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毛作品中的人性美
2016-08-02王伶俐罗祖敏
王伶俐++罗祖敏
【摘 要】三毛是台湾表现人性美的著名作家之一。本文将通过对逆境、顺境中其作品所描绘的人性美,来分析领悟三毛作品中彰显的文学意蕴。
【关键词】三毛作品;人性美;逆境;顺境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36-04
三毛的创作可分为雨季文学时期、沙漠文学时期和文学创作晚期三个阶段。三毛中期的作品流露着明快、晓畅、健康、诙谐的风格,她用朴实的语言描述人世的真情;后期的作品伴随着一种落寞、寂寥、凄婉、悲凉的基调,在绝望与悲伤中畅谈人性的光辉。三毛善于把现实的经历融入创作之中,她的文字就好像她的眼睛,因此我们透过其作品看到的都是有血有肉的人物,而这些人物所流露出的真情实感往往最能打动人心。我们阅读三毛的作品,无疑会被作品中的人性之美所打动。
人性美是指人的真诚向善,是对真、善、美的追求,它能够帮助我们完善人格、正视人生、追求美的精神境界。“人性美也是指人外在的体貌仪容、言行举止同内在的道德情操、思想境界的矛盾统一体,是内外结合的辩证统一的和谐关系。人性美还能够润泽心灵,陶冶情操,升华灵魂,放射人性的灿烂光辉,给人以强烈的美感。”[1]
一、逆境中的人性美
(一)无情沙漠中深情的沙漠灵魂
说到三毛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到其中的“沙漠情结”。三毛对沙漠的热爱成为她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她也成功地让那片沙漠成为了读者所向往的神秘圣地。我们都知道,沙漠是一个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生活在沙漠中的人,往往需要付出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而在这片撒哈拉大沙漠里,在那些沙漠居民的艰难生活中,却有一些人默默付出,用最真挚的情感为这片茫茫沙漠增添了爱的色彩。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
家,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一个人就算拥有无尽的财富,如果他没有家,那他也是贫穷的;如果他一贫如洗,但是他有家,还有爱他的家人,那他也是幸福的。相信看过三毛作品的人都会被一个奴隶所散发出的人性光辉所打动。“哑奴,半靠在墙边,身上盖了一块羊栏上捡来的破草席,像一个不会挣扎了的老狗一样,趴在自己的膝盖上。”[2]他一个人做着沙漠里最苦最累的活,这里的沙哈拉威人也从不把哑奴当人看待,因为他是个奴隶。然而,他并没有因此绝望,尽管他只有一个简陋的家,但他始终深爱着他的家人。只因为他有着黑色的皮肤,在这片沙漠中就注定了他世代为奴的悲剧。然而他比那些沙哈拉威邻居更懂得感恩回报,“我们在这一带每天借送无数东西给沙哈拉威邻居,但是来回报我的,却是一个穷得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奴隶。”[3]哑奴也渴望获得自由,希望得到尊重,他更希望能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因此在我眼中,哑奴不止是一个好丈夫,更是一个好父亲。
哑奴对他的白痴妻子十分疼爱,对孩子们也百般呵护。他们一家人相依为命,哑奴更是家里唯一的支柱,所以他总是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让家人过得幸福,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都留给家人。“他,在走廊上坐得好似一尊石像,桔子水喝了一点点,自己的干面包吃下了,其他的东西动都不动。我看他不吃,叉着手静静地望著他。哑奴真懂,他马上站起来,对我打手势:‘不要生气,我不吃,我想带回去给我的女人和孩子吃。”[4]在他心里,家人永远是放在第一位的。当他拿到三毛送给他的软面包、干奶酪、水煮蛋,这些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极品美味佳肴,他一点也舍不得吃,要带回去给家里的妻儿吃,自己依旧啃着做工的主人家给的平时用来磨碎了给山羊吃的旧干面包。我相信,此刻他心里一定是幸福的,虽然自己仍然吃着最坏的食物,但等他下班回家,家里的妻子和孩子就都可以吃到美味的食物了。哑奴虽然生活贫穷,但他志不穷。他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教育着孩子,教会感恩、诚信做人。面对生活中受到的各种屈辱他都会默默忍受着,并且乐观地看待这一切,他知道自己的身体不是自由的,但自己的心可以是自由的。
当他即将被卖到其他地方,远离那破烂不堪的家和他所爱的家人时,即便是一向默默承受着命运不公的哑奴,最终也做出了勇敢的反抗。“他突然抱住了毯子,口里哭也似的叫起来,跳下车子,抱着这床美丽的毯子,没命的往他家的方向奔去,因为他脚上的绳子是松松的挂着,他可以小步的跑,我看着他以不可能的速度往家奔去。”[5]这是一副多么悲怆又多么感人的画面,可见,家在他心中的位置的确很重要。尽管明知这样的反抗最终改变不了什么,可是这毯子可以在自己远离亲人的日子里温暖他的妻儿,这些钱也能够帮助妻儿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我想,要他远离亲人,这一定是他生命中最痛苦的事了吧。哑奴在他无声的世界里,用他那旷古之爱让这个贫穷的沙漠之家充满了一丝温暖,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为这个家庭的悲惨命运感到心酸。
(三)我以我血见证爱
《哭泣的骆驼》也很令人感动,三毛把亲情、爱情、友情,以及游击战士誓死捍卫主权的博大情怀融合在一起,而无论是哪种情感,都表现出最真挚的爱。在西属撒哈拉时局动荡的时期,有一群为了撒哈拉的独立而誓死捍卫着那片沙漠的游击队战士,他们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世界上没有第二个撒哈拉了,也只有对爱它的人,它才向你呈现它的美丽和温柔,将你的爱情,用它亘古不变的大地和天空,默默的回报着你,静静的承诺着对你的保证,但愿你的子子孙孙,都诞生在它的怀抱里。”[6]他们希望获得民族的独立自主,凭借自己薄弱的力量,与西班牙政府抗衡,在三面受敌的情况下,做着最后的反抗与挣扎。然而,在西班牙政府及摩洛哥军队的打压下,很多人都选择了自保。作为撒哈拉游击队的领袖,巴西里仍然带领着那群势单力薄的游击队做着最后的抗争,这样以卵击石的局面大概在他们心里也已有了结局,但还是有人愿意在这个时候投奔游击队,他们不愿偷生苟活,为了民族的尊严,也要用生命顽强抗争。
在抗争的非常时期,巴西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妻儿,他独自一人冒着生命危险来看沙伊达,安排妻儿转移。他一定十分期望能够与家人在太平盛世里快乐生活,不用远离亲人,不再东躲西藏,有一个安定的家。如今他所做的斗争也正是为了实现民族自主,为了让家人及子孙能过得更好。可他们夫妻这难得的一见,竟成了诀别。当沙伊达得知巴西里的死讯,她悲痛不已,仿佛只剩下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然而可恶的阿吉比还是不肯放过她。他们给沙伊达安上那些莫须有的罪名,在大庭广众之下撕扯她的衣服,对她百般欺辱,还欲强暴她。沙伊达凭着自己全部的力量挣扎反抗,观看的人没有一个前去相救,三毛被拥堵的人群挤来踩去,始终到不了沙伊达所在的地方。“我惊恐得噎着气哭了出来,又听见响了好几枪,人们惊叫推挤奔逃,我跌了下去,被人踩着,四周一会儿突然空旷了,安静了,我翻身坐起来,看见阿吉比他们匆匆扶了一个人在上车,地上两具尸体,鲁阿张着眼睛死在那里,沙伊达趴着,鲁阿死的姿势,好似正在向沙伊达爬过去,要用他的身体去覆盖她。”[7]
每当看到这段文字,我都会为这样悲怆的场面感到心痛。沙伊达的宁死不屈折射出她的尊严,面对如此残暴的屈辱,痛失丈夫的她宁愿求死。这让我想起了我国抗日时期保家卫国的战士,他们在敌人的残忍暴行下依然坚持着自己的革命信念,誓死不屈,用自己的鲜血,甚至是生命来捍卫祖国和自己的尊严。沙伊达身为女人,她一定深爱着丈夫巴西里,并且也能够理解丈夫。在漫长的等待时光里,沙伊达一定是幸福的,不然她不会默默忍受别人的辱骂和误解而不做任何解释。巴西里的弟弟奥菲鲁阿也一直在默默守护着沙伊达,直到危险关头依然只身一人前来营救沙伊达,最终被残忍地杀害了。他死时,是想要用自己最后一口气爬向沙伊达,想要用自己的身体保护她。无论是巴西里、奥菲鲁阿,还是沙伊达,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们都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他们的家人,直到流血牺牲,可见,爱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为了亲人,为了国家,为了心中的信念,那些心中充满爱的人们,做出英勇的反抗,最终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将自己的满腔热血永远献给了这片沙漠,与他们所热爱的土地融为一体,永不分离。
(四)道是无情却有情
曾经我一直以为,仇恨只会让人丧失本性,变得疯狂而可怕。直到后来看到三毛的《沙巴军曹》,我才否认了自己之前的这一观点。主人公是一位沙漠军团的军官,他的军衔是军曹,因此人们都叫他“军曹”。在多年前的一个夜晚,沙哈拉威人偷袭了沙漠军团的军营,一夜之间将沙漠军团全营的人统统杀光了,只剩这个军曹,那天晚上他喝醉了没有赶回军营。当他酒醒回到军营时,看到了眼前的惨象,很难接受,所以他恨所有沙哈拉威人。
从那以后,他便不再告诉别人他的名字,他说所有兄弟都死了,他不配拥有名字。他在手臂上刻上了这个军营的名字——“奥地利的唐璜”,以此来祭奠那些死去的兄弟,铭记那血淋淋的过去。从那以后,他对沙哈拉威人的恨便深深根植于心底,与他紧紧相连,融入他的血液。看过这篇文章的人都能够理解主人公对撒哈拉威的恨,那是一种国仇家恨。他看沙哈拉威人的眼神里全是恨意,而沙哈拉威人看到军曹都会感到害怕,甚至小孩看到他都立刻躲得远远的。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冷酷无情的人,他的内心其实是十分善良的,他事实上并没有伤害过任何一个沙哈拉威人。“那一群围着他的人高声地说着阿拉伯话,恶作剧地上去朝他吐口水,拉他的靴子,踩他的手,同时其中一个沙啥拉威人还戴了他的军帽,好似小丑一般地表演着喝醉了的人的样子。”[8]别人在他喝醉酒时欺负他,羞辱他,他也并没有把这当回事,在他心里,自己所受的这些屈辱怎么能够和失去兄弟的痛相提并论。他的兄弟们都早已化作白骨,而他内心的煎熬并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减少,他依然一个人默默承受着这份痛苦,可他并未被痛苦麻痹,也并未被仇恨蒙蔽,在危难关头,他依然不忘军人的使命,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
“军曹觉得那个盒子不太对,他下了车往那群小孩跑去,想赶开他们,结果,其中的一个小孩拔出了旗子,盒子突然炸了——”[9]为了救这群沙哈拉威孩子,他却被炸成粉碎。曾经他是那么恨这里的沙哈拉威人,如今他却为了救那些他所恨的人的孩子,献出了自己的生命,那一刻他的心里除了救人再没有其他的什么了吧。这位军曹,用生命证明了他的善良,尽管他那么恨这些人。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胸襟,他用自己的生命,宽容了这些被他视为仇人的沙哈拉威人。原来,善良的本性是无法被仇恨所磨灭的。
二、顺境中的人性美
作品中的三毛,即便是在顺境中,她也会把自己最真挚的那份爱表现出来。对生活的热爱,对他人的关爱与包容,都是她在顺境之中情不自禁流露出的人性魅力。当然,这些在顺境中的人性美,并不仅仅表现在三毛身上,三毛作品中许多人物也流露着无比光辉的人性之美。
(一)盛放的沙漠之花
作品中的三毛恰似一朵盛放的沙漠之花,尽情绽放其生命的色彩。三毛是一个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喜欢旅行的人。在她看来,“旅行真正的快乐不在于目的地,而在于它的过程。遇见不同的人,遭遇到奇奇怪怪的事,克服种种困难,听听不同的语言,在我都是很大的快乐。”[10]所以她四处流浪,不顾一切奔向她最爱的撒哈拉沙漠,直到后来沙漠里时局动荡,硝烟四起,她才不得不离开那片沙漠。但她依旧没有停下旅行的步伐,她走遍万水千山,记录了旅途中的各种见闻,把读者带到一个个稀奇古怪的国度。要知道,在那个时代,出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每当想到三毛,我就会想到网络上这么一句流行的话:“要么看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要在路上。”[11]看书,旅行,都是三毛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事情,她从未停止过让自己的灵魂不断升华,这不仅仅是她爱生活的方式,也是她爱自己的方式。
三毛是一个很爱家的女子,她懂得生活之道,懂得经营自己的小家。在那样一个物资贫乏的沙漠地区,三毛能够把生活过得如此多姿多彩,说明了她是多么爱这里的生活,多么爱这个沙漠中的家。然而三毛的爱情既是不幸,又是幸运的,幸运的是她遇到了一个愿意等她、愿意追随她的荷西,在与荷西相爱的日子里,三毛是幸福的。所以她非常用心地经营着他们的家,使家中充满欢乐的气氛。
在《大胡子与我》、《沙漠中的饭店》、《结婚记》等文章中,我们看到了三毛与荷西在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流露着她对荷西满满的爱,这当中又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及她的生活情趣。在《沙漠中的饭店》里,三毛把一个家庭妇女的形象扮演得别有情趣,把她与荷西的二人世界点缀得充满诗意。“我一向对做家事十分痛恨,但对煮菜却是十分有兴趣,几只洋葱,几片肉,一炒变出一个菜来,我很欣赏这种艺术。”[12]三毛并不同于那些只知道烧菜做饭、带孩子的家庭主妇,就算平日里只有她和荷西,她也会每天变换出新的花样,这就是她的生活艺术。她将母亲从台湾远寄过来的食材,做出各种花样的菜,还给这些菜取些奇怪的名字,什么“粉丝煮鸡汤”、“蚂蚁上树”,无非就是忽悠没有见过中国食物的荷西罢,但却能让每天下班回来劳累的荷西轻松不少,这也许正是三毛想要的效果吧。她那些捉弄荷西的把戏也是格外新奇,这样的生活,虽然有点无厘头,却也给单调的沙漠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在他们的家里,在这个沙漠中的“中国饭店”,三毛尽展她的厨艺,凝聚爱的力量,每日兴致勃勃地为她的荷西用心做着每一道饭菜。每一个劳累了一天的丈夫,都渴望回到家里能够轻松自在,而只有懂得如何爱丈夫的妻子,才能够这么用心地去点缀家庭生活,为家人提供一个舒适温馨的生活情境。
我们在作品中还看到,三毛喜欢收集各种奇怪的物品,这也是她生活的一部分,但是她并不是简单的物质追求,而是追寻那一种超出物质本身的精神层面。三毛所喜爱的以及收藏的物品,都被她视为宝贝。“之所以如此爱悦着这一批宝贝,实在是因为,当我与它们结缘的时候,每一样东西来历的背后,多多少少躲藏着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故事。”[13]三毛的这些爱好也给她在那个荒凉的沙漠生活中增添了许多情调。的确,生活就应该这样,我们不该被它本生的无趣所干扰,而是要试着去发现它的与众不同。当你用欣然的态度去热爱它时,你会发现,就算是一颗被丢弃在海滩上任人踩踏的石子,也能够焕发出五彩缤纷的色彩。
无论是现实中的三毛,还是作品中的三毛,都是一个和善之人,也是一个博爱之人,她有着沙漠般宽广豁达的胸襟。她不仅对身边的亲朋好友付出了真挚的关怀,即使对那些毫不相干的陌生人,也非常愿意献出自己的爱心。作品中的三毛待人十分友善,她带着这份善良走遍了千山万水。她从不以高傲的姿态与人相处,她处处尊重别人。无论是名人大家,还是普通百姓,甚至是路边的流浪汉以及奴隶,她都愿意付出真心,愿意和他们成为朋友。当然,人们都愿意与善良友好的人交朋友,所以,她到过的地方,处处都有朋友。
(二)温暖的人世之情
人与人之间,有一种情感是最可贵的,那就是亲情。在无数文学作品中,亲情始终都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无论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亲人之间总会存在着一种牵引力。顺境之中的亲情,平淡而真实,质朴而温暖,三毛的作品中,就有不少文章表现了这样的亲情。
我们从三毛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这样一些温暖人心的细节:三毛吃饭、穿衣、过马路,母亲都会在身旁耐心提醒,生怕她被鱼刺卡住,生怕她衣服穿得少,生怕她过马路不注意看红灯,三毛下雨天出门不肯打伞的事就能让母亲心痛不已。年近七十的父亲每经过一家店铺、小食店、地摊,都会问三毛想要什么,他清楚女儿的喜好,给她买了溜冰鞋、双节棍,他会陪女儿坐公交车,随时给她接受教育的机会。在三毛远在异乡的日子里,父母也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远方的女儿。他们时常给三毛寄一些生活用品,经常写信关心女儿的近况,甚至直接漂洋过海去看望日夜思念的女儿。“在父母的面前,再年长的儿女,都是小孩子。”[14]父母对儿女们的关爱总是那么无微不至。
有些人,出现在你的生命里,然后深深影响了你,再回首,他曾给过你的感动,依然还会轻轻触动你的心弦。他,是三毛的大弟,一个很有爱心的男人。他经常把钱寄到“爱心基金会”,有时还鼓动身边的人把钱捐出去,他还认养了一个生活艰苦的孩子,然而他自己也并不富裕。一家人在餐厅吃饭时,遇到一个卖玫瑰花的小姑娘,没有人愿意买她的花,因为那些花都已经枯萎了,他不忍心就这样看着,于是笑着买下来两束枯花。“一定卖了好几天了,不然花不会枯,卖不出去血本无归,我们买下,也是安心。”[15]平凡的他一次次默默地献出自己的爱心,他身上散发出的光彩一点点渗入三毛的心中,深深影响着三毛。作品《吹兵》中,有一个哑巴军人,他是小陈平的大朋友。每到陈平值日的时候,哑巴就会来帮她提热水,她则用碎石在泥巴地上教哑巴写字。哑巴送给她的礼物,总是一片片细心割得一点破缝都没有的芭蕉叶,他们一起坐跷跷板,在夕阳下做着无声的游戏。他们谁也不允许别人欺负彼此,就像大多数非常要好的朋友那样。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分开了,最后彻底失去了联系。就像是生命中匆匆的过客,如今各自咫尺天涯,偶尔想起那时一同走过的风风雨雨,想起他曾带给你的感动,你会十分感谢在你的生命里有过他。
三、结语
人性美的表现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以什么方式表现,都是围绕其核心的魂——“善”字来描写的。三毛的作品能够打动人心,除了她善于运用优美的文字外,更重要的是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真情。文学作品能够以情动人,将人性的灿烂光辉用文字传播出来,使我们被作品中人物的崇高品质所征服。善良的人,总是时时处处把爱与温暖传递给别人,让处于苦难中的人有勇气去面对、去克服生活中的挫折和磨难。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善良的人性总是散发着灿烂的光辉。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人性美[DB/OL].互联网数据库,2015-8.
[2][3][4][5]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6):193-217.
[6][7]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6):65-119.
[8][9]三毛.哭泣的骆驼[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6):17-38.
[10]三毛.雨季不再来[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6):89-116.
[11]要么看书[DB/OL].互联网数据库,2015.8
[12]三毛.撒哈拉的故事[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6):1-8.
[13]三毛.我的宝贝[M/CD].光盘图书,2015(7).
[14][15]三毛.倾城[M/CD].光盘图书,2015(11).