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2012-04-29张桂芳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2年1期
关键词:人性美艺术美美的

张桂芳

众所周知,在语文教材众多的课文中,蕴涵着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优美深邃的意境,这对学生有着不可忽视的审美教育价值。为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把其当做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丰富教育资源。

一、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美

朗读是感知语言的重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就应从朗读开始。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入于眼、出于口、闻于耳、记于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例如:朗读《草原》一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感受到:草原的天很蓝,地很绿,是色彩美:有马牛羊在草原上吃草、嬉戏,是动态美:蒙古族人穿着各色袍子。骑马飞奔几十里外迎客,蒙古包内热情待客,以及表演歌舞、摔跤等,这些都是草原人特有的传统美。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大草原的景美人美情更美。同时,朗读可以把课文中生动的语言、精美的修辞、优美的韵律节奏等,充分地表现出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

二、在情境中领略自然美

大自然是绚丽多彩的,是个变化无穷的万花筒,它的美千姿百态,是学生审美情感体验最丰富的源泉。如讲授李白《望庐山瀑布》,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现庐山瀑布雄伟壮观的气势,再配上声情并茂的吟诵,让学生入情入境,惊叹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如《观潮》一课,教师可通过视频,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

三、在探究中分析形象美

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同时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为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多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让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例如:《金色的鱼钩》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描写老班长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探究,从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中感受老班长崇高的内心世界,一个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老红军形象会因此永远镌刻在学生心中。语文教材中还有不少介绍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课文,例如《一夜的工作》中工作劳苦、生活简朴的周总理,《将相和》中勇敢机智、不畏强暴、顾全大局的蔺相如,《革船借箭》中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等。这些人物形象都能让学生深深地感悟到文中人物所具有的思想美,心灵受到震撼。

四、在感悟中体会人性美

人性美通常能够起到感染学生心灵、塑造其人格的作用。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语文教材,就能发现人物的闪光点,找出人物身上蕴涵的人性美。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感悟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与平凡美。例如:《搭石》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受到美的教育和心灵的启迪。课文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平实的生活画卷秋凉来临摆搭石,未摆搭石遭人谴,搭石不稳人人管,搭石跟前互谦让,扶老携幼过搭石。教学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反复体会、领悟、交流,并结合文中老人摆搭石的动作,想象这些词语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及当时人们的心理活动,感悟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关爱、互相尊重之情。

五,在鉴赏中品味艺术美

艺术美是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而高于现实美的一种形态。艺术美是自然美、社会生活美的集中表现,它是由生活中的景物和作者的思想情感熔铸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在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小说中,作家用生花妙笔将各种形象勾画得活灵活现。比如《火烧云》中绚丽多姿、形态多变的火烧云的美,《荷花》中荷花的形、姿色的美,《翠鸟》中翠鸟羽毛的色彩美等。这些景物,都是经过作家的审美而创造出来的。它比单纯以色彩、线条、形状、声音等形式取胜的现实自然美更为精致、细腻、完美,更富有感染力。实践证明,语文教材中的艺术美可以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有效地提高对美的感知、分析、鉴赏、判断等综合能力,从而在“润物细无声”中收到美育的效果。

猜你喜欢

人性美艺术美美的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海报设计中的自然美与艺术美
浅谈《项脊轩志》的人性美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云中记》的人性美与灾难文学的美学意蕴
人性美的“价值”最大化
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探析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的艺术美
温暖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