既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成果,还记述着革命历史和实践,因此,红色文化成为蕴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精神沃土。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红色文化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红色文化又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一)红色文化与毛泽东思想

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红色文化见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进程,见证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红色文化内蕴的红色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品质的集中体现,滋养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求解放的斗争,有成功的宝贵经验,有失败的惨痛教训。毛泽东思想正是在同各种错误思想的斗争中形成的,表明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探讨中国革命道路,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决心。在土地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以井冈山为根据地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式革命道路,形成的井冈山精神标志着结束了照搬苏联“城市中心论”的革命道路模式。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作斗争,论证了中国革命道路的正确性,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在中央苏区,党和政府真心实意地为人民谋利益,与群众“有盐同咸、无盐同淡”,甘苦与共、水乳交融,初步形成了群众路线和执政为民的宗旨。1934年中国共产党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形成了“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为消除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和张国焘右倾分裂主义奠定了基础,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包含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方面,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总之,红色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实践中形成,为我们党解决具体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良好的精神品质,产生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研究并解决我国革命实际问题的产物。红色文化为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造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更深的土壤。

(二)红色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共产党和人民群众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指南。红色文化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深深地贯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中。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都是以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为前提、对红色精神进行传承和发展的理论呈现。概言之,红色文化也滋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抓手,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吹响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邓小平提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特别强调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把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目标,其中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极端重要性。此外,邓小平还提出,在推进改革开放的过程中,要牢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精神污染,旗帜鲜明地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为处于世界低潮中的社会主义指明了前进方向。红色文化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崇高的理想信念、巨大的创新动力、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实现新飞跃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经济全球化浪潮迅猛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党的建设面临着崭新挑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紧紧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全局性时代课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高举先进文化的旗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着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与此同时,江泽民还提出要把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有机统一起来,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提出了推动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全面发展的重大任务。红色文化不仅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又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为导向,是文化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正是基于对红色文化丰富内容的清醒把握和自觉认识,提出要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我们党的先进性的基本点,从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理论飞跃。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新任务,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回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发展”的时代新课题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并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和谐文化的核心;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任务;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提出了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我们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牢牢坚守的政治方向。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文化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战略高度。在世界大变化、中国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提升而热潮迭起,与党中央的一系列文化政策的出台相映成辉。通过红色文化热现象,我们看到的正是这样一幅场景:红色文化与和谐文化、先进文化一道,成为我国文化建设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推动着中国共产党进行新的文化创造,也使科学发展观的文化含量越来越浓。简言之,红色文化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营养。

四、结论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创造。一部红色文化发展史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创业史、奋斗史和发展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红色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红色文化蕴育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育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红色文化推动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是与中国共产党不断传承和创新红色文化、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分不开的。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和积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未来的征程上,我们将在创造经济奇迹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红色文化仍将是我们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向前进的文化根基所在。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16.

[2]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52-53.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l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4]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61.

[6]本书编写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3-4.

Red Culture: Marxism in Chinas Cultural Roots

MA Jing

(Institute of Marxism, Southwest Unviersity, Chongqing 400715, China)Abstract:

Red culture,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rxism, adheres to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people, lofty communist ideals and beliefs and principles of the core values of collectivism. Taking the fin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s a source of ideas, upholding the glorious tradition of patriotism, unyielding fighting spirit and innovating ideas for change are the fertile soil that breeds the Chinese Marxism, nourishing and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o Zedong Thoughts and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deep cultural foundation of promoting Marxism in China.

Key Words:red culture; Marxism in China; cultural roots

本文责任编辑:邵 海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红色文化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及对策
临泽镇红色文化教育资源的整理开发和利用
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视角浅谈科协组织如何在区域发展战略中发挥其作用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基本原则与推进路径
新媒体环境下的红色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